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梦幻,震撼(二)
(二)
游完波浪谷景区,立即乘车前往甘泉县下赤湾镇,这里是进入雨岔大峡谷的换乘驿站。在赶路的大巴上领队蝴蝶告诉大家,下赤湾镇到雨岔村不通公路,进村的泥沙路雨水损毁严重,只能换乘当地的公交小巴进去,另外到雨岔村要住老乡家的窑洞,很可能不能洗澡,没有炒菜,只有当地的主食--饸饹面。她这一说,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是大家都想体验一下住窑洞睡大炕,吃农家饭的原住生活,愁的是卫生条件差,饮食简单,怕饸饹面难以下咽,大家都怀着这种矛盾的心情赶到下赤湾镇换乘点。
到下赤湾镇,蝴蝶把人分成18人一组,我带第一组,坐上当地的公交小巴,就向雨岔进发了,车先在柏油路上跑了一会,到一个采油厂后,往前就都是沙土路了,由于前些天刚下过暴雨,路面被雨水冲刷出损毁严重,小巴车沿山脚一路行驶20多公里,大家都被颠晕恍迷糊了,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三叉村才出现在视野里。
我带队的18人入住的是村口第二家李记峡谷农家院,7位男士住一口窑洞,11位女士分住三口窑洞。该农家院的设施和条件并不像蝴蝶说的那样差,窑洞里虽然还是红砖铺地,但被褥干净,而且还可洗澡,由于当地缺水,我就号召男士当晚就不要用水洗澡了,仅有的热水让给女士享用。
安顿好大家,我叫来老板娘---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媳妇,人长的清秀俊美,我问她晚餐能做多少菜,她热情的拿来手写的菜单,告诉我有的菜有,有的没有,你点吧,我把菜单上所有的菜都点了,结果只能做10个菜。入住深山峡谷住窑洞,还能吃10个菜,心里感到十分满足。同时我心里嘀咕:来雨岔的路上蝴蝶将居住条件和饮食介绍得那么艰苦,是想让大家有过苦日子的心里准备吧。
在雨岔村住宿的一夜是最精彩的
晚饭前,我站在窑洞前看到雨岔村的几户农家被四面大山拥抱着,一条小河从窑洞前流过,这里没有公交,没有通讯网络,山破废弃的窑洞告诉客人,原始的农耕生活延续了几千年,我心中感叹,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中国,仍然还有如此贫穷落后的山村,不过这里的状况很快就要改观了--雨岔大峡谷旅游区的开发已经开始了。
我沉浸在观山感慨,耳边突然传来高亢嘹亮的《东方红》歌声,原来村口老村长农家院开始飙歌了。地道纯正的陕北民歌立刻吸引了我们。拉登哥穿上布衫,头裹上白羊肚毛巾,装扮成地道的陕北老汉,带领大家加入了飙歌行列。
飙歌过后,陕北深山峡谷边的第一顿晚餐开始了,我点了延安特曲和金星啤酒(店家也只有这两样酒)大家借着月色,推杯唤盏,呼三喝六。席间高潮迭起。酒足饭饱后,农家院内燃起一堆篝火,大家手拉手跳起了各样舞蹈,酒酣舞狂之际,突然发展篝火旁又多出一个拉登哥,仔细一看,原来是来了一位真正的陕北老汉,白肚头巾,羊皮袄,手拿一把木制大烟袋,他的舞步,他的身姿真真正正是陕北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大烟袋的加入使篝火晚会达到了高潮,孩子们用音乐盒播放陕北民歌,大家尽情的唱呀跳呀,把老村长家的客户也吸引过来了,一起玩,一起唱,静静的深山夜空,满天星斗闪烁,静美酣畅的篝火晚会让大家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身份,狠狠的疯了一回。
渐渐篝火燃尽了,大家玩兴未尽,摸黑下坡跑到老村长家再去打腰鼓,扭秧歌,激情释放,玩累了才回窑洞休息。而拉登哥和陕北大烟袋,则在老村长家对饮起来,唠家常,说民俗,讲历史,侃大山。越喝越来劲,夜到子时,我怕拉登哥喝多了,喊了几次,他才回窑洞休息。三岔村夜晚是宁静的,只有同住者的鼾声和咳嗽声,月光从木格窗棂照进来,月静春山空的意境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