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和南锣鼓巷090531
下起了小雨,就跟陈适来得一样突然,事先都没有预兆,可我的计划仍然风雨无阻,大不了帮他提东西。我告诉他哥哥今天的计划是百花深处和南锣鼓巷,要回去就给你钥匙,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屁颠屁颠的跟着我走,哇哈哈……
或许是简单地因为这句歌词吧,我就想去看看这么浪漫的一个名字,现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之前看过《10
其实去了才发现,这里并没有什么特别,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胡同,胡同两边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家,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哪有缝着绣花鞋的老情人,哪有等待归人的安详老人,我突然感受到现实的生活其实没有歌唱的那么浪漫……


其实也不能说不浪漫,只是我尚未遇到而已。我相信每条胡同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北京成百上千条胡同的名字总有它的来历,也都有它的故事,这就是一种浪漫啊,然后所有的故事集合以及故事发生的普遍规律加上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就构成了文化,这大概就是北京的“胡同文化”吧!
“百花深处”的名字得自一个典故,明代万历年间,一对年轻张氏夫妇,勤俭刻苦,在北京新街口以南小巷内,买下20
走穿了这个胡同,陈大帅哥开始怀疑我的眼光了,为什么来这里。是啊,为什么?偶也8
为了让陈适有所期盼,我告诉他南锣鼓巷真的不错,虽然我尚未去过,但我相信vv

南锣鼓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马路,就是马车走的路,以前不叫公路,因为没有公交车。想想以前的人们生活的状态,马车能到胡同口,然后得步行走进较窄的胡同里。在这锣鼓巷的两边各有8
突然看见一只白猫在房顶上若有所思的样子,它是在太阳伞下独自凭吊《屋顶》的意境吧。半开的木门总让人产生一种窥探的欲望,其实里面也无非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看上去怀旧,却失去应有的宁静,在这熙来攘往游客拥挤的路上,曾经的锣鼓声早已掩埋在商业化的洪流之中。
看得兴起,灵光乍现,一张描写知青返回城里探亲的怀旧照片应运而生,哈哈
刚走不远,就看到“火山人”,我忍不住对号入座,留作纪念,呵呵哈哈……
东西各8条胡同,要全部逛遍似乎是需要花比较大的工夫,今天就不展开了,总之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地方,巷子两边都是很个性的店,有事没事,有空没空,可以路过再漫漫看,反正来日方长。
社会进步了科技发达了,电线杆,供暖管道,空调,轿车等现代化生活配套设施的加入,方便了生活却对景观有所影响,牺牲的就是“感觉”,那种住在现代化小区里偶尔走到胡同巷口里来有所追寻的人的“感觉”。我们不能埋怨那种感觉不够彻底,这样对当地人太不公平。我始终觉得,只要“感觉”在心里,适可而止的流露,胜过歇斯底里的炒作。
不经意间,今天分别领略了两种胡同的风格,一种是按照正常的生活演化至今的胡同,一种是刻意怀旧而商业化的胡同,后者更好看,而前者更真实。
仔细读了楼主的游记,一开始就提到了百花深处,那个是个老北京著名的胡同。我对这条胡同也略知一二,百花深处东起护国寺最东边的一条胡同,西到新街口南大街,北边和新修的太平胡同相通,南侧到护国寺西巷,大概位置是这样,有点模糊了。
除了楼主介绍的渊源,其实还有另一个故事,因为老北京胡同的名称有一种是代表了胡同的功能,那么为什么这条胡同被叫做"百花深处"呢?其实她原本是老北京一个著名的红灯区。
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或者说知道却也不说出她的曾经,还有人认为是野史,在我看来,无论正史野史,都是这条胡同的故事,能去听听也是好的。
真是风流一夜挥手人离去,年华虽然逝去,但留下斑斑点点的角落却泄露了伊人留下的痕迹, 再去走走,感受胡同里那几百年仍挥之不去的烟尘,看看胡同里的老房子。
还有那句: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
词中含义谁人能体味?
仿佛揭开了一块蒙尘的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