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崖上山巅,只为黑谷关——小记黑谷关~女匪首楼~船型顶穿越
自从走过箭扣、金山岭长城、黄楼院长城、扁山长城后,对于这人类智慧的伟大遗产有了更为深刻的亲身体验,因此也就更加关注户外发布的长城活动。遂有了参加鬼斧神工发布的黑谷关~女匪首楼~船型顶长城的穿越活动。
6月6日9:50车到东极仙谷景区口的“京城晨曦”,这是位于北京市域的最东北角,是迎来京都第一缕阳光的地方!没想到景区正在施工,领队鬼斧神工临时调整从景区进入的原计划,带领我们稍作折返踏过山脚下叮咚作响的乱水河直接钻入山中间一个大裂缝处向山顶开拔。这个两山之间的裂沟宽约2米多,野草蔓生、蛛网密结,散落着大小不一的石块,大小雨时应该就是天然泄洪的通道。我们手脚并用一会儿就大汗淋漓。20分钟爬升了大概100米后逐渐离开大沟上到山脊上的灌木树林中,又花了20分钟终于钻出乱林子回归轨迹。上了一个坡眼前是一个坍塌的烽燧,黄褐色的石块堆积于残破的基石上。
接下来就穿行在满是野山桃树林子的山腰间,远处翠绿峰谷和景区房屋赫然在目。翠绿怀中的一座敌楼应该是黑谷关敌楼吧?
在到达女匪首楼之前路遇个只剩台基部分的残台(海拔931米)、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二层敌楼(三号楼,海拔987米)、一个二层楼和少半面已大半塌掉的敌楼(四号楼,海拔1077米),山路起伏没什么难度且都在林子里,很是轻松。返回至山腰不多会儿走到一个垭口处,一边平缓而另一边则是陡直向下的斜坡,我们从陡坡处向下几米后向左转在山腰小径行走片刻后又开始下降,依旧是林荫繁茂,下一会儿又开始向上攀爬,远远地看到著名的女匪首楼矗立在青翠的半山腰之上,背靠蓝天,白云似乎都在城楼脚下。楼门和开的两个窗拱倒真的有几分骷髅样子。12:40分终于登上海拔1059米的女匪首楼。网上查了也没有发现这个名称命名的来由,望文生义应是曾有一位巾帼女子选此龙盘虎踞之地叱咤风云一时吧,此处山形险峻,易守难攻,但若被围攻多时也会粮弹而绝了啊。
半个小时后小路拐弯处茂密草树后是一个敌楼的残台,只剩下下台基部分。
从3号楼垛口可以清晰地看到山腰上的女匪首楼、单板楼和山顶上的五台顶楼
从女匪首楼回望可看到处于近处峰峦之端的4号楼,楼顶上蓬生着翠色野树,其后青山无数。
再向其前看,一座新的山头矗立在眼前,山脊陡然向上、岩石参差,有几个队友正在向上攀登向不远处的单板楼进发。
我们简单地午餐补充能量后再度出发。13:00下女匪首楼,直向下行,走了会儿觉得不对在手台中问了一下知道下撤多了,就赶紧折回。原来有个不明显的路口刚才错过了。然后就开始爬大概有80度的大坡了。这段路稍有些难度,需要四肢并用攀岩的功夫,不过爬的挺high。
在山脊上回望女匪首楼已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了,光线打入窗垛口可以看到后面的青山
13:28到达
单板楼(海拔1133米)。这个敌楼在山下只能看到一面墙体,上来后发现这个敌楼据傲于山岩之上,旁边下行通往另一山峰,另一侧则是山崖,其内部主体结构尚存,只是有一面已经坍塌,有几个队友在楼子里正在补充能量。
从此处略做盘桓就又向今天最高处五台顶进发。山林茂密,小径开在半山脊处斜斜的几与密林相合,略平处可见到斑驳的花岗石城墙残基。在崖边上可以看到高处的五台顶敌楼立于一片青翠之巅。其侧边是刀辟斧削的峭壁。
渐渐靠近山顶,四周尽是青山翠峰,峰头上皆是苍黄的石崖。我们就是这样翻山越岭逐渐到了深山怀抱的。
万绿丛中时有野花,这朵紫色花让我照虚了,依旧透着仙气
14:10终于摸到海拔1177米的五台顶!这是个2*2制式的敌楼,其墙体基台应是花岗岩石块,上面斑驳着暗黄的苔类植被,上面用青砖石砌成的墙体已有几处很明显的裂纹。但整体尚好。进入敌楼,发现一层有一半顶部已陷,我爬上敌楼二层,青山峰谷皆在脚下,东面是刚走过的山峰,南面山崖下隐约可见村庄,西北是翠绿一片的山峦。立于山巅之上顿感个人的渺小,面对这建于洪武年间的宏伟建筑,其雄壮、威严和巨大的历史沧桑感呼啸而来。
14:25辞别五台顶,开始下探上升的反反复复。14:37处经临一处敌楼,因担心后面行程只是匆匆拍了一个侧面,后来在网上查到,此处应该是林荫楼,名如其楼,我这张照片正好于此稍有诠释。
行了20分钟(海拔1154米)回望,可清晰看到五台顶和林荫楼
又走了约十分钟,到了一个小高点(海拔1161米)露出一半蓝天,正前上方稍偏右可看到船型顶敌楼,形状真是像一艘军舰的头部正冲出绿浪向蓝天挺进
15:03时视野前方一个突兀的陡峰横亘于前,看轨迹是要攀上高顶再翻下去。四面皆是悬崖深谷,前方队友正在攻克高点呢。爬到崖顶瞭望四处,巉岩峥峥,石崖上却丛生着白色绣线菊,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孤高之情,真是花中隐休士啊。
下了崖又开始钻林子,长城的石基也如龙角一样时隐时现。15:35重回到海拔1175米,终于站到船型顶上了!在风霜雪雨岁月的洗礼下,敌楼已不在,只剩下城墙体和窗拱了。船型顶造型独特,顶部高踞颠峰又探出石岩,站于其上视野开展,可俯视谷壑又可居高拒敌,体现了古人因势利导、天人合一的理念与智慧。有队友开始在船型顶部嘚瑟,此处狭窄我们未做久留,沿着砖墙向下行走,有几处都是陡下,两面墙垛右侧较高保存完好虽有残破但一直延续,左侧则破败严重,一半多只剩下基石。有一处下行时,看到雕刻有蝠形的垛口,可见古代功匠的匠心别具。
我们越过城墙在其右侧山径上走了一会儿,15:55时就看到了半山楼,从城墙上直接上到了二层顶上,只觉得脚有下陷感,就赶紧下到敌楼一层,看到其内部一半彻底坍塌,另一半已经做了加固处理,拳头粗细的木头桩子支撑,顶部是钢筋。未做过多停留出得敌楼继续下行。
回望可见半山楼
约海拔1053米处地势平缓,有一处凸出城墙墙体外的残墙,后来经查应是密云4号马面的遗址。补了课才又识得古人的一处大智慧:原来凸出城墙墙体外的部分,因外观类似马脸而得名马面,又称敌台、墩台、墙台、城墙垛子等。从军事攻防角度来看,既可增加更多的战士投入战斗又可进行有效的侦查策应并夹击来犯敌人,而从建筑美学角度,马面也增加了城墙的造型美和节奏感。
走在高大的城墙上,向下徐行逐渐下行到海拔990米,地势开始平缓。前面不远处就见坑洼不平的城墙下方一个拱形的洞,洞口吸收了光线幽暗了下来,脚下青草地上还静卧着一个石槽,此地就是挡马洞。穿行过洞,北侧就已是河北省境了。站在洞口南侧可以看到北侧石拱,验证了南宽北窄、南为砖拱北用石拱的说法,想来是为了防御北面来犯敌人一拥而进,而只容单骑通行。
明时挡马洞应是边关商贸往来、村民互往的交通要冲。我们沿着古道开始悠闲的下撤之旅。一路丛林茂密,逐渐走出大山,视野渐开,碧水蓝天正当其时。
路遇一处高宅大门可惜已是荒废。
此时拍了些路上小花,路边开始有耕地
追上了前面的队友
遇到了携幼带小野营的几家人捡拾柴禾
17:15走到了花园村口,一条点缀着白色石块的河水自山间穿流而过。这个依山傍水的村庄真是太美了。
17:50结束一天行程,队友们陆续回归,18:30左右在等到最后两位队友后启程回家。
此次长城一行,再一次赞叹古人敢于战天斗地的豪壮之举。黑谷关长城修建于巉岩徒壁之上,更是奇、险无比。我们只是背负自己的食物和水在山间行走还觉困难,而古人是如何将石料等那些建筑材料运上悬崖峭壁的呢?只此一点就令人惊叹不已!更何况这蜿蜒于崇山峻岭的巨龙历经几百年的风霜雪雨依旧傲然于山水之间!
还有一点是想对驴友所说,野长城很多已是风烛残年,请在瞻仰古迹的同时多加以保护和爱护,登山杖下留情,千万不要刻字留念或抛弃垃圾,否则真是愧对古人。
-
-
2020-06-15 10:40伊森Eason文章写作很漂亮,点赞。回复2020-07-04 17:49安新的回复谢谢鼓励,流水账啦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