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堂(王府井)
随着秋风吹来,黄叶一片片落下。又是一年秋来到。
掐指算来,我已经在北京度过了整整七个年头。而与秋的邂逅,在这美丽的都市已是第八次。因为有天主教堂可以作证。
沿着王府井大街一直往北走,大约一公里,步行街的东侧,有一个天主教堂,古老而典雅,庄严肃穆地坐落在皇城根下。这里早已没有牧师和信徒再来祈祷和礼拜,有的只是大批的游人在这里观赏,留影,还有结婚的眷属,来此拍婚纱。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我第一次见到这个教堂,是在2002年的秋天,正是天高气爽的金黄季节。记得是和一位同事从石景山骑着自行车,一路徜徉而来。第一次我看到了天安门,看到了王府井,而给我印象最深刻,最不能忘记的莫过于这个神圣的西方圣物----教堂了。而且同事也给我拍了许多站在教堂小广场上面带着笑容的照相,至今仍然夹在我的影集里,偶尔取出来看着,顿时勾起我记忆里,那一刻的欣喜、快乐和兴奋来。
此后的七年间,每到秋天,我都会来王府井,看一看这个教堂,不是因为它多么的雄伟壮观,也不是我有信仰天主的愿望,仅仅是对过去岁月的一种回想、一种眷恋、一种膜拜和沉思,一种灵魂之寄托,一种归宿感的依傍。我觉得在这里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找到了自己沉静心湖的音波,在远远的天国飘荡,把内心世界的许许多多的梦,反反复复的幻都在这里释放,在这里回首。失败和成功,收获和失去,荣与辱的冲击,爱与恨的挣扎,在时间的磨砺中,在生活的浪涛下,在天主的眼神里,又算得了什么呢,那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今天,我又来到了这里。细细的欣赏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教堂前面是一片石板铺成的小小的广场。广场的四周生长着茂密的槐树,槐树下面摆着一条条供游人休憩的石凳。和煦的阳光洒下来,温暖着广场上一切的游人。教堂主楼大约三十多米,有六层楼高,绝非多么恢弘的建筑,但修葺的别致、精巧,让人一看油然而生眷恋和温馨,它洁白挺拔,气质圣洁,哥特式的欧洲罗马建筑浑然天成,好像让你感到陡然置身于欧洲小镇的一所古老教堂。
主体建筑共三层,中间三层之上又起三层,最顶端竖立着一个高大的十字架。两侧略矮一些,同样的建筑风格竖着两个十字架。教堂的窗户形态各异,有圆形的,有U型的,有椭圆形的,每一扇窗都做的精巧而别致,窗子的周围雕刻着玫瑰或其他花纹。窗子上镶嵌着五颜六色的玻璃,在夕阳的照耀下,发出五色光芒,好像天主的微笑,在安慰苦难的人们,在温暖人间。
教堂的前面是广场,广场的前面,临街的是一个n型的门,更添教堂的幽雅。北侧修建一座小亭,四个汉白玉的柱子,格外庄严华美,亭子里塑着一个白色的天主像,怀里抱着一个婴儿,我不懂天主教义,也不明白这对汉白玉像的意义,只隐隐感到他们是慈祥、平和、安泰和博爱的象征。
我在柔暖的夕阳中,轻轻的和风里,欣赏着教堂的青砖碧瓦。我围着教堂漫步徜徉。南侧是一处小巧别致的月季院,红色的月季花绽放,发出幽幽的香。后侧是一个与教堂建筑风格类似的民居或办事机构。北侧是一条小道,小道外面是王府井医院。医院坐落在教堂附件,是很和谐的,都是救死扶伤,一个拯救的是人的肉体,一个拯救的是人的灵魂。可惜的是拯救人之灵魂的教堂,目今只是一个摆设而已,根本没有牧师,更没有信徒,连它的大门也被几把锈迹斑斑的锁封死了。
我一直觉得,人,生在这个世上,真正使之痛不欲生的,不是肉体的损伤和疾病,不是饥寒交迫的苦难,而是灵魂的绝望和无所依托的挣扎、彷徨与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不知道自己活着的真正意义,这才是更需要救助的。可悲的是,我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意识到了,却不愿意接纳这种天主的沐浴和恩泽。
中华民族,当今最缺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富足了,而是灵魂的富有、泰然和满足感。大家在物质生活的追求中,过着忙碌而空虚的生活,灵魂没有依托,精神缺乏滋养,品格得不到净化和升华,永远也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人毕竟不能只靠吃而活着。
中国也需要一个主,心灵的主,来滋养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需要一个充实的精神家园来修养我们疲惫的身心。然而,上百年来,我们都迷茫的活着。中国民间信仰佛教,在很大程度上,使疾苦贫困的人们的灵魂得到了安慰。然而达官贵人的灵魂,谁来安慰,谁来陶冶,谁来滋养,我们找不到答案,于是贪污成风,官商勾结,剥削劳苦大众。为一己之私欲,铤而走险,为贪得无厌而徇私枉法,只为了更多的占有金钱。那么,占有了金山银山又如何,难道他们就真正获得了满足和幸福,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快乐吗?非也,其实有钱人一样烦恼一样空虚,一样疲累不堪,精神憔悴。
人的灵魂是需要有所寄托的,西方人多数寄托于天主、基督,寄托于真主安拉。而东方的中国,古代寄托过神,寄托过道,寄托过佛,后来寄托给马克思,寄托于唯物主义。现在部分人依然信仰马克思,然而马克思不能拯救人的灵魂的疾苦,只能拯救物质生活带给我们的痛苦,给我们指明拯救社会不平等的方法,用阶级革命斗争改变命运,它可以解释人类社会的剥削本质和贫穷根源,但决不能挽救一个痛苦流离的灵魂,一个失去了亲人朋友而感到万念俱灰的伤痕累累的灵魂,苦难灵魂的归属在哪里,谁来拯救,否则除了死,还有更好的选择吗?而基督却能让她安详、平和、泰然的活下来。那是主的力量。那是超自然力的信仰。我们没有。我们需要,我们在苦苦挣扎和寻找。
谁能拯救我们的灵魂,读书吗,旅游吗,教育吗,还是神鬼呢,还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呢,我想这些都很难,这些一遇到家破人亡,一遇到妻离子散,一遇到到失业,失恋,失去金钱破产,我想这些都不能挽救这个痛苦的灵魂,除了死,别无他求。即便不死,也会一天天生活在痛苦的挣扎里,万念俱灰,生不如死。
寻找一种灵魂的寄托和信仰吧,中国。我并不是说中国人都起来信仰基督和天主,这不是唯一,我们可以信仰佛教,也可以信仰道教,也可以信仰伊斯兰,更可以信仰西方宗教,但绝对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民族是野蛮的,也是可怜可悲的。马克思是我们的信仰,但不是拯救苦难灵魂的信仰,苏联不是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了吗,假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他们真正的信仰,我想绝不会这么电光石火般地被抛弃,而且被抛弃的一干二净。我们心中缺少一个救护神,一个既让人怕,又让我们崇拜的主。有了它,我们便可以脱离人世间任何的苦海、磨难和打击。有了它我们才能在物质丰富的国度里,过幸福安康的生活。
夕阳的光芒普照大地,落叶也在金黄的夕阳下,绽开笑容。虽然它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大树,可它却躺在了天主的脚下,安乐地合上了它疲惫的双眼,睡下了。此刻,我多想也是一片落叶,在秋风里唱歌,在大地的情怀里安睡。在主的叮咛里,做绮丽的梦。那该是多么幸福满足的人生啊!
呵呵,南兄好见解.
以前中国人信仰三种宗教
皇帝信道教------求长生之老之方
大臣信儒教------忠信礼义智,
百姓信佛教------主要表现为保平安,求发财, 死后少受点罪
信仰是标的,还是标的物呢?
讨论这个话题有些复杂,但是只要有讨论,就有信仰存在!
在信仰的路上,虽然没有物化的标的物,但也算是有信仰的人。
信仰在心中,信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