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古道穿越瞻仰毛主席天然巨石像


线路介绍:这条线路首先得益于有个好听的名字,其次有毛主席巨石像的诱惑,使这条线路成了户外经典和热点。这条线路可以公交出行,依托周边旅游资源,吃住行非常方便。线路成熟好走,景色很美,但有的路段临崖壁而行,下面就是深渊,恐高者慎行。有的陡坡土道很窄,正常天气还有些滑,雨天绝对不能走,滑落下去后果严重。

  

 

咔嚓古道穿越瞻仰毛主席天然巨石像

 

咔嚓古道穿越经典线路就是瓦沟村-老鹰背-毛主席巨石像-咔嚓古道-三合庄这条线。这条线路在房山十渡的一渡北边的山谷里。这个山谷里有许多村庄,还有许多景点,如仙栖洞、五星峡、龙仙宫等,也形成了许多户外线路。

从一渡往二渡方向走时,在路的右侧有个牌楼,上面写着仙栖洞三个字。从牌楼下过去,走约两三公里,就到了瓦沟村。瓦沟村不大,在河谷的山坡上,村里遍植林木,浓荫下的小村恬静优雅,村民朴实,看到成群的驴友,就像看社火似的透露出惊奇不解的眼光,沿村里的水泥主街道穿过小村,是一个铁路隧道桥,钻过隧道,是大片的柿子树,高大挺拔,火红的柿子高挂枝头,想够个尝尝还真是不易。

路很好走,都是石块新砌的路。前几次走这里还是碎石道,现在修建的砌石道好走多了。过了柿树林就开始爬山。这段路山上都是灌木,没有高大的树木,新砌的石块路,有的台阶已经坍塌,虽然路不难走,但这段路一路爬升,几乎没有缓冲,走起来很累人。我虽然走过几次这条线,但每次走到这里都有些发怵。队伍庞大,行走缓慢,前后队拉的距离较大。从下车大约40分钟到达首个平台,石块铺的山道也到此结束。我坐在石头上吃点东西,恢复一下体力,继续第二段爬升,第二段爬升虽然也陡,但距离短,有10分钟左右就上到了平道,再有5分钟就登上了老鹰背的鹰头。鹰头是突出来的独立岩体,如老鹰昂首凝视。头顶是突起小平台,可以上去得瑟一下。站在鹰头上回望,山谷雾气缭绕,山岚氤氲,周边如刀削斧劈的山峰,彰显了房山一带的地质特点。从鹰头下来,再有三五分钟就登上了老鹰背。

站在老鹰背抬眼而望,会让你心头一炸,盼望中的毛主席天然巨石像,就伟岸地耸立在远处的山梁上,突兀而凛然,形如同毛主席背手远眺。眼前千沟万壑,如当年指挥的千军万马,背靠险峻厚实的山峰,如亿万民众前呼后拥。地形地势非常奇特,毛主席天然巨石像周边平缓,没有比肩或稍突出的巨石。你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奇妙,初次看到以为是梦幻,怎么可能呢?毛主席真是神呀!连大自然都已经给他老人家量身定制了这样的塑像。

忘情地在老鹰背欣赏毛主席的巨石像,可以感觉到毛主席霸气十足,底气十足,好像他刚刚挥手而过: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荡气回肠。千古伟人,不得不相信自然的神奇!

老鹰背是个面积很大的山脊平台,驴友们一般会选择在这里休息一下,吃点东西补充能量,恢复体力。平台上没有树木,杂草丛生,冬天暖阳下是个吃饭的好地方,夏天这里会晒秃噜皮。

我们向着毛主席巨石像而去。从老鹰背到毛主席巨石像间这段小道灌木较多,基本平行,比较好走,小道是从巨石像下绕过去的,如果想到巨石像那里看看,需要爬陡坡上去,巨石像突兀而起,巨石是上不去的,而且在跟前是看不出巨石的形状的。看完巨石像,可以从对面下去,和绕行的小道汇合,不用原路返回。

绕过巨石像后山道一直随着山势平行盘绕,起伏不大,但因坡陡,小道很多地段比较狭窄,有时仅容一脚,路边也没有多少灌木攀附,又多是土道,如果雨天,路面湿滑,将很危险。在此小路上右侧山谷对面出现三个依次降低的马鞍形山峰,第二个马鞍就是我们将要通过的地方,也是大家前进的目标。时值盛秋,巨石像后面的山坡秋意正浓,红黄青绿五彩缤纷,再有俊峭的山峰造势,一路看尽万千风情,享尽秋色满沟壑。当然,我也一路回眸,看着毛主席的巨石像,随着距离的远近,视角的不同,巨石像的样子也在发现变化,最后的一瞥,竟然是一位六十年代炼钢工人的形象。百姓与伟人,一个转身,体现了两种身份,在巨石像上结合得那么和谐自然,这不就是毛主席追求的人民当家作主,人人社会地位平等吗?自然可以想象,却那么神奇!

穿越的小路上每个路口都系着许多路标,在第一个系满路标的垭口,我也系上了自己队伍的路标。这个垭口是个多岔口,左后方山崖另一边有条小路,是从老鹰背方向来的另一条路,左下降是去往千河口的路,右侧不明显的小道是下降到沟底,通向三合庄火车站的路,右前直行是正确的穿越线路。山道从山梁东侧从此变为右侧,前面爬上一个陡坡,左侧可以看到巨石小山脊,这就是窟窿山,巨石下有个窟窿,是可以过去的,很好走,不知道的往往就错过去了,回头看见窟窿也没有再回去的冲动了。翻过窟窿山下行,路边杂树很多,色彩斑斓,右侧山弯上面的垭口就是我们的目标,此时特别注意向上的岔道。向上的岔道很明显,系有众多路条,在过了正沟不远处。如果直行从下一个弯处上去是另一条穿越线路:双乳峰线,两条线路相汇于马鞍处。再直行的话,就到了此小道的最远端五亩地村。

这个小山洼沟坡树木成林,小路虽然陡,却不难走,不用多时就穿越五彩斑斓的树林上到垭口。其后是一段陡峭的山崖路,有时需要手脚并用,旁边就是万丈深渊,不过石基小路,路边有粗密的灌木,脚下有根手上有抓,所以并没有什么危险,但是恐高的驴友还是谨慎为是。过了这段还算刺激的小路,后面的路就是山坡灌木道,乏善可陈,直至马鞍梁下出现岔口,选择直切上马鞍垭口。如果不直切上垭口,可以绕行,但路要远不少。

从马鞍垭口直切下山,千万注意不要走左侧看似平缓的小道。下山的路先陡后缓,几经盘绕到达一处头顶悬石的路段,从这里开始就是咔嚓古道了。咔嚓古道不过是白色石头砌就的相对宽点的白色石道,并没有什么特色,之字形盘绕,长不过二三百米,上没有房舍,下不接庙宇,感觉修建时间也不太久,把这条石道硬和什么宗教庙宇联系在一起,我感觉很荒谬,我认为这条石道应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修建的,也就是为了方便村民上山放牧、种地、种树,收取山货而已。那时,村民冬天没有什么事,生产队总要给社员找点事做,冬天修梯田、修路就是主要农活。但我的猜想并没有被证实。至于咔嚓古道的名字,更是有些胡安乱叫。这座山在地图上标注名称是喀杈山,主峰叫双乳峰,这条山道就被赋予了咔嚓古道这样响亮的名字,也可以看成是喀杈古道的讹传吧。

走下那段白色石砌古道,沿山坡小道盘绕下山,在路的左侧会发现有人工建筑遗迹,有石条垒的台阶,有残断的石墙。踏石阶而上,上面是个自然加人工造就的石檐,石檐下的石壁上雕刻了五尊石像,这就是咔嚓古道上的著名景点佛爷殿摩崖石刻。

从佛爷殿出来,就是漫漫下山的长坡路。也是秋天驴友们最爱的采摘之路,一路都是柿子树,开始的三个山弯里都是圆的小柿子,个儿小但极甜,靠近村子的基本上都是磨盘柿子,个儿大好看,但甜度稍差点。这些柿子因为卖不上钱,基本都被村民放弃了,冬天走此线,可以摘树上冻得像冰淇淋一样的柿子,乌红的柿瓤因含糖高冻不死,吃起来冰凉沙甜,透心彻骨。

这条下山路的山谷对面小山岭上也有下山的路,但不经过佛爷殿摩崖石刻,所以首次走这条线的驴友不要走那里。小山岭那里有石屋残迹,曾经住过人,还有水井,不过已经干涸。但那里的柿子树也是很多的,而且是磨盘柿子。

山谷的口部有许多羊圈,可以想象以前这里有多少羊群。现在政府限制放牧,再一个羊肉价格不给力,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许多家便将羊群处理掉,落个轻闲。

整个行程约8公里,爬升约630米,经常运动的人,轻轻松松5个小时走完。就是不经常进行锻炼的人,走这个线路也没有问题。

20171024日写

 














O不说也罢O发表于2017-10-24 22:38  
分享到 
赞过
(2157次阅读/5个评论/19人赞过)
    追霞客
    强色很好地方,看来俺还得去一次!勾引鼓掌
    华灯初上
    哪一张像毛主席像?真没看出来!白眼
      第三张远观。
    741
    以前反穿过 您这个是正穿
    心在远处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