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筒子河

【出游地点】北京·筒子河


【出游时间】2007.05.26

 

【出游人物】斜月三星

【景点简介】

 

筒子河,又称外筒子河,俗称紫禁城外护城河。明永乐年间改建北京城时,在紫禁城外开凿了护城河。明代,外筒子河只围绕紫禁城东、北、西三面,分别称为东华门筒子河、神武门北筒子河、西华门筒子河。作为紫禁城的第一道防线,起保卫四面城垣的作用,使敌人无法涉河攻城。即人们常说的“金城汤池、深沟高垒”的意思。既然作为护城河,就应该四面环绕,而不能南面无河。所以,到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下令工部将午门右边的紫禁城河水,从西阙门外右板桥下面的暗沟引入西阙门,由午门前面石板道下的暗沟引向东流,经东阙门石板道下面暗沟流入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这条长七十丈九尺九寸的暗沟定名为午门暗筒子河。至此,紫禁城护城河才形成今天的模样。

 

【出游笔记】

 

 

 匆匆的路过天安门,恰巧遇上城楼前的喷泉大开。于是,摸出包里的相机咔嚓了几张。这样的角度不是第一次,我想或许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吧。天安门的人永远少不下来,熙熙攘攘。四处都是举着相机、手机,摆着各种pose的游人。转头看了一眼人民大会堂和博物馆,犹豫着是不是也让他们再一次进入我的镜头。

 

 

 筒子河畔的宁静小道,心情彻底的放松下来。没有城楼前的人山人海,更有清风绿树相伴。路上偶尔有观光车匆匆驶过,车上的游人在不协调的音乐中贪婪的汲取着这份惬意。一路走去,总能遇上星星点点的呢喃着的情侣,抑或几个捧着冰棍向路人招呼生意的小贩,还或者几个金发碧眼的老外举着相机对着城墙楼宇按动着内心的好奇和感叹。

 

 

 苍老的城墙在岁月中蹉跎着面容,错落有至的城砖不甘寂寞的显山露水着。历史的车轮碾在高高的城墙上,剥落了当年的繁华和荣耀。而在我看来,也就这样的城墙才是真实的城墙,因为上面有着厚重的时间的味道。转缝里稀稀拉拉的挤出绿色的生命,在阳光的照耀下,拉着长长的影子。新颜旧貌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故宫东南角的角楼,在高墙和绿树的虚掩下若隐若现。上上下下共三层屋檐,相传是根据鲁班留下的蟋蟀笼子建造而成。在故宫里进进出出过好几趟,可是每次似乎都没有到角楼一看。百度着关于角楼的资料,原来角楼根本就不是楼。

 

 

 站在岸边看风景,白墙绿树倒映在悠悠的筒子河中。如果不是这些房子与江南的白墙黑瓦不一,你一定觉得身处水乡。河面波光点点,倒影被荡漾起的涟漪支离破碎着。可是眼前的一切,碎而不乱,波纹过后又是一番风景,整个水面犹如拼凑在一起的拼图。

 

 

 东华门的城楼下是一堵红墙,被两侧相邻的灰白色砖墙夹在中间显得尤其突出。旅游车的终点就到此为止,而到这里便不能顺着河畔前行。往东拐进北池子大街,又是一番景象浮现在眼前。路边是密集的绿树,阳光穿透缝隙斑驳的散落在地面上。渐行渐远,地上的那整片的阴影似乎就那样的轻易被我踏碎。

 

 

 路边的红墙上一片斑驳,如果没有记错墙里应该是北池子小学。阳光映射在树叶上,在墙上投下闪亮碎片,原本普通的红墙此刻变得绚丽起来。如果换个时间,静立墙下,墙内是朗朗书声,墙外则是一派宁静。这样的相互映衬,又该是怎么样的感觉?

 

 

 故宫东北角的角楼是被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收入镜头最多的一座角楼。朋友说,夕阳下的角楼才是最没的时候。我想,不管什么时候的角楼都各有其独到之处吧?没有在这里期待吸烟西下,更不会在这里等待华灯初上,我只是在我路过的时候用相机记录下角楼在这一颗的风姿。角楼在视线里由近到远,从右到左。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于是有了不同的画面。再远处便是景山公园的正面,不久前的这里应该是牡丹飘香的景象。

 

 

留下这个镜头,只是因为喜欢那一团层次分明的绿色。灰白的城墙为北京,红色的凉棚为点缀,深灰的河堤为前景,加以那一团绿色的精灵。似乎这一切都是我喜欢的,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太少。绿色从左到右,由深变浅,从上到下,由嫩变老。几个渐进将时间的脚步彰显的无处躲藏。

米饭团子发表于2009-10-30 16:18  
分享到 
(972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