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庄新结庵明代摩崖造像调查记(转载)

三合庄新结庵明代摩崖造像调查记

作者:达娃

 

  一、地理环境

  北京房山区三合庄位于北京西南九十公里,从北京出发,过云居寺,至京郊名胜风景区十渡之一渡,由干(千)河口往北进山5公里。这一地区是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交汇之处,南北走向,山体岩层为石灰岩,山上植被以灌木丛林为主,山中遍植花椒树和柿树。在长约10公里的山沟内,分布3个村落,沟口是瓦沟村,中间是三合庄,沟尽头是东关上。三合庄是在解放初期由大南岗、南离河、牛家庄等3个小自然村合并而成,240户人家。新结庵摩崖造像在当地被百姓俗称佛爷殿,位于村西侧笔架山半山腰处(图一),东南约17公里处即是京郊著名寺院——云居寺。

  二、历史背景

  新结庵距云居寺仅有一山之隔,两站之间行程乘火车仅13分钟。房山云居寺在北京宗教发展史上是有重大影响、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保存至今的古寺院之一。以藏石刻佛教经版一万五千余块而著名。石经雕刻事业始于隋初僧人静碗,他为完成其师南岳慧思大师的遗志,在幽州白带山凿洞刻经,拉开了长达一千余年的刻经序幕。唐贞观四年云居寺落成,从此,这一寺院成为北京佛教传播的重要寺院之一。在云居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该寺曾多次获得皇帝和官方的支持。隋炀帝曾由长安亲至涿州,其皇后为云居寺施绢千匹,其内弟萧禹施绢五百匹,使朝野上下,争相模仿施舍。在唐代,唐玄宗八妹金仙公主出资扩建寺院,捐资赞助刻经,平民百姓则结为邑社,共同集资,施刻石经。至辽代,云居寺再次得到皇帝的重视,辽圣宗、兴宗都曾亲自过问云居寺刻经之事,使云居寺刻经事业在这一时期又达到了一个高潮。自唐、辽以来,石经山云居寺愈为世人瞩目,瞻礼者络绎不绝。继金、元两朝之后,云居寺刻经才逐渐衰落。到明神宗万历年间,著名高僧德清和达观在云居寺发现佛舍利,又一次引起京城皇帝的重视,明万历之母慈圣皇太后闻讯,将云居寺佛舍利迎入慈宁宫供养,又施财钱将被占的琬公塔院赎回,使山寺再次兴盛。这样一座历史长达千年、多次受到皇帝重视的寺院,其历史兴衰对周边地区佛教发展必然产生重大影响。虽然京西佛教发达,但查房山县志[i]新结庵的历史文献记录阙载。推测此庵为民间山中小庙,规模较小,或至清朝已衰。

  三、遗址及残碑

  在新结庵寺院遗址附近,有两通残碑,字迹剥损严重。根据可辨字迹笔录碑文大意如下:明成化十五年重修涿州房山县大成山新结庵。这里古刹相传,有高僧朗禅师迎僧录司左善世典往,江湖之胜顿明,临济直指□□师,参师睹以道场,秀丽为大檀丛林,朝暮焚修祝延,可谓既春也。涿州房山富贵高明迩善,而刻铭以示广代也。施主结缘乐助,以重修。朝廷于教化民之意。……大明成化十五年崇俱行众善矣。此碑已断为几节。

  另一通为造井碑,碑额为  大明国,碑文笔录大意如下:甲局西北大成山辛结庵住世大禅师无念祖师,会水。今有辛成县社社人张晋造井一眼……,亡母

  据残碑所记,这处遗址在明代叫新结庵,属涿州房山县,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曾重修。笔架山在明代曾称为大成山,据村中老人回忆,解放前这里有十王殿(供养十大元君),还有龙王庙和菩萨殿,这道沟曾叫西安沟,可能既由新结庵转音而来。

  房山这一地区初设郡县始于秦朝,西汉时县境有广阳、良乡、西乡三县,东汉时废西乡,仅广阳、良乡二县,分属广阳郡和涿郡。三国、两晋时期又分属燕国和范阳郡,南北朝时期则属燕郡,隋时仅有良乡一县,属涿郡,唐良乡属幽州范阳郡,辽属析津府,宋属燕山府,金属大兴府,元始有大都路房山县一称,明时属顺天府涿州[i],清雍正年间房山县改为直属顺天府。经核,碑文所记明代涿州房山县与史书记载合。                                           

  临济宗是禅宗南宗五家之一,从曹溪的六祖慧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开成年间宜丰黄檗寺希运禅师的僧徒义玄,从师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禅宗新法[ii],后世称为临济宗。临济宗以专修禅定,素以棒喝为特色,接引学人,单刀直入,机锋峻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或言句,剿绝情识,使学人忽然省悟,在五家宗派中流传最久。明代各宗派中,以禅宗盛行,而临济为最,曹洞次之[iii],碑文中提及禅师及临济宗,是与禅宗在明朝时期盛行背景相符。

  碑中所记僧录司左善世为明朝所设的僧官之一,明洪武年间为整顿佛教,仿照宋制设各级僧司、僧官,在京设僧道录司,各府设僧纲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僧录司诸僧官由礼部任命,有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左、右觉义等职,主要是监督僧众行仪及主管考试等,各僧官都按级给俸[iv]。据碑文载京城僧官曾来到这里组织重修寺庵。                                                                               四、摩崖造                                        

  这组摩崖造像以浮雕的形式凿刻在架山半山腰处一个自然石穴内,崖壁有椽眼,石壁进行了简单的加工,前有一平展的石台,浅龛高2.5、宽5.6—6米,浮雕厚约10—20公分(图二)。

  造像组合为三佛二弟子。主尊为释迦(图三),由佛座、佛像、背光三部分组成,下为须弥仰莲座,底宽1.3、高0.8米,最下两层为素面,上为束腰仰覆莲,仰覆莲之间饰以联珠纹,莲高0.45、莲瓣宽约0.1米,上下均为7瓣,莲瓣微鼓,略成长方形,周边双线刻,莲瓣尖部饰以3个圆圈。佛像高1.15、胸宽0.6米,主尊面部风化,头有高肉髻,着右袒袈裟,左手向上,平置腹前,右手抚膝,结跏趺坐。背光高1.6、宽1.15米,周边为火焰纹,佛像上正中为带羽翼的迦陵频跏鸟,两侧为龙子,龙子之下为缠枝莲花。

  两侧坐佛造型基本相同,通高2.3、底宽 1.2米,均为结跏趺坐,施禅定印,着右袒袈裟,背光之上均为缠枝莲花,不见迦陵频迦和龙子(图四)。其余与主尊相同。三佛之间为二弟子,弟子通高1.9、底宽0.7米,其中莲座高0.5米(图五)。座下为两层高台,上为联珠仰莲,莲瓣为圆尖形。弟子高1米,跣足立姿,身着袈裟,双手合十。背光外圈为火焰,内饰缠枝莲花。这组造像风格扁平呆板,由与山崖是石灰砂岩,风化磨损严重,人为破坏亦能看出。与佛像相比,背光中的图案保存相对较好。

  这组造像艺术风格受早于它的京城寺院石刻造像风格影响,如元代居庸关云台石雕,创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云台上有三座并排的白色藏式佛塔,行人从塔下通过,因此叫过街塔或门塔[i]。门额正中雕刻大鹏金翅鸟,两侧则为龙,大鹏金翅鸟又称迦楼罗,为佛八部护法之一,取龙为食。金翅鸟,常食斯龙及龙妻子,恐怖海中诸龙种类,愿佛拥护。[ii]门额雕刻形象正是。五塔寺,原名真觉寺,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塔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据考,明永乐初年,一位印度高僧来北京,向明成祖朱棣奉献了五尊金佛和金刚宝座塔的建筑图样,永乐皇帝为他按此图样修建了这座精美的佛塔。其塔上佛龛龛眉雕刻与居庸关云台门额雕刻题材、造型基本相同,亦为金翅鸟和龙[iii]。与之相比,三合庄新结庵佛光上的金翅鸟和龙子题材亦来自京城佛塔石刻图样,但是由于是民间模仿,造像拙朴,比例失调,把龙形象变为不见龙首及龙尾,而增添了双翼。另外,其背光中缠枝莲花与真觉寺石刻中的同类题材风格亦相同。由以上艺术风格比较可知,三合庄新结庵摩崖造像是受京城真觉寺佛教石刻艺术影响,其寺庵的历史发展则与云居寺的发展有关[iv]

  


  [i] 顺天府:永乐元年春二月庚戌,改北平曰顺天府。(《明史》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中华书局1977版,第179页。)

  [ii] 义玄禅师:临济义玄禅师示寂。谥慧照神师。学者称临济宗。(宋释志磬撰:《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出版社,1992年版,第4本,1773页。)

  [iii] 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一辑,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114页。

  [iv] 僧道录司:僧录司。左、右善世二人,正六品,左、右阐教二人,从六品,左、右讲经二人,正八品,左、右觉义二人,从八品。(《明史》卷七十四《志第五十职官三僧道录司》,第6册,第1795页。)

  [i] 居庸关云台雕刻: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石雕卷》, 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图111居庸关云台券面,145页。

  [ii] 见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佛说海龙王经》卷第四,金翅鸟品第十六,《高丽大藏经》22册,234页。

  [iii] 真觉寺金刚宝座雕刻: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石雕卷》, 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图165金刚宝座券面迦娄罗及龙女,190页。

  [iv] 本文是在1997年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参加人员有:房山区三合庄书记李占强、副书记姜有福、张燕、何嵘、卢风阳、刘文德。摄影徐冬。

 

 

伊森Eason发表于2019-12-04 09:35  
分享到 
(818次阅读/1个评论/0人赞过)
    好好生活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