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晒秋,梦幻石城
在电视里看到江西婺源篁岭晒秋的宣传片,我就被宣传片的景色震撼了!前些年游走在婺源油菜花海中,婺源的徽派建筑让我折服。白墙灰瓦掩映在黄色的花海中给人一种画中游的感觉。小桥流水,桃粉白墙,流水白鹅,门前听水响,窗外闻鸟啼。当地的竹笋,荷包鲤鱼都让我一种驻足安塌,心归婺源的归属感。
当我落足到篁岭村时就被它的景色吸引了,全村房屋依山而建,户连户,屋挨屋,鳞次栉比,灰瓦重叠,片片白墙,黑白相间,布局简练,而不失典雅。街道整洁,徽派思想纵贯全村。
晨曦映照下的篁岭,斜射的阳光穿透红枫林,撒在街道房屋上是那么温馨,偶至的游客行走在阳光中,走动的剪影就像木偶戏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街道两旁爬满青藤的粉墙,长着青苔的黛瓦,飞檐斗拱上的精巧雕刻,雕梁画栋的房梁和门楣。此时都被金色的暖阳所渲染,徐徐升起的白色炊烟更增添了如梦如痴的神秘感!使我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仿佛自己回到了宋朝也许是明朝,走在青色镶金【旭日照耀下撒满雨水的青石板小路上】街道上的我跟穿着长服官帽的乡绅、雅士,打躬作揖,彼此寒暄着,我已置身于桃花源中。如若是霪雨霏霏的天气,撑着油纸伞我们就会慢慢的走进戴望舒笔下悠长,悠长的雨巷。。。。。
行摄于篁岭的‘’九巷三桥六井塘‘’中,我被徽派建筑的精致所震撼!来篁岭之前,网上照片所显示的多是白墙灰瓦加晒秋的照片。当你走在篁岭的天街上,你就会被两边各种建筑上的石雕、木雕、砖雕所吸引。它们不仅用材讲究,做工也非常精美,而且风格独特,造型典雅,刀工细腻,工艺精湛,堪比山西的乔家大院的雕刻。一组图案上就有浅雕、深雕,浮雕,透雕,圆雕的各种工艺,显示出当时篁岭地区精湛的建筑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不太懂雕刻的技法,但就这样我还是观摩拍摄了很久,很久。。。
享受了篁岭建筑和雕刻艺术殿堂的美,在看看篁岭的晒秋,高大的红枫树,叶子红彤彤的,低一点的柿子树上火红的柿子,就像一盏盏的红灯笼,掩映在白墙灰瓦之中。篁岭的白墙绝不是一般的白色,白为纸,黑墨的线条勾勒出各种山水人物跃然墙上。也许是偶然的巧合,受自然条件的局限性,却激发了当地居民的想象和创造力,把各家各户丰收的,油菜籽、辣椒、玉米、黄豆、稻谷、用晒匾、晒窗、支架、晾晒在各家的房顶,窗台,总之能利用的空间都各尽其用。从而在无意间造就了一处中国绝无仅有的“晒秋人家”风情画。
篁岭的晒秋是灿烂的,红、黄、紫可以随意搭配出各种图案。各家各户晒匾上呈现出五颜六色的颜色,由于篁岭是山地结构,上、中、下,点和面,构成立体的宝塔似的画板。结合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简直就是上帝打翻的调色板,造就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篁岭晒秋。红色的枫树,橙红色的柿子,黄色的玉米,红彤彤的辣椒,紫色的茄子,黑色的屋顶,灰色的黛瓦,白色的墙面,各条街巷穿着五颜六色流动的人群,各家店铺缕缕的炊烟,此起彼伏的各种吆喝声,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佛晓的曙光刚刚揭去黑暗的面纱时,我们来到石城村后的青山时,但见到处时人山人海,拍摄的有利地形都被老摄们占据了。我在众好友的帮衬下,爬上一块巨石,俯瞰石城时,各家各户房屋错落有致,黑白分明,高高的马头墙和房屋的飞檐在晨雾里时隐时现,石城村呈现在我眼前的是那么安静祥和。
在高大似火的枫树冠下,炊烟在晨雾的簇拥下聚而不散,像一片白色的薄纱,轻抚着美丽的石城。石城就如天上遗落人间的仙境,掩映青山白雾飘渺的炊烟里,是那么沉静、那么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