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四万多个乡镇,只有一个能直接冠以中国 ——宜宾.中国李庄
那是几尊残破的塑像,曾经被神圣地供奉在祠堂、庙宇里。残破,不是因为破四旧或者文化大革命——那是中国雕塑艺术遭受浩劫的年代,而是被毁坏在抗战期间。残破,也不是由于抗战烽火,而是缘于历代供奉它们的乡民,将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需要顶礼的塑像,迁出祠堂、迁出庙宇,而深埋地下的过程中。这一切发生在后嗣与信众身上,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不能对前因后果有所了然,如果不能对那些乡民内心承受之重荷感同身受,就无从理解为什么中国有四万多个乡镇,而只有一个能直接冠之以“中国”二字,成为宜宾的中国李庄!
图1 被乡民顶礼的雕塑,曾被迁出了祠堂,迁出了庙宇,埋于地下
还是先回到那战火硝烟的抗战年代,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不但指向了普通中国军民,更是指向了一群辗转流离的人们。那是些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文化精英,即使远离前线,日本侵略者也竭尽所能,派遣间谍、汉奸,引导飞机对他们狂轰滥炸,因为侵略者知道,泯灭一个民族的最有效方法,莫过于泯灭其文化——或者让传承这一文化的人们臣服,或者,让其死亡。
图2 抗战期间同济大学迁址示意图。外迁的第一个校址在浙江金华、而后是江西赣州、广西八步、越南河内、云南昆明,最后经过贵州贵阳和四川重庆、落户在宜宾李庄
在这支迁徙大军中,就有上海同济大学的师生们。在日军不断的进逼与轰炸下,他们几异校址,步步西迁,但举步维艰的上海同济终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偌大之中国,已经容不下一张书桌!就在他们抉择于就地解散,还是再寻地点——能甘冒日军轰炸的风险,收留他们办学的时候,宜宾李庄(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的乡绅罗南陔,在知道了他们的境遇后,却发出了一封掷地有声的16字电报:“同(济)大(学)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图3 李庄乡绅罗南陔铿锵的16字电报
于是,一个当时只有3000人口的小镇,最多时却供养了12000名中国的文化精英!相较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这是何等沉重的负荷!于是,篇首的故事发生了,乡民们腾出祠堂、庙宇,只为用作学校的校舍,为抗战时期之中国,放下了一张安静的书桌。
图4 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中国测绘界的摇篮
不只是上海同济大学,后来许多中国的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前身都在李庄,找到了容身之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前身是同济大学医学院,1950年院系调整迁往武汉)、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都脱胎于中国测绘界的摇篮,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清华大学建筑系(由梁思成于1946年创办,脱胎于中国营造学会。而梁思成的扛鼎巨著《中国建筑史》就完成于李庄),除此之外,还有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会等等、等等。这让名不见经传的李庄成为了抗战时期,中国的文化中心(抗战时期中国的四大文化中心分别是昆明、重庆、成都和李庄)而名扬宇内,以至于连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李庄,所接收的国际邮件,地址一栏统统简单地书写成:中国李庄!
图5 李庄郊外,中国营造学会旧址。梁思成、林徽因、王世襄就曾经生活工作在这里
在李庄,一个个中国知识界的巨擎驻足于斯,傅斯年、李济、梁思成、林徽因、陶孟和、董作宾、陈寅恪、王世襄、吴定良、童第周、梁思永、金岳霖……。在国民党统治期的首批81名院士中,有9位在李庄生活、工作过,而到现在,李庄一共产生了超过40位院士!李庄,是烽火硝烟中“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传统文化的折射点”。
图6 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爱慕者金岳霖在李庄中国营造学会旧址,梁思成、林徽因卧房后院养鸡的雕塑
厚重的文化从来都像是多棱镜,会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在中国李庄,不但书写着学术等身的文化传奇,还有用痴情、忠贞与信任书写的,真挚友情与旷世爱情的动人故事。林徽因是一个让人为之生(梁思成)、让人为之死(爱慕林徽因的徐志摩,为参加林徽因建筑艺术演讲会而乘坐飞机失事于济南)、让人为之终身不娶(金岳霖)的民国才女。而梁思成、林徽因客居李庄期间,爱慕林徽因的金岳霖也追随而来,寄居在中国营造学会梁思成、林徽因卧房的后院,为体弱患病的林徽因养鸡以补充营养。卧榻旁,容下了他人的酣睡,他们三人演绎了痴情(金岳霖)、忠贞(林徽因)与信任(梁思成)的友情与爱情相交织的动人故事。
图7 当下是历史的折射,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古镇的宜宾李庄,不但有1400年的建镇史,而且古镇风貌保持相对良好。这说明在几个世纪漫长而宁静的岁月中,这里的文化基因可以从容养成
文化,从来不是桃色的八卦,而是现实生活的具象化。当你步入中国营造学会简陋、狭小的旧址,看到如此局促的空间,需要同时承担许多人的居住与工作的双重功能,就会发现网络上,对林徽因、金岳霖的,不负责任的八卦是如此地不攻自破。而这种纯真友谊与忠贞爱情的交织,又具有何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永恒的人生启迪。
图8 10月17日陪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霍玮常务副会长(左3)到访中科钢研,也正是在那一天,宜宾翠屏区曾从钦书记(右2)也只身来院里考察,而14天后的11月1日,代表中国第三代半导体晶圆最高水准的碳化硅项目就落户到了宜宾翠屏区(李庄所在区)。这也许是对罗南陔、梁思成们的最大慰藉,因为他们孜孜以求的,正是一个强大中国的崛起——文脉的存续与国运的兴旺是互为表里的。而陪同这次考察,并在两周后赴宜宾的中科钢研相关企业领导及部门负责人有张岩(右3)、刘波(左1)、廖政中(右1)。而他们三人又恰恰在1988年,在宜宾支教一年。但他们在此次宜宾之行前,却不知道李庄!
总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罗南陔这样的乡绅有如此的勇气,能让他们做出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决定。漫步在李庄的古街巷上,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明显在近二、三百年里,没有受到战火的蹂躏与大的破坏。乡绅阶层,可以在相当长的岁月里,从容完成自身的文化养成。就像在荟聚网另一份田野调查报告《岁月留痕 ——和平林寨四角楼》中探讨的,乡绅对和平林寨(建筑)艺术的历史贡献一样,李庄的乡绅罗南陔们,更因存续中华民族的文脉,而彪炳史册。当然,任何历史人物,乃至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罗南陔们亦然。
图9 一位年轻、时尚的女孩子在李庄的店铺里随意打着鼓,不一会儿,一个小得多的女娃娃腻过来,她们两人亲密无间,只是判断不出时尚女孩儿是姐姐、小姑还是小姨。一切都是那样惬意而有生趣。这里不再受到日寇轰炸的威胁、也不再有罗南陔需要被镇压,但历史没有断点,正是有了那些危亡与抗争,重构与新生,才让现在的这里,充满了和煦与生趣
作为剥削阶级的一员,罗南陔在解放时遭到了镇压,也许相较于他对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他的剥削属性可以忽略不计,予以宽恕。但是,历史的进程往往不会是温文尔雅的,就像法国大革命时的革命者——雅各宾派的领袖,依然会被送上断头台一样。罗南陔的历史悲剧不仅仅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那个时代。正是站在旧时代的废墟上,崭新世界的帷幕才能徐徐拉开。但无论如何,不管是罪有应得也好,是错杀也罢,罗南陔对中国文脉的护佑之功是不可辱没的,而只有进入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历史的过往已不再有涉身的切肤之痛时,我们才能更理性地评价罗南陔们,并纪念他们曾经的功绩。
图10 在“中健杯”百城千舞中国傩城站活动中,有精彩表演的重庆龙山艺术团的节目《玩友乐》。中国广场舞拥有1.2亿巨大的人口基数,充分的内部交流,依托这些,用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如广场舞嗨艺节),可以改变张岩们不知道李庄的尴尬
是随中科钢研代表团来宜宾翠屏区进行投资洽谈会后,顺访中国李庄的。在洽谈会行将结束的时候,就李庄的发展做了不到半小时的发言。我说:李庄文化重镇的地位,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过往,是过去时,如何挖掘李庄文化名镇的底蕴,为现实服务、为当地民众服务,使之成为进行时,是需要进行深度思量与策划的。之所以这样“悲观”,在于现在的中国李庄,实在是太不出名了,以至于曾经在宜宾支教一年的,中科钢研张岩、刘波与廖政中(投资洽谈代表团的主要成员),都不知道李庄!
图11 同济大学捐赠给李庄的雕塑。风帆的造型暗喻在那艰难困苦年代了的同舟共济
即使抛开罗南陔们不说,延续中华文脉的李庄抗战精神也是需要传承的,而传承的前提是传播。“不知晓”也许缘于历史原因,缘于罗南陔们的背景。但在当今这样更开明、更开放的时代里,我们有了更多的,将“不知晓”变成知晓的可能。来宜宾前,刚在中国傩城举办完“中健杯”百城千舞的活动,期间,虽然只与谭琴老师及重庆龙山艺术团的杨应珍团长进行了短暂交流,但我知道,以她们的情怀与修为,一定会为弘扬李庄抗战精神而无私贡献心智的。更重要的是,她们还有这样做的能力,因为她们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强劲的文化力量。
图12 为报答李庄的恩情,94岁高龄还坚持在李庄做一台手术的吴孟超院士
也许我的“悲观”是多余的,当我真正踏上李庄土地的时候,看到了那里同济大学捐赠的,象征同舟共济的风帆雕塑,看到了94岁高龄,仍然坚持在中国李庄做一台手术(2016年11月25日),以报答在李庄完成抗战烽火求学路的,吴孟超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介绍……。但是,更让这“悲观”显得不必要的,是那李庄文昌宫外荷塘边,正在写生的,普普通通的李庄中学的学生和为我们讲解的,那刚刚毕业两年的小丫头(希望这样的称谓没有冒犯她)。
图13 李庄文昌宫、外荷塘边,正在写生的李庄中学的学生们。请注意,虽然他们坐在一起,但每个人在选取不同的写生对象
文理分科、应试教育是当下中国一大弊端,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往往只剩下实质上的智力教育,这样的下一代,是很难成为李庄那个时代里,学术等身的大家的。而在李庄文昌宫外荷塘边写生的学生们,是那样的青涩,面对镜头会赧然痴笑。但当他们走出课堂,步入生活,开始自主地审视周遭的美的那一刻,不正是他们真正感受李庄厚重文化之始发点吗?
图14 我们的讲解员小丫头
而陪同我们调研的讲解员小丫头,居然对许多文史问题对答如流,甚至包括了殷墟YH127坑(发现甲骨文最多的一个灰坑)和甲骨文研究的大家——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董作宾(因为他们的字中都有一个“堂”字,因此被誉为“甲骨四堂”)。只是依稀记得除了“四堂”之外,还有“一斋”,一时也想不起来具体是谁,回京查资料后知道是胡厚宣。既然连我都没有记清楚“四堂一斋”中的胡厚宣,一个刚毕业两年的小丫头不知道,当属正常(如果她知道,那才会真正让人吃惊,毕竟甲骨文的发掘地在河南安阳)。她引发了我的好奇,于是相问,她回答说:我喜欢看这些文史资料(她不是李庄本地人,但因为喜欢文史,进而喜欢李庄以及这里的生活,于是她留在了这里)。
图15 宜宾三江口,在这里,金沙江在接纳了岷江之后,才始称万里长江。愿李庄的文化精神与中国的文脉,像这滚滚长江一样,不断纳入新流,奔腾不息,永不枯竭
一个真正的文化重镇,除了显露其外的大家——那是金字塔的塔尖,还要有宽阔坚实的塔基。而正在写生的,李庄中学的学生们,喜欢文史,进而留在李庄的讲解员小丫头,不正是生生不息的,中国李庄文化精神,那宽阔的塔基吗?基础对了,上层建筑也就对了。当所有人都能被李庄,那存续文脉的人文精神所感召,并最终形成起而行的滚滚洪流,李庄,才会真正成为永远的中国李庄。
轩辕子乐
2017/11/7于飞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