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折射——不为人知的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
即使在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后,贵州遵义的海龙屯土司遗址的知名度依然不高。这次也是趁着对茅台镇王立夫酒业进行田野调查之际,顺访了这里,这才有机会为朋友们还原一个鲜为人知的海龙屯。如果说起宋朝的民族英雄,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岳飞的,如果说到宋朝抗击蒙古入侵的著名战场,恐怕没有人不知道襄阳的(由于多半是从小说《神雕侠侣》中获知,这让大家往往忽视金镛作品的背景,多数情况下具有史实的真实性)。但是,很少有人会知道抗击蒙古入侵的民族英雄余玠、知道方山城堡、知道钓鱼城战役,而这些,正是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折射出海龙屯兴建的大背景。
图1 这是与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的朋友们在结束了《探秘香格里拉原形之旅》对迪庆巴拉格宗的采风后,前往维西帕巴拉冰酒节时路过的金沙江大弯。要说清楚方山城堡,这被金沙江按照“Ω”形环绕的山体最直观、形象。在江水不断的冲击侵蚀下,金沙江最终会在“Ω”的基部贯通,其圆弧顶部分的河床甚至会断流,而形成河道的裁弯取直。锥形山体会成为孤悬江畔的一座堡垒状山体,扼守水路要冲(在隧道、桥梁等现代筑路技术大规模应用之前,山区的陆路通道往往是沿着河流迤逦前行的)。如果在这样地方,再修筑一座军事堡垒,则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塞作用。这样的要塞就是方山城堡
在蒙古人大举南侵宋地的时候,其首先选择的就是绕道四川以便跨越长江天堑,再顺流而下,夺取江南富庶之地。而当时在四川抗击蒙古大军的,正是南宋民族英雄余玠,使用的方法就是依托四川多山多水的地理特征,大量构筑方山城堡,使蒙古人无法长驱直入。其中最著名的,是现重庆东北合川境内的钓鱼城。而蒙古大汗蒙哥也是在钓鱼城下为守军所伤,最后死在那里的。这使蒙古灭南宋的进程至少延后了几十年。
图2 海龙屯飞虎关及关前“三十六步”天梯。坡度45 度,是从前山进入海龙屯的必经之路,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隘。山下海拔只有974米,而海龙屯山顶的最高处海拔有1354米,高差380米。海龙屯东南两面临河,北面是杀人沟,这三面都是陡峭山体和万丈深渊,地势之险要甚至远过于图1中的金沙江大弯,只是在西面有较缓的山脊坡面和周遭群山相连接,这也和金沙江大弯相似。之所以图1使用金沙江大弯的图片,就是可以更直观地模拟海龙屯的地貌特征
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主持全川防务。之后接受冉琎、冉璞兄弟建议,修建了钓鱼城。冉氏兄弟恰恰是播州人士(现遵义),而钓鱼城正是方山城堡的典型代表。而海龙屯,不但拱卫在重庆的后方,而且也是方山城堡的构建形制,是当时抵御蒙古人谋取川、黔的重要军事壁垒。
图3 海龙屯内新王宫遗址,说是王宫,其实面积只有2万平米,不过相当于江南富庶之地一个明清士绅园林的面积。当然,在中国西南地区,作为那个时代的山地城市代表作,相较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施工难度,如此规模还是可圈可点的
而到了明万历年间,就在杨氏土司的第二十九代传人杨应龙再次重修海龙屯后不久,大明王朝就以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反叛为名,发24万大军进剿播州(现遵义),并最终攻陷海龙屯。现在的海龙屯土司遗址,就是那最后一次重建又被毁方山城堡的遗迹。其实,说是反叛,还不如从明、清“改土归流”的角度加以解读更能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
图4 经过血洗的海龙屯,除了残破的关隘与城墙,其他建筑包括新老王宫都已荡然无存,只是经过考古发掘才能多少还原昔日的风采。在新王宫遗址,考古挖掘出的宫殿地面铺设的方砖是45度角斜向铺设的,一个简单的细节勾勒出海龙屯与中原汉文化严整、规矩向差异的营造风格和审美情趣
秦汉以来,中央王朝一直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而海龙屯的主人,播州杨氏土司的始祖杨端就是依据唐王朝的羁縻制度,而成为播州宣慰使的。羁縻制度本质上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制度,而所谓土司,就是在自治制度下,地方统治者的世袭制。而到了明、清,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中央王朝将世袭的地方领主体系(土司),替代为有任期、非本地化的官僚体系(流动任职的官员,也就是流官),这一过程就叫“改土(司)归流(官)”。
图5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来都不是单向的,在海龙屯,讲解员告诉笔者,在考古挖掘中发现,这里的所有出土的瓷器都是景德镇的。这对于长期致力于推广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饶晓丽老师(左),无疑是非常值得欣慰的!这是她与拉祜族青年女艺术家苏亚妮在首届北京国际陶瓷文化旅游节上的合影
历史从来都不是单线程的,也很少呈现出非黑即白的全景进程。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族群,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各个少数民族从血脉到文化的不断补充与滋养,简单地将中华民族等同于汉族,无疑是狭隘的。但是,民族与文化融合的过程并不全是温文尔雅的,有时,也会上演征剿、屠城海龙屯这样血雨腥风的一幕。同时,在民族融合与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少数民族以及区域文化的特质,使之成为鲜活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多元文化的源流,无疑也是在更广阔视野中,需要进行历史性思索的文化命题。
图6 特地让陪同我游览海龙屯的讲解员站在后三关中的二道关城门处做参照,好让朋友们估计出其雄浑的体量。海龙屯东面前山的地势险要,坡度极大。攀登向上,是依次修筑的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和飞凤关,共6座关隘。而西面后山地势相对开阔舒缓,奇怪的是却只修建了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从东往西),而明军就是靠佯攻前山,偷袭后山的方式攻破海龙屯的。讲解员早年间在茅台镇工作过,当我提及茅台镇的王立夫酒业时,她说这是极少数还记得的茅台镇酒企。可见王立夫酒是茅台镇上千家酒企中的佼佼者
也许正是有了海龙屯的血雨腥风,才使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湖南永顺与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2015年7月4日,三处联合代表“中国土司文化”,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人,成为了和平交接权力,实现“改土归流”的末代土司。
图7 破败的海龙屯关隘,依然有种苍创的美
但海龙屯更多让我想起的是温泉关之战【注1】,同样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隘,同样是前期强攻受挫,后期偷袭后山得手,同样是防御方的血战到底、全军覆没,甚至兵力对比也相若(温泉关之战为七千对几十万,而海龙屯是一万左右对二十四万),但温泉关之战彪炳史册,而海龙屯之战,即使在中国也寂寞无名,原因就在于:温泉关之战,让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与300斯巴达勇士用无私与无畏,成为了世人敬仰的英雄,希腊人也因此凝聚起了国家意识。而海龙屯的防御者,仅仅是为一己之利,而去阻挡滚滚向前的,国家统一的历史车轮而已。
图8 茅台镇王立夫酒业的员工在用最传统的工艺(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秘方及工艺),为酒醅加酒曲。正是他们的先人们,不仅发明出了茅台酱香酒的酿造工艺,而且修建了海龙屯这样方山城堡。王立夫酒业掌握的茅台酱香酒工艺与秘方,和海龙屯方山城堡,都是独特地域特征的文化产物
注1:温泉关之战是第二次波(波斯)希(希腊)战争中著名的战役。希腊城邦联军只有7000人,而波斯军队有几十万!当波斯军队强攻两天死伤累累,而斯巴达只损失2、3名勇士之后,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才采取沿小路奇袭,绕到了温泉关的背后。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让其他希腊军队撤退,自己却率领300斯巴达勇士(还有700名赛斯比军人)断后,最后血战到底、无一人生还(其实,是有安全撤退机会的)。在战死的300斯巴达勇士周围,是20000具波斯人的尸体!薛西斯一世的两个弟弟也在此役中殒命(可见战斗之惨烈)!列奥尼达之所以选择赴死,是因为在出征前,斯巴达人得到了一个神谕:斯巴达要么会失去一位国王,要么会遭受波斯人的洗劫。于是列奥尼达选择了前者。温泉关之战之所以在西方世界如此著名,不仅仅在于成就了列奥尼达以及300斯巴达勇士的旷世英名,更在于让希腊诸城邦,凝聚起了希腊,这个国家意识。
图9 多元的、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更需要守望者。茅台镇王立夫酒业的邱福强总裁手里拿着的,正是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荣和烧坊的王氏茅台酒瓶,这种酒瓶现在连茅台酒厂都已经没有了。只有这样将酒瓶都“敝帚自珍”的人们,才有可能在镇压反革命、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秘密保存了茅台酒最传统的秘方(王立夫酒业也因此成为贵州省公安厅知识产权刑事执法重点保护单位)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于中国,无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在大一统的格局中,保留鲜活的、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的、地域的、多元的文化也同样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就像此次对茅台镇王立夫酒业进行的田野调查所揭示的那样,王立夫荣和烧坊的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是有一定偶然性的,现今的王立夫酒业能从先人手中承传下来茅台酱香酒秘方也是有一定偶然性的,但是,遵义茅台镇独特的气候、生物(曲蜂与当地多支链的小粒红高粱)、环境、地理特征,使茅台酱香酒作为国酒,成为一种必然。不仅是必然,而且是独特,只有茅台的水土,才能生产出王立夫酒这样的茅台酱香美酒,这就是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养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就和茅台镇王立夫酒一样,海龙屯即使仅仅作为抗拒“改土归流”的失败者,也依然因其折射出历史发展的轨迹,而值得我们伫立其前,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去体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脉络。荟聚网和中国傩城原创文章,欢迎登录转载并注明出处链接,http://www.chinahuiju.cn/article.php?id=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