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沟唐代古木 在四桥子村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原本是想避开这场雨。车过沙河北大桥,天就阴阴的。路东又出现了那片连绵不断的荷塘,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诗境。一路乘车不顺。过南口时,海拔860米的降篷顶已完全隐没在云雾中。10点45分才从八达岭开始步行,几分钟后那趟火车也赶到了——坐919所期待的早到一个多小时已全部落空。
一路登岔道城、过八达岭,看人字路、六郎影,到水关吃饭参观詹天佑故居。岔道城那个地方很容易让人想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夕阳山外山”这样的句子。而且城头高高竖起大明的旗帜,似乎这里不归国务院管,还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在青龙桥老站遇到《北京铁道报》的朱先生。他欣赏这种户外活动,还为我们拍了照片。交谈中告诉我们,站台草坪那造型独特的金属围栏,是用一台早期进口机车的管道做成的,有文物价值。受益!吃饭时先后接到女儿和朋友老九的电话,知道城里现在已是乌云压顶。后来得知当时还有人在关心我们的处境,感动!而此时我们四人在分吃骏然背来的西瓜,天也只是阴。
山雨欲来的风在石佛寺刮起,时间2点20分。起初雨并不大,只是慢慢滋润着山谷。过上关前有一阵下的较紧,曾考虑要坐火车回京。但走到居庸关时,雨势转小,车又要一小时后才到,大家决定走。于是,这场不大不小最终达到中雨的雨,最终陪伴我们走完了近四分之三长度的关沟,为我们增添了无限情趣!
雨中的山谷青翠动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雨中采桑椹、吃山杏似乎也别有风味。骏然想起了唐代张志和的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穆桂英点将台,河南女子卷心菜唱了一曲豫剧《穆桂英挂帅》——
辕门外三声炮
……
浑天侯穆桂英,
五十三岁我重掌帅印。
空谷回音,令人荡气回肠!
今天,历史已进入了散文和平民时代,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发展经济、教育和现代生活中的种种。但是,英雄主义、理想主义仍有其价值,它能振奋我们的精神,让人去思考生命的意义。穆桂英的形象也将永远会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中华儿女去求生存、求发展。
雨游关沟,美在云雾。小雨之中,关沟的千百山峰升起团团迷雾,很有动感,正是所谓雾生层峦。而迷雾中的群山却透出一种沉静,这种静中,既有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兴味,又有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意境。美景引得一行人不停地指看、拍照和赞叹……谈笑间走到了处于20公里关沟南口的南口关城,18点45分在南口环岛结束了步行:我们从延庆走回了昌平;从高原走回了平原;也从历史走回了现实。
公元1082年,苏东坡在湖北黄州。有一次在去距城三十里的沙湖道中遇雨,后来他填了一首《定风波》。词中说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说披一件蓑衣,无所谓晴也无所谓雨,顶风冒雨,一生如此。只有对生活具有如此开朗、洒脱、达观态度而不畏折磨的人, 才能写出“大江东去”这样雄壮豪迈的诗句啊!
感谢上苍,赐我风雨!感谢先哲,给我心灵的启迪和抚慰!感谢同行的伙伴 卷心菜、凉茶和骏然!感谢朱先生!感谢关心我的亲人和朋友!也谢谢看这篇文章的你!
附《引诗目录》
“接天莲叶无穷碧”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长亭外,古道边”当代·李叔同《送别》
“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门》
“我见青山多妩媚”宋·辛弃疾《贺新郎》
“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父》
“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雾失楼台” 宋·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一蓑烟雨任平生”宋·苏东坡《定风波》
“大江东去” 同上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于2007·6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晴。
一言为定,先养好伤。
感谢一直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