血色睢阳(鄂豫行十四)
公元757年11月24日,一个悲伤的夜,月光满面泪痕,沉默地流淌在满是战火硝烟的土地上,黑压压的叛军似蝗虫扑向睢阳城头,满地是横七竖八的尸首、断裂的战旗、毁弃的战车,及至接近城头,杀声震天的队列却疑惑地放慢脚步,这个使他们付出惨重伤亡的小城,此时竟是死般沉寂,隐约立起几个面有菜色的守军身影,吃力拉开弓弦,摇晃了几下又倒了下去。上城,解决残敌,已被这座钢铁城市折磨得几近疯狂的叛军主将尹子奇,此刻终于深深舒了一口气:三百天围城战结束了,睢阳,破了。
是的,睢阳城破了,仿佛一个孤军奋战的勇士,终于气力不支,发出一声虎吼般嚎叫后,悲壮地倒下了。
睢阳战略地位太重要了:南接江南平原,若失,则富庶江南半壁难保,兵家必争,玉石具焚,这是睢阳的命。
可这一次,睢阳原本可以逃命。安史之乱,叛乱烧遍江北。盛唐灿烂文明仿佛脆弱的鸡蛋般被打碎,皇上跑了,政府军溃了,位居高位的大人物都降了,睢阳太守许远却说,我不降。睢阳之战的指挥者张巡也可以逃命,他是真源的县令,安史乱起后,他先守雍丘,抗住数万叛军进攻,睢阳告急,许远派人求救,高官厚禄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都不管,张巡说,我管。带着三千人就奔了睢阳,书生出身的许远高兴了:睢阳交给你了。张巡却一脸平静,他知道,这不是官位,是责任。(摘自凤凰网-历史-张嶔《张巡率军死守睢阳:唐朝安史之乱之中的血战》)睢阳是今天河南商丘的古称。小城格局依然保持横平竖直的状态,街上悠哉行走的人们,眼光中透射出随随意意的恬然淡定。
大唐安史之乱中,张巡坚守睢阳三百余日,自2月25至11月24,迟滞了安禄山叛军主力南下,为大唐守住江南富庶之地。张巡以自身、三十五员同时罹难的亲信部下及城中十余万百姓的性命,担当住了那个似乎不可能达到的承诺。
张巡祠在商丘南门外,屡有兴毁,最近一次被彻底摧毁是在那个不能被忘怀的岁月里。
融融秋光下,一路步行寻访到这里。张巡祠大门。
没有其他游客。估计,也没有几个游客还会挂念着历史上那些不屈的英魂。
走近大殿,尽管知道这不过是一座新建的殿堂,但,肃穆的氛围竟可以使你的肝胆凝固。
忠烈千秋。
睢阳保卫战,大唐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战役初的2月,城中总有十万兵民,11月城破之日,城头之上仅余四百名形销骨立、饥肠辘辘、昏昏欲倒却依然拼尽全身之力抬起手中长枪待敌的英勇士兵!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嗟哉人生,翕欻云亡,好轰轰烈烈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张巡在民间亦被尊称为“张王爷”,屡受敬仰和供奉。
张巡祠中的张巡衣冠冢。张大人遇害后,手下兵众遍寻遗体不得,无奈中,只得虚设衣冠冢以祠。
走出落寞的张巡祠,南行十步又走进另一处落寞的院落:八关斋,空空小院似乎依旧有些和时间脱节。
此帧石刻,写于颜鲁公盛年之时,笔力雄浑,艺术价值老了去啦!现在看到的是1999年依据摹本重刻的碑记。“金紫光禄大夫、前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公……”是颜真卿的官衔封号。
安史之乱时,史思明部将田建功依附大唐,护持地方,深得本地民心。大历七年,田建功生病数月不愈,地方官吏及百姓设八关斋祈福,颜真卿乘兴挥毫,为书界留下杰作。
镌刻于明代的《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碑刻,已经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断为两截是那个难忘岁月的留痕,恍如隔世般矗立在俺的眼前。
-
-
2010-03-25 11:46乔峰大哥好回复2010-03-25 11:49蒙泰恩的回复谢谢,看您的藏行,您是强者~~回复2010-03-26 09:31乔峰大哥对蒙泰恩的回复见笑,期待你的那些系列回复
-
-
2010-03-25 11:17黑子小黑回复2010-03-25 11:48蒙泰恩的回复
,谢谢,主要是那篇引用的文字写的好,有烈士的风骨~~
回复2010-03-25 11:53黑子小黑对蒙泰恩的回复您过谦了!回复2010-03-25 12:22蒙泰恩对黑子小黑的回复这篇是凛冽的烈士版,下一篇发个凄情的美人版~~回复2010-03-25 13:37黑子小黑对蒙泰恩的回复期待ing..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