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驴友房山行--[090919]
不久前,在小区里碰到一个球友,问我最近都忙些啥。我脱口而出:“爬山!”。他说不错,然后又问我都去了哪。我掰着手指头,跟他历数了海陀,灵山,小五台。他点点头,然后问我:“为什么自己家门口的山不去爬,非要去那么老远的地方!”我无语。其实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最近爬这边山的活动不多。
早就听说房山有自己的户外组织,一直没有找到,最近终于辗转找到了组织--冲浪手俱乐部。周六,我参加了他们的一次探路活动:涞沥水--杏黄--红螺三险。
找到组织
周六早上,五点半闹钟依旧把我叫醒,到凉台上张望了一下,没下雨。领队说只要早上没下雨,活动就正常进行。然后往书包里收拾东西。今天不用去公主坟集合了,所以就不用着急了。六点半,下楼,出小区南门,走向车站,就看见有两三个背登山包的,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一起的。其中一个就是领队,她怕我第一次参加活动,找不到组织,特意到这里来等车。好感动呀!因为离得近,我们此次活动是做公交去的,大家一起赶32路头班车,估计好时间在自己家这站上车。上了车,车上已经有几个我们的队员了,他们打着招呼,大家坐到一起。一站一站,陆陆续续有人上车,我们这队的11个就这样凑齐了,真是神奇。
梨真甜
上次到涞沥水,吃的是杏,觉得杏真甜。这次从涞沥水出发,我们直奔大梨树。天空散落着蒙蒙细雨。涞沥水的路多是石头路,有了水隔外地滑。后面的队员已经慢了下来,我觉得还好,上升并不是很陡,难度不大。没过多久,我们就到了大梨树下。上次吃杏的时候,下面的杏都被前头的人打下来了。而这次枝头挂满了梨,伸手可够得着。咬一口,满嘴的梨汁,真的很甜。
灌木丛中穿越
我上次在海陀,是为了不走湿滑的主路,而在密林里跑了一阵。而这次,在明显的主道上,而边的灌木已经向路中伸出了手臂。所以要想往前走,必须用手扒开灌木。而这段路最特别的是在你一路前行的时候,突然前面还会出现一个台阶。好在打头的人经验比较丰富,一路上小心脚下的提醒不绝于耳。
人间仙境
开始登山的时候,雾蒙蒙的,可转过垭口,地却是干的。向下望去,山峰在云雾中露出了个尖,仿佛是到了玉皇大帝的天宫。可是不一会,雾便飘过来了,又是白茫茫的一片了。再往前走,云又在远处那个山头上升腾,一只鸟还在那上下翻腾,仿佛后面有有仙人就要驾鹤飘然而至。我试图比较着这次看到的山,与上次看到的棺材山的差异,觉得这边山更加秀美一些。我刚把我的感觉说出来,旁边一个队友就非常断然地说:“我觉得房山的山都很美!”忽然间,我觉得我领略到的东西一定要比他们的少了许多。因为带着对家乡的热爱,这份美一定更加浓厚!
农家风情
到了杏黄,便有了村落。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还是又是高高大大的梨树。刚才没有吃够的,便又在这打起了主意。这梨树长得很高,手能够着的地方已经没有梨了。有拿登山杖打的,但打下的梨落地就伤了。然后就有上树去够,只是这树并不好上。最后还有用登山杖挂住树枝往下拉的,于是乎,一个个完整的梨进了我们的嘴,入了我们的袋,现在我家还有几个没有吃完呢。这边有摘梨的,那边有摘枣的,还有摘花椒的。山楂树上已挂满了红红的果,没好意思往嘴里搁,只是照了几张照片。几个男生已经到老乡家拿来了水桶来挑水,这水是直接可以喝的,无奈技艺不够纯熟,水没有挑上来,桶先掉下去了,可想而知,他们费了更多的力气来捞桶。在村头的一块巨大的石头上,我们摆开了饭桌,各种腐败物资汇聚一堂。而从老乡家里端来的柴鸡蛋,黄澄澄的,不得不让人垂涎。老乡苏大妈还从地里帮我们揪了一把野菜--蒲公英,洗干净,往嘴里一塞,一点也不苦,口感非常好。我还跟苏大妈认了另一种野菜,长得比蒲公英要高,叶边是锯齿状的,尝了尝,比蒲公英要苦,据说抄了水,拌着也很好吃。远处是群山环抱,近处是农家的瓜架林立,在这样的一派农家风情里这一段午餐别提多舒心了。
迷路了
吃过饭,我们开始往红螺三险出发。这时候我才体会到为什么有人在山上说到了杏黄梨更多。路的两旁,全是梨树。由于没有打农药,地上已经掉了不少坏了的梨,但扔挡不位枝头那红红的笑靥。他们告诉我,这是这里的特产--红霄梨。没有人再去摘梨,但大家都举起了相机,让这份丰收成为永久的记忆。
我们顺着山涧往上爬,过了一个垭口,雾又迷漫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地上又开始湿滑难行。虽然此趟前来,很多人都是奔着红螺三险去的,但在一片白色中,大家还是决定安全返回第一,不去三险了。于是,我们往冰壶沟下行。但走着走着,突然听到有人喊,我们迷路了。脚底下里明显的路,我已经听到前面的人在用刀砍树枝。走了一段,开头的队员说这实在不像路。有人说,这山每周都有人来,两边的灌木应该不会长得这么严实。于是,大家原路返回。但到了大瓷盆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有一拨人要回头去找路,有一拨人要往前继续走。最后,我们在原地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等待,大家统一意见往前走。虽然那里是通向我们已经放弃的目标--红螺三险。但找到认识的路,至少就可以下山了,而不会被困在山里了。 有人说,现在去哪已经不重要了,沿着明显的路,下山这才是最重要的。一路前行,我们来到了68号电线杆,此时,上升就可以到达我们心仪已久的红螺三险,但下降就会与它失之交臂,但没有人主张去三险,回家更重要!
穿越封锁区
终于找到了下山了的路,过了云慧门,要回家,我们必须穿越一段军事封锁区。一进入封锁区,领队就要求我们不要大声说话,关闭手台,收起相机。我没有这种经历,一下子就紧张起来。开始一段还好,没有听到什么动静。最后,走到二道门的时候,就有狗在叫。虽然狗是拴着的,也不是那种大狼狗,但它一声高似一声,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叫出一个持枪的人来,大家心里都很紧张,但还得往前走。门口的房屋已经废弃了,但大门还是紧紧地锁着。翻墙已经是必须的了。我上大学的时候都没翻过墙,但现在为了不留在这里,我也只能跟着上了。好在已经有无数的先人试过了,留下的垫脚的石块让我并不是很艰难地翻了过去。再往前一百多米又是一道大门,但没人再去尝试翻墙了,据说在那里被抓到,就是写检查,很是麻烦。智慧的先人又开辟了另一条道路:向上走,钻铁丝网。传过登山杖,递过登山包,往地上一趴,美其名曰匍匐前进,在大家:“屁股”“屁股”的提示中,我爬过了铁丝网。这真是一段独特的经历。
路线(抄袭)
虽然我很想记住今天走的路线,但由于大雾,再加上很多地名是第一次听到,所以我是记不住走了哪些地方。好在有有心人记录下来。为了保持这篇游记的完整,我把路线抄袭过来。
涞沥水村上山—羊圈水槽—上山,右行,沿着电线杆—穿密林—万亩松林—下行,不,一路向下滑行—杏黄—进村,偏右进谷—沿路遇井—左行路向上爬升—不掩门—下行—冰壶沟—大慈岩—沿偏左路—绕过三险—下山—云慧门—军事禁区—小心—上山—出山!
房山的山没有海陀,小五台的壮观,但自有它小家碧玉的秀美。房山的驴友虽不如市里的一些人的满身名牌,装备精良,但他们纯朴自然,一路上他们给我介绍的风土人情,让我收获良多。亲爱的朋友们,我一定会再来的!
写得很好!图文并茂。照片中那个云雾缭绕的第二张山照,很秀美。
俺有一次跟铁镐队走房山,也是悄悄穿过了一个军事封闭区,不过出来的时候有警卫,所有人的身份证都给登记了。
看游记写的这条线路,应该在1.5级以上了吧。
谢谢加照片了,赞,房山的山看起来也很有气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