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沟行—09年11月28日 一直走老师队
前言
关沟,位于南口镇与八达岭口之间,全长20公里。在古代,关沟是京城通往塞外的要路。而我们这次徒步,是在一直走老师的带领下,从八达岭口,沿着关沟南下,一直到居庸关,全长15公里左右。本篇游记大部分景点的介绍,部分来自百度搜索,部分是一直走老师口述,拉萨记录整理,由于能力所限,所记录者不及老师所述十分之一,惭愧惭愧。
一 中华民族的象征
提到长城,很多人都会有双重的情感。任何人见到长城之后,都会被它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的雄伟所折服,不禁要赞叹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但同时,又知道,它是无数的人用生命铸造起来的。
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孙文学说.知难行易》中说道:“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秦始皇虽以一世之雄,并吞六国统一中原……为一劳永逸计,莫善于设长城以御之。……秦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
在国家长城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和长城有关的文物,典故及传说。中国历史上三个比较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朝代非别是秦,汉,明。而在上面的那张照片里,蓝色的线条是金人公元1000年左右所修筑的长城,红色的则为明长城。据说,在小五台山,从东沟2400的营地上到东台主峰的路上,还可以见到1500年前,北魏人修筑的长城遗迹。很多外国人可能会奇怪,我们中国人修长城,修了2000多年,纵横10万里,到底是为了什么?抵御外族的侵略?可是为什么金人,鲜卑人也要修筑长城呢?一直走老师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为了两个字“生存”。
二 一个多民族国家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几次比较大的民族冲突,其特征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中原地区。比较广为人知的,一个是鲜卑族人建立的北魏,大家更加熟悉的是那个朝代的著名女子花木兰。一个是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然后就是近代史中由满族人建立的清朝。
很多时候,我们国家的民族矛盾,事实上是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游牧文明的冲突。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尊崇孔子的教义,多半是温文尔雅,不善于征战。而草原上游牧的民族,因为生活下来的条件更艰苦,才造就出他们在身体上,就强健于普通的汉族人。这两种文明的冲突,也实质上是为了两个字—— 生存。
而这样的民族冲突的结果却是民族之间的融合。鲜卑族建立了北魏,现在,我们却找不到鲜卑族人,他们已经完全和汉民族融合在一起。清朝比元朝的统治得要长久一些的原因之一就是,清朝的统治者很推崇汉族文化,又允许满汉通婚。有很多人说,少数民族统治不了中原,是因为 《易经》教给汉民族人打 “太极”。 ——你少数民族来控制我,我反抗,反抗不了,我就同化你,最后把你们民族自己的文化都同化掉,最后把你也变成汉民族。拉萨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有一半满族人的血统,却一个满文看不懂,一句满文都不会说。
三 天子守边
在长城博物馆里,讲关于长城的故事,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暂且不写那些大家耳熟的昭君出塞,孟姜女哭长城等故事,单挑一个和国家边界有关的故事说说。
曾经有外国人提出这样的观点,中国古代的长城,就标明了中国当时的国界,可是现在长城以外的大片领土,也被纳入了中国的国界,这说明中国民族是喜欢侵略扩张的。面对这样的人,除了上去抽他一巴掌,我们还可以这样回答:现在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在明朝(1368-1644)的时代,世界的格局是怎么样的呢?那个时候,还没有美国(1766-现在),德国处在罗马帝国(公元962-1806)时期,英国的领土远小于现在,(英国1535年控制了威尔士地区 ,1707年协议控制了苏格兰,1800年完全合并爱尔兰领土)。如果用中国古长城来作为现代中国疆土的边界的话,那么现在世界上,好多个国家都是不应该存在的。
如果我们现在开车从德胜门出发,到八达岭长城,在不堵车的前提下,也只需要40多分钟,一路高速只有60多公里。在明朝那个时期,从紫禁城到八达岭,骑马坐轿走土路也不过一两天的功夫,为什么明朝把自己的国都放在离它的边界这么近的一个地方呢?以往历朝历代,均为“天子居中,诸侯守边”,以形成四周拱卫之势。而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棣:读“弟”)在没有篡夺他侄子建文帝朱允文的皇位之前,就被他爹朱元璋册封为燕王,镇守北平(现在的北京)。而在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他并没有在南京贪图享乐,而是在把都城干脆迁到了北京,他又经常御驾亲征,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天子守边”。
四 好聪明的中国人
在八达岭上修长城难,那么在八达岭上修铁路呢?100多年前,很多外国工程师都说,那是不可能的,而一个中国人,让它变成的现实,这个人就是詹天佑。
很多人可能都和我一样,出了长城博物馆之后,能注意到路边上的星巴克咖啡店,却不会注意到图片上那个建筑,即使看到了,也只是以为它不过是新兴旅游业弄出来。其实,它新被装修的外表之内,是100多年前中国人智慧的一个结晶。
一直走老师告诉我们:“100多年前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时,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翻越八达岭。为此需要开凿1091米的八达岭隧道,今天隧道口保留下来的旧称叫八达岭山洞。在开凿这个隧道时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采用了竖井法——在隧道中部上方向下开一个井、到达作业面后再向两边水平推进。这就是当年的井口。”
从八达岭长城口向南,经过慈禧太后当年逃难时路过,站在上面回望京都的那块“望京石”,从一个广告牌后面的台阶下撤,走一段镂空地转铺过的路,就到达了919八达岭公交车站。从这个车站沿着公路下撤,很快就能看到两个铁路桥洞。公路边上有一条明显的小路,能上到铁路线,站在铁路线上,往北看,就是100多年前开凿的,现在还在使用的八达岭山洞(铁路隧道)。再沿着铁路线南行,就能到达“人”字行铁路和始建于1905年的青龙桥车站。
京张铁路自北京丰台起、至河北张家口,1905年9月4日开工。1909年8月11日建成。这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主持设计、自己施工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
从南口北上要穿过崇山峻岭,坡度很大,按照国际的一般设计施工方法,铁路每升高1米,就要经过100米的斜坡,这样的坡道长达10多公里。为了缩短线路、降低费用,詹天佑大胆创新,设计了“人”字形铁路线路,为了安全、平稳,北上的火车到了南口以后,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前面拉,一个在后边推,过了青龙桥,火车向东北方向前进,进入了“人”字形铁路线路的岔道口后,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改成拉,而原先拉的火车头又改成拉,使火车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爬坡就容易多了。在20世纪初如此大胆的设计,在中国铁路建筑史上,算是一个伟大创举。——(上一张图片和本段文字均来自百度)
上面那个图片中,大图为“人”字型铁路,小图左一是人们为詹天佑立的碑和塑像,小图中那得栅栏就是用当年机车上的管子制作的,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中间的小图是当年所用的铁轨和枕木。右面的小图中,月台最外面的石阶,也是当年的材质。一直走老师说,幸好现在这个青龙车站停用了,只用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人参观,要不,现在机车比较高,月台需要全部拆掉重建,那些石头也留不住了。
一直走老师带队走关沟很多次,其中一次刚好一个队员是铁道部的,还在这个青龙桥站服务过。据那位队员说,100多年前,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时候,用的是木质枕木。木质枕木弹性好,重量轻,制作简单,绝缘性能好,其缺点是使用年限较短,消耗木材量大。为有效延长使用寿命,枕木一般必须经过注油防腐后使用。现在的枕木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换不起木质的枕木了。
五 宗教和传说
从青龙桥车站出发,“人”字铁路,南边那条铁路的边上,有一条土路直通向八达岭陵园。在八达岭陵园上了柏油马路继续前行,穿过一个双向的铁路桥洞,走不远,在一个一孔石桥处(不穿过桥洞)沿左手边上行,就会来到八达岭高速的辅路,上面就是高速的高架桥。
路边上,能远观到关沟七十二景之一的“六郎影摩崖造像”。摩崖造像:以石刻为主要内容的佛教造像,特点是或置于露天或位于浅龛中,多数情况以群组形式出现,有时与石窟并存。
关于六郎影的传说是这样的“为纪念杨六郎,宋王决定在关沟为杨六郎刻一尊石像。乱石纵横的山中一块表面平滑的巨石上,雕着一尊盘膝而坐的佛像,像上还雕出人字形屋顶,这就是“六郎影”。传说当年日本侵华时,得知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保国守邦的民族英雄,就找来枪法准的鬼子兵,并排站在六郎影下,一齐向上射击。据说射出的子弹全都打偏了,落在影像四周,老百姓说这是杨六郎在显灵。”
一直走老师说,“六郎影”和“五郎像”实质上摩崖上的是地藏菩萨的石像。人们出于对杨家将的喜爱,把他们和“穆桂英点将台”一起,冠之以名的。
据CCTV-3《阳光纪录》 整理的资料里,有关于杨家将是这样说的“无论是正史还是北京地方县志都没有记载过杨家将中的任何人到过北京。……1000年前的辽国有5个都城,北京是其中之一,那时叫做“南京”,而辽国和宋国,在战争的大局面上看,辽国是进攻的一方,宋国是防守的一方,双方的重要战争基本上发生在河北与山西沿线,自始至终宋国也没打进辽国的任何一个都城,具体到杨家将,作为宋国一支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他们的布防地都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内。”
经过“六郎影”,沿着公路向南,就能经过关沟七十二景之中的“石佛寺”,“金鱼池”。我们去的那天不巧,石佛寺山洞没有开门,无缘得见,金鱼池又是现代人复制的,于是一行人只停留了片刻,就奔向水关长城了。
六 时间隧道
在水关长城脚下的詹天佑故居(詹天佑当年修铁路时住过的一个小院子)吃过了午饭,休整了一下,我们10个人的队伍又沿着铁路一直走。在刚上铁路不久,一直走老师叫我们回头看背后的风景,远处的长城和近处的铁路仿佛是连成了一体,跨越了时间的隧道。
或许,京华论坛里ID 为红镜头 的驴友在今年年初时拍的一张照片,更能把那种古代文明和现在文明汇集在一起的感觉呈现出来。
沿着铁路很快,就能到“佛爷台”,就在八达岭高速水关出口收费处的边上。“佛爷台”上面竖立着着十三尊神像。坐北朝南的“主尊”一位,“主尊”的背后还有一个无头的佛像躺在地上,“主尊”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侍从”,东西两翼另外还各有五个神像,这是个石像的头和身体都是后连接起来的。这些都是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元代石像,雕刻技法古朴,服饰独特,形象生动。
看完了“佛爷台”(也叫石佛寺佛像群),再回到铁路上,沿着铁轨继续向南几百米,穿过一个标有五角星1960的铁路隧道,过了隧道大约一百米向右转,走一段山路,能看到一小段下去的台阶,再沿着台阶,就能看到被延庆县政府定位县级文物的“听琴弥勒”。
“听琴弥勒”在弹琴峡公路的东侧,八达岭高速公路桥的下面。“听琴弥勒”的正对面就是“五桂头山洞”。这个山洞是詹天佑修京张铁路时修建的,山洞(隧道)完工以后,詹天佑改变了原来的方案,这个山洞就一直被弃用。在100多年前开凿山洞,可想而知是多么艰巨的一个工程,山洞修好后弃之不用,可想而知,詹天佑当时是顶着多大的压力来修建铁路的。
现在是冬季,透过树枝看,算是能见到这个隧道的全貌,倘若是枝繁叶茂的时候,即使人们从它身边路过,也未必知道这里有一个曾经有机会和八达岭山洞一样成名的山洞,就像是一个生不逢时的英雄,虽有一身本领,为不为人所用,只能和对面的弥勒佛一起听听宛如弹琴般的关沟流水声。
不知道哪那个朝代的听琴弥勒,100多年前修建的五桂头山洞,八达岭公路,及高架桥架起来的八达岭高速公路穿过的新弹琴峡隧道,不同时间人为修建的工程,在此处汇集到了一起,没有一个博物馆能像关沟这样,把不同时代的文明自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七 一直走
沿着八达岭公路一直走,转到五桂头山洞朝阳的那一面,能看到山体上刻着“弹琴峡”“五贵头”,一篇字迹已经模糊的本文,和两处据说是少数民族文字的古迹。
边上,还有一个被一直走老师戏说“拍出照片来也很唬人”的小天梯。一直走老师带了一根长绳子,他先爬上小天梯把绳子拴在一个小树上,上天梯的时候,倒是不怎么用到这根绳子,主要是下去的时候用。
跟着一直走老师爬上了小天梯,转过一处需要特别小心的地方,看到的就是曾经在绿野网上被几位驴友争着注明所有权的“一个单间”。
这是个浅浅的山洞,无论是里面很平整的地面,还是洞口上面遗留下来的木质建筑痕迹,这个山洞都像是个人们用来供奉神灵的地方。只是现如今里面空空如也,一直走老说笑称:“在这里扎营,不需要带帐篷。”
在弹琴峡隧道口,浮雕着一尊两米多高的佛像,被称为“五郎像”,实际上是地藏菩萨。相传这个石坎下面有条溪谷,是关沟十分险要的地段,旧时常有“五头鬼”作祟,于是雕刻了这个地藏菩萨来作镇,保佑来往行人的平安。
跟着一直走老师一路下去,见到了关沟七十二景一中的“乌龟石”(像乌龟的一块大石头)。以及“仙人桥”的位置,据说在三堡车站公路内侧的峭壁上,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小涵洞,恰似一座精巧的拱形石桥,上书“仙人桥”三字,由于公路改建,已经看不到了。过了由明朝开元大将徐达督建的长城残垣(这段长城也是由于铺设公路而被截断的),就来到了上关城,此时,我们已经身处昌平区了。
八 摩崖文化
在昌平区上关城的石碑上,我们能看到这样的介绍“上关城为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所修筑,是关沟内一道重要防线,城跨东西两山而建,现存西墙残垣一段”。那段残垣我没怎么注意到,我只是想着怎么才能顺利的通过一段现在正在拆迁的地方,去看昌平区仅有的一处据说是元代的摩崖佛石刻。
照片中就是摩崖三世佛。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对象,根据印度哲学,时间和空间是混淆起来的,因此三世佛有纵横之分。横三世佛指东方药师王佛,主管东方琉璃光世界,他有两位胁侍,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中央现在佛,释迦牟尼,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有两位胁侍,“大智”文殊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西方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他有两位胁侍,“大勇”大势至菩萨和“大悲”观世音菩萨。纵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来自百度)
我们队伍中有一个大姐,很有这方面的学识,她能说出燃灯古佛,释迦摩尼佛和弥勒佛。我们临走时,她还在佛像前供奉的香炉中,放了一个橘子作为贡品。
在前面讲“六郎影”的时候,提过一个名词——摩崖造像,即以石刻为主要内容的佛教造像。产生于印度的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生活习惯等方面均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最明显的就是摩崖造像。中国最著名的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除了佛教的摩崖造像,中国人也很热衷于在石头上刻字。且不说名山大川上的刻字,就在关沟七十二景之一的“穆桂英点将台”上,也刻有“仙枕”及明朝兵部尚书许论关于嘉靖年间一次从居庸关入援古北口,说明长城沿线军事调动的情况的刻文,而它刚好有刻在了一句梵文的上面。不光如此,在它的面上,也赫然有两只队伍在这个昌平区级文物上,用油漆留下的符号。
仙枕石,又名穆桂英点将台,石高3米,体积60立方米,有人工台阶可以登上,石面上有人工大小不等的数个小圆洞,传说是穆桂英点将时搭建大帐篷用来固定支柱用的。前面我们提过,历史上并没有记录杨家将曾带兵到关沟,所以具体哪些小圆洞是做什么用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九 天下第一雄关
告别了仙枕石(又名 穆桂英点将石),在一个小村子里见过了唐代的关沟大神木,又走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的柏油路,过了溥杰题字“居庸叠翠”那块大石头,转一个弯,就能看到居庸关了。
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
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
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设施齐备。
居庸关的中心,有一"过街塔"基座,名"云台",取其"远望如在云端"之意。云台创建于元至正二至五年(1342一1345年),是用汉白玉石筑成的,台高9.5米,上顶东西宽25.21米,南北长12.9米;下基东西宽26.84米。南北长15.57米,上小下大,平面呈矩形。台顶四周的石栏杆、望柱、栏板、滴水龙头等建筑,都保持着元代的艺术风格。台基中央有一个门洞,门道可通行人、车、马。券门与券洞上镌刻着大鹏金翅鸟、鲸鱼、大象、龙、曼荼罗和佛像。洞壁两侧刻有四大天王浮雕像和用梵、藏、蒙、维吾尔、西夏、汉等6种文字刻成的陀罗尼经咒及造塔功德记。云台可谓是元代一座大型的石雕艺术精品。云台上原建有三座白色喇嘛塔,可惜毁于元末明初。此后在台基上建了"泰安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寺遭火焚,仅存云台。现在台顶上的柱础,就是明代泰安寺殿字的遗物。
(此处拉萨偷懒,关于居庸关和云台的介绍,均是来自百度搜索)
十 十全九美
到了居庸关,这次徒步的活动差不多也改结束了。一直走老师把时间掐算得很好,从八达岭一路下来,轻松愉快,又学到了很多知识,可惜的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中的“仙人桥”已经彻底看不见了,石佛寺又没有开门。或许,这可以成为下一次来关沟的理由。先前一直走老师说,今天不可能一下子看完关沟七十二景的时候,我还开玩笑的说,哪天干脆背个帐篷,一定要把关沟七十二景都看过了才好,只是像“仙人桥”那样已经不存在了的景点,即使备了帐篷睡袋,又要去哪里看呢?
很多关沟里的文化,都是躺在八达岭高速的下面,当我们乘车飞驰而过的时候,往往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与可能很快就消失的文化擦肩而过。感谢一直走老师,常年带队走关沟,让这种文化得以继续流传下去。
下面这段文字,来自一直走老师对这次徒步活动的总结,也作为本篇游记的结束,但我们都知道,这才刚刚开始……
一直走: “ 10人关沟归来,天气有些清冷。海拔近800米处的八达岭很冷,进沟后随着海拔下降和风力减小感觉才好一些。
早上到达德胜门时,一轮红日正在冉冉升起,思绪立刻飞到产生了歌曲《东方红》的黄土高原。现代人已经缺少那种在千山万壑之间看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感受,我们应当自觉的保持对自然的这种感受。
上关脚下那片房屋已被拆成一片废墟,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踏过钢筋瓦砾上山去看三世佛摩崖造像。
(我)早7点离开平乐园车站,晚8点返回这里计13个小时。其中从早9:30下车至16:00活动在居庸关结束,包括吃饭在内的活动时间为6个半小时,其余6个半小时都消耗在路上。原因:1·出发时的等待-车不满员不发车。2·去时水关前堵车。3·返程居庸关等车、西三旗至清河段堵车、我在马甸等车。
感谢拉萨2人、月竹2人、猎手十三2人、有风、小指左和小李的参与,和你们一同走过一段愉快的行程。”
(完)
谢谢!
是一直走老师给拉萨讲的,拉萨就是记录下来而已,嘻嘻……
学习了。
老师的常规线路都和詹天佑有关的哦~~
胡子,你太过奖了~~~~~
谢谢。
关沟也很不错,以后有机会,再跟着一直走老师走走关沟吧。
谢谢老师带我走关沟,一路讲解,老师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