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岭茶棚@韭园太阴洞



上图说明:从公路上能看到杨岭茶棚遗址



上图说明:杨岭茶棚遗址近看



上图说明:拱门旁的石头上的摩崖石刻——有进无退


杨岭茶棚@韭园太阴洞

1、杨岭茶棚

坐车到大峪,在路口左拐到京煤集团站,乘去担礼隧道的890支公交,终点下。妙峰山牌楼是骑行圈的圣地,登自行车从这里爬二十公里缓坡,能到妙峰山顶正门。我入山的时候有三位骑行人,弓腰踩着公路车前行。

早上寒意重,一条土色小母狗跟在后面,我省出半块油酥火烧撕给它,被对方嫌弃的跑开,连嗅都不嗅。

拐过几道大弯,从公路上能清晰地看到大山鞍部的杨岭茶棚。在被开凿成疤瘌脸的连绵大山鞍部,有一座简单门楼,门楼上有座小佛龛,弧形门洞透出光亮。准确的说那座建筑是杨岭过街楼,《妙峰古道南线寻踪》文中称杨岭关,我觉得军事作用要弱。过街楼特指上面为楼,下面门洞可通行的建筑。地图上官称杨岭茶棚,可理解指过街楼下坡不远处的茶棚遗址。而仰岭的称谓,不得而知。

据雨夜聆听的友情提示,我翻过公路边的铁皮栅栏,进入山脚下封闭的区域,杂草摇曳在凋敝的灌木丛下,四野一片荒凉,但这去杨岭茶棚的捷径。小径也就十几米,之后就靠披荆斩棘的硬闯,攀爬密不透风的灌木陡坡,真的是受了老罪,我厌恶这样的路。爬到山腰,能看到远处妙峰山在正北方向,还有十七公里的山道。公路对面的大山在凿隧道,鼓风机不停的喧噪,听得闹心。

出发前带了一把园艺剪,专门剪除野酸枣棵。爬上大陡坡,仔细判断前行方向,拿出手机轨迹核对。很快,我就关了它,这里的路更多要靠临场发挥。左手边是开山采石留下的大断崖,我叮嘱自己不可冒进,对杂草落叶覆盖区,用登山杖探了虚实,再稳稳地迈步踩踏。踏上残存的古道铺路条,小径明显起来,宽大的石头都已经翻翘起起。眼前的杨岭茶棚过街楼,门洞东西朝向,它连接着大山两侧的山沟。昔日的这里是个要道,它是三家店过永定河的东南方来香客,及从正南琉璃渠来的香客的交汇点。

过街楼高五米,门洞宽四米,进深三米,顶部佛龛供奉着娘娘。外墙皮为朱红,早已褪色,人字形房顶长满飘摇的黄草,门洞的拱圈忠实的扛起全部重量。整体建筑的就地取材,黄土加条石垒就,立墙粗糙、造型简陋,为民间集资修砌。

《妙峰古道南线寻踪》中讲:“……(过街门楼)正面上方正中是曾经镶嵌门匾的凹槽,但匾额已不知去向……”我算幸运的,看到了想看的遗址。有民俗史爱好者驱车赶来,因找不到入山口,遗憾写下《北京门头沟区杨岭古道登临未果》一文。过街楼旁的石头上存有“有进无退”摩崖石刻,已被黄土填充,凹陷的字迹可清晰认读。另一处“累层而上”的摩崖石刻没有找到。

独自在荒郊野岭的过街楼转悠了一会儿,不喜欢退回去走扎人的路,就从过街楼另一侧门洞试探着下山。这里的进香古道保留的多一些,部分碍事的岩石被凿成台阶,三两座废弃茶棚的剩残垣断壁,伫立在稍平一点的岭头。混在灌木中的一条之字形下山路不明显,这是杨岭十八盘。妙峰山南线的古道除了上香,还包括商业用途。

下山的陡坡两面被采石场弄成了大断崖,我谨慎的推进,看不清的地方更是慢来,从上往下看是视线盲区。计划如遇到断崖就立刻折返。一路上降低重心的下,一点点判断正确的道路。自我安慰戒急用忍,在最终脚触到山沟黄体地面时,我都佩服自己:下山这道选择题,交了百分百正确的答卷。

空旷的山谷,有几台矿山机械停在那里,一切都像美国的西部世界。开过一辆越野吉普,我努力招手。车停下来载我到了公路上的陈家庄站。司机是工地的项目负责人,聊天说:才中标六百万的这里修复工程,借午休时间,回家陪孩子吃一口饭。

 

2、韭园太阴洞

坐在车站的椅子上,正午的阳光好明媚。我浑身脏得跟土猴一样,拍打拍打尘土,清理一下鞋子,用手摘掉附在裤管上的蒲公英带钩的种子。看手机,群里朋友问:韭园大溶洞,该怎么走?

咦?!这地方距此不远,以前总从韭园去小狗之家、过峰口庵到蹄窝……就是从没看一眼韭园自身。嗯嗯,这次索性去一趟石古岩村。

车顺,在那座中式牌楼前下车,路边牌楼单门双柱重檐,正面题行书“韭园”二字。路旁介绍石古岩村,细看原来它的土名叫:石窟岩。我突发灵感,石窟二字与韭园大溶洞有联系哦。向路边趴活的司机打听:韭园大溶洞怎么去?对方指着远山,说:那边的高楼边上就是。

看到山腰有影影绰绰的新驴往上爬,自酱菜厂门前水泥往东过桥,走房后小道上废弃的京门铁路,新驴们三五成群的坐在铁轨上吃路餐。穿过人群,巧遇几天前在昌平北站加了微信的领队,对方笑着说大哥有缘。他带队走京门铁路,谈笑后我奔大溶洞。

铁轨边的小路几步上去,是一条铺好的道路,有牢固的铁管护栏,水泥铺的平整,虽仅一米宽,但走起来很舒适。小道儿贴着崖壁曲折而上,栏杆边的悬崖下是京门铁路线,两根生锈的穿过涵洞……

去大溶洞的山路走起来毫不费力,怀着几分期待的心情,超过很多气喘吁吁的新驴。大溶洞的入口,从山外绝对观察不到,洞口朝向的角度利于隐蔽。临近洞口的一段水泥路,是一个大之字形,向上折返的拐到洞口。抬头看这段路,数根粗青石条垂直的楔入崖壁,再据此磊砌石块,贴着崖壁砌上去,有四米高。上面修了很窄的水泥台阶。狭窄一段路三四米,当初没有完整台阶,那这段路会很艰难,要登青条石往上爬,就相当险峻了。《探访石佛岭古道与韭园溶洞》提到“……(这段路)是当年抗战时铺设木板之处,果然险要。栈道之下即是悬崖,道路本就狭窄仅容二人,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撤掉木板,敌人纵有千军万马也难飞越半步。当年村民躲入洞中,撤掉栈道木板,使日本鬼子无计可施,在游击队阻击之下只能大败而归。”我不想抬杠,但日寇可找寻木板铺设再攀援上去,是起码的底层逻辑。

来到入山的高大洞口前,它像个巨大的枣核,人能直立进,洞口顶部有类似天窗得孔洞,阳光投射进去,让人眼有适应黑暗的过程。入洞几步是个天然的大厅,洞顶起码五米高。抗战时期,日寇到石古岩村扫荡,“远近的老百姓一听说鬼子来了,都成群结队的到大溶洞里去躲避。”

韭园大溶洞的学名叫太阴洞,源于清末民初有道士在这里修炼,洞里的一段在崖壁上,有墨笔写了很大的“丹”字。太阴的名字表示洞穴为至阴之地,道教称日为太阳、称月为太阴,民间把太阴星君看成嫦娥。道教主张的修仙方法之一是炼丹。

太阴洞为单向大溶洞,怎么进入怎么回来,不用担心迷路,单向纵深几百米,一路洞顶高高低低,走起来颇趣味。洞里的崖壁为纯大自然雕刻而成,光滑异常,历经上亿年的流水溶蚀,堪称奇观。太阴洞里有几个浅浅地支洞,可以走进去玩耍。

我进洞的时候,里面的驴友超多,纷纷打着手电,因洞里宽敞,来来往往的也不拥堵。手电筒的光柱在岩壁上晃动,耳边的说笑声此起彼伏,诺大的洞穴毫无阴森恐怖可言。很快,我走到了尽头,那里的石壁自然的封闭。在退回来几步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像榴莲皮一般圆滚大石头,半人多高,用手摸上去麻麻扎扎得很有触感。太阴洞里能找到中期发育的钟乳石,这是碳酸钙沉积物的产物。

太阴洞里毫无寒意,被人为在岩壁画了人形牛形的赤色岩画,不伦不类。有好事者在岩壁上涂鸦:一字十一笔,无横又无直……猜一个字。

谜底是:淡。

伊森Eason发表于2021-12-07 21:06  
分享到 
赞过
(871次阅读/4个评论/1人赞过)
    丁香花开
    又是一段奇特的户外经历。与君同行
    伊森Eason
    自己拍了图片,懒得弄上去,就从网络上直接贴了。如有不妥,留言删除
    伊森Eason


    伊森E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