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蓝天驴友会】京西古道之王平-马蹄窝-峰口庵-韭园一日穿越

    京西古道如一张大网横纵门头沟全境,道路多而且长,这些古道主要有商运道、军用道、香道,它们互通有无。其中商用道的历史遗迹最多,过了几百年历史,它们虽显出来残败的颓相,风情古韵犹在。你可任意选择一小段自己徒步穿越。水峪嘴—东石古岩村这一部分属于西山古道北路,基本上沿着永定河谷而行,强度不大。西山大道虽东起三家店,但我们也可直接从水峪嘴开始,翻牛角岭,再经桥耳涧、马各庄,到达东石古岩村。
    京西之山,统称西山。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古、山西地商旅道路。
京西古道以“西山大路”为主干线,连接着纵横南北的的各条支线道路,其中的中道、南道、北道为其主要组成部分。远古的烽烟、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动、筑城戍边以及古道、西风、瘦马等数不清的神奇故事,散落或留存在古道两侧,它是那个时代经济、文化的具体象征,从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足音。京西古道距今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所蕴涵的厚重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永定河流域文化叠聚成辉。
京畿西山,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门头沟区北接上谷,南通涿易,西望代地,东瞰燕蓟,具有重要的战略和交通地位。从黄帝建都于阿,“披山通道”于西山开始,西山大路诸道,屡经修整,成为颇具规模的官山大道。其中的绝大多数工程是民间组织募化筹资,由当地百姓进行施工的。亘远的古道在门头沟区依依蜿蜒盘旋,日久年深,构成了无与伦比的与大自然相偕的人文奇观。从商旅通行到朝拜神庙,从攻防战守到贸易往来,从古都兴建到民族文化交流,这一切,如果有什么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而连接在一起的?只有这些掩映于山中的古道。
京西古道作为一种文化,愈显珍奇,京西古道是京西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见证。

京西古道商道组成

节选自《老北京的煤业》
山区有许多古道,是当地村民出入的必经之路,这些路大多是山路,是人们祖祖辈辈用双脚磨出来的,其中的主干道,是由官方或商家集资修筑的,用山石铺砌路面,一般在2米左右,主要供驮队运输方便。当时山区产煤之地煤炭外运,主要靠驴螺等大牲畜驮运,古道之上驮队日夜不断,千百年来,在坚硬的石面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蹄窝,现今这些蹄窝在许多地方都有遗存,从中可以反映出当时煤炭运输的繁忙景象。

京西古道玉河大道

   玉河大道
玉河大道又称为西山大道中路,东起今石景山区麻峪村,跨浑河(永定河)后进入大峪村,经东辛房、圈门、孙桥、天桥浮、孟家胡同、官厅、峰口庵、黄石港,到王平口止,全长约27.5公里,所经之地为门头沟的主要产煤区。这条古道最晚在唐代末年就已经存在了,唐哀宗天祜3年(公元906年),割据一方的军阀刘仁恭设置玉河县,其辖区包括了今门头沟区大部。因这条大道是贯穿玉河县中心的一条交通主干线,故称“玉河大道”。
从麻峪到圈门为平原地区,路宽3-4米,可以通行铁瓦大车。从门头口到官厅,处于峡谷地带,道路为傍山沿沟线。这一带沿沟两侧山坡下煤窑众多,居民村落街道沿沟而建,号称“十三里长街”。这段道路均用石块铺砌,宽3-5米,东段坡度尚缓,而西段坡度较大,故而运输全靠骡马、毛驴和骆驼。从官厅开始上九龙山,到山顶的峰口庵,全长3公里,道路曲折,坡度较大,古称“十八折”。路宽2-5米,路面用石头铺砌,由于年深日久,路面已严重磨损,凹凸不平,沿途可以见到畜蹄常年蹬踏而留下的散乱蹄窝。从官厅开始,驮运就只能靠毛驴和骡子了。
峰口庵山垭口处建的关城,至今犹存。关城西侧为一块平地,为峰口庵庙堂遗址和马王庙遗址。马王是主官大牲畜的神灵,而大牲畜是山区的主要运输工具,故而京西山区多出建有马王庙。这里现存石碑4快,一是清朝乾隆42年(1777)“永远免夫交界碑”。峰口庵关城原来是古道之上收税的卡子,为了保证京城的煤炭供应,官府特规定,免征煤炭运输税,而立此碑。二是道光14年“重修峰口庵东西山路碑记”,据碑上所记,当时修路捐银者是官员,舍地者是百姓,可谓是官民共建。另外两块碑是清道光甲午年(1834)的“峰口庵碑”和咸丰2年(1852)的“续立峰口庵道德行善碑”。[3] 
从峰口庵西行约200米,在一处山脚拐弯处,有一段削山开出来的路段,长约20米,宽1.5-2米,全部是一体的沉积细砂岩,石质坚硬而细腻,呈绛红色。在路面上散布有清晰的蹄窝上百个,左右交替,大致分为两行。蹄窝直径近20厘米,深者15厘米,浅的也有10厘米。山青石红坑褐,蹄窝云绕龙舞,可谓千古奇观。据碑文上记载,这条古道上“牲畜驮运煤炭昼夜不断”,经过千百年来驮煤牲畜铁蹄的践踏,才形成了如此壮丽的景观。从峰口庵至王平口,基本上是绕山而行的平路,坡度很缓,行走方便。峰口庵在清代是宛平县京西乡与王平村交界之处,有王平汛绿营兵把守。王平口是京西古道上的一个交通枢纽,各条大路在此汇总后,经大寒岭通往斋堂川。王平口也设有关城,清代时属绿营兵平罗营王平汛的防地,设把总领兵把守。

京西古道西山大道

京西古道
西山大道又称西山古道北路,基本上沿着永定河谷而行,是京西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道。西山大道东起三家店,过永定河,经琉璃渠村,越愁儿岭,经斜河涧、水峪嘴,翻牛角岭,再经桥儿涧、马各庄、石古岩、色树坟,到王平村为止。此为西山大道主干线。从王平村有路通往王平口,通往斋堂川。过去斋堂地区所产煤炭,大部分通过这条古道外运出山,三家店有煤厂子(保存完好的天利煤厂等),主要收购斋堂、王平村一带所产之煤。在愁儿岭和牛角岭两处越岭线的路面上,均留有大量清晰蹄窝。这条古道是京西古道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一直到1977年下清(下苇甸-清水)公路修通之后,这条古道才自然废止。
牛角岭在明清时期是宛平县捕卫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分界之处,建有关城,至今犹存。关城东侧路面上留有大量明显的蹄窝,西侧路边现存石碑两块,一块是清乾隆42年(1777)所立“永远免夫交界碑”,是康乾“盛世滋丁,永不加税”政策的具体体现,碑文载:“……如我西山一带,村墟寥落,旗人一半联居,石厚田薄,里人走窑度日,一应夫差,家中每叹糊口之艰,距京遥远,往返不堪征途之苦……恩准王平、齐家、石港三司夫役尽行豁免。”另一块是清朝同治11年(1872年)所立“重修西山大路碑”。碑文曰:“盖闻造桥梁以济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务民之义,此善举第一也。况西山一带仰赖乌金以资生理,而京师吹爨之用,尤不可缺。道路忽尔梗塞,各行生计攸关。”碑文中记载了同治10年,暴雨成灾,冲毁道路,民间举善修复道路的情况。此碑一共刻了两块,另一块存于三家店白衣观音庵内。当时捐资修路的以三家店和琉璃渠两村的商业店铺为主,内有三家店村的煤厂子14家,琉璃渠村煤厂子3家,表明这条古道是煤商们的经济命脉。

京西古道新潭古道

新潭古道是指从辛称通往潭柘寺的古道。辛称古称新城,是永定河上的一处渡口,清代被洪水冲垮,分为东、西辛称两个村子。新潭古道从新城经何各庄、太清观、万佛堂,翻红庙岭,经桑峪,到达潭柘寺。历史上潭柘寺地区所产煤炭,大部分由这里运往山外。在万佛堂西,有一个地方叫黑地,当时就是运输煤炭的中转站。在红庙岭的古道上,有蹄窝留存。
门头沟山区的煤炭主要通过这三条古道运送出山,运输工具是毛驴和骡子。牲畜身上的驮煤筐叫拢驮,毛驴最多驮300斤,骡子也只驮500斤左右。一把儿大骡子5头,才驮1吨多煤。古道之上,驮队日夜不断,铁蹄日踏夜踩,历经千百年,才在石路上留下了蹄窝。

京西古道王平古道

京西古道
北京西部郊区,特别是西部山区,人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物产资源丰富。王平古道层峦叠嶂的九龙山,俯瞰蜿蜒曲折的永定河。  王平地区地处要冲,历经沧桑,自汉代开始遗存甚丰。其中纵横交错的王平古道,让人更能触摸到那历经千年的厚重古风遗韵
王平古道由西山大道、玉河古道、永定河岸古道河一些分支古道构成。其中,玉河古道保存基本完好,有着上千年左右的历史;更有距今两千年左右的西山大路北道,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壮观的京西古道在王平口会集,被称为“过山总路”,王平古道是京西古道中最美丽、丰富的一个部分。  漫步古道,你会依稀联想到古道悠悠、西风猎猎的远古情境以及商旅不断的古道盛况,当然还有古道沿边日进斗金的商户,鳞次栉比,叫卖声此起彼伏。每日五、六千条赖以长途运输的驼马浩荡而至,千磨万击,蹄窝遍布,而且有时拥堵,构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昔日风景。  王平古道两侧遗迹众多,不胜枚举。蹄窝遗存、马致远故居、关帝庙、三义庙、各种碑志刻石、关城、碉楼,更有囚禁宋徽、钦二宗的大寨也散落其中。古道上的牛角岭关城是当时捕衙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的分水岭,也是重要的收费关隘,被称为西出京西古道的第一隘口。 韭园至牛角岭关城段古道,仅是西山大道北道中的一个精彩的局部。王平古道中保存尚好的路段还有:西马各庄段、石佛岭段、落坡岭段、王平口段。峰口庵段等;其中,尤以石佛岭路段为极致。石佛岭古道掩映于山腰与雾霭之间,几无行路;古道蹄窝更加密集、清晰,鬼斧神工,叹为观止!

京西古道庞潭古道

庞潭古道
京西古道由三条主要大道构成,除了王平古道之外,还有连接潭柘寺的是庞潭古道与芦潭古道是如今保存比较完整的,您或许想象不到,这座千年古刹周边当年又是一种何样的活色生香……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说法。潭柘寺是著名的皇家寺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有数条大道通达北京城。其中的一条因是从石景山区庞村渡口过永定河到潭柘寺,故称“庞潭古道”,又称西山大路南道,是西山大路主干道之一。这里也是京西古道除了王平古道之外最为重要的一条古道。保留较好的是苛萝坨村至戒台寺段,大约徒步半小时左右,接上去戒台寺的108公路。
庞潭古道
庞潭古道到村过娼妓桥,南行上山的古道保存较好,然后在石佛村西北方向的石牌坊,与芦潭古道汇合,分为前往戒台寺和潭柘寺的两条线路。芦潭古道东起卢沟桥,西至潭柘寺,为京西古道南路的一路古香道,在石佛村至石牌坊之间的一段保存完好。石佛村、秋坡村、岢罗坨村是三个因戒台寺而得名的村落,与戒台寺的进香活动关系密切。临近戒台寺的古道,开始频现保存相对完好的路段,香道的功能也越来越突出。戒台寺近在眼前,但又与潭柘出现分野。于是不同线路间既有汇合,又有分叉。其中和石佛村的石牌坊是两个主要节点:庞潭古道在过娼妓桥分为两路,一路南行从三条鱼(坡)上山前往戒台寺,一路西行到西峰寺,上南山穿过秋坡村,再至戒台寺。而石牌坊则是一个四叉路口,既有穿石佛村过来的芦潭古道与庞潭古道汇合,同时又分为前往戒台寺与潭柘寺的两条线路。、秋坡和石佛这三个因戒台寺而建的村子,演绎着进香古道上三种不同的传奇。
“岢罗坨”这个村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带有鲜明的佛教色彩。尽管关
庞潭古道
于村名的来历流传着好几个版本,但都与戒台寺进香有关。村里新近建了水景工程,是将临河沟居住的人家打造成小桥与流水同在的景致。其实这些小桥想要复制的,是古道上那座残存的娼妓桥。该桥建于明代,因民国时的一场山洪,原本三孔的拱桥仅存一孔。桥面上连接大青石的铜铆钉已朽坏,留下很多“工”字形疤痕。桥身不过十余米,在周围一片现代性建筑的包围中,愈发显出它的风尘感。桥的捐资修建者是全国各地的妓女,因身份特殊,进香时受到一些限制,比如不能由寺的正门进入。和常人相比,她们被看成罪孽深重的人,特别需要救赎。由庞潭古道过来的香客,到了需要踏过一条河沟,若遇山洪暴发,行走极为不便。桥在佛教中就有“渡化”之意。由娼妓在这里集资建桥,既是对香客的“善举”,对自己又有赎罪之意,以桥为替身,在千人踩、万人踏中洗赎罪过。听村中老人讲,在捐资的妓女当中,还包括后来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娼妓桥可以说是现存古道的起点。过桥往南,穿过一个门洞,就进入一段长约四里的爬山古道。这段古道保存相对完好,路面中间用大块石平铺,边上则用卵石铺砌。可能是
庞潭古道
过去种地时不断蚕食的原因,前面一段成了羊肠小道,且与正在施工的108国道辅路相交的地方,古道被拦腰斩断。继续往山里走,古道渐入佳境,完好的路面和草木掩映,让古道有了幽深和静谧之感。听一位村民说,过去在108国道建成前,这是村里与石佛村相通的唯一道路。但路人已经很少,偶尔碰见几个在附近架设高压电线塔的建筑工人,只有路边熟透的桑葚会诱惑他们停下运送钢件的脚步。快到山顶时,路面随着山势平缓不断加宽,甚至能看到三轮车碾过的车辙。
千年古刹外的香艳之地与戒台寺紧邻的秋坡村,虽然在现存的古道上地位不及与石佛村,但“赶秋坡”与“耍戒坛”自古就是齐名的。随着每年四月戒坛庙会的举行,五湖四海的香客都聚集到戒台寺,除了听佛、求戒、许愿、还愿,也有闲游、踏青的。京西古道研究者董学勤说,秋坡是在戒台寺之外一个重要的落脚和娱乐的地方,各地的妓女(以歌妓为主)也相聚而来,用她们的歌舞增添了耍戒坛的热闹气氛。
庞潭古道
就“赶秋坡”,清代不少文人都在诗中写到过。经过了文人骚客的吟咏,“赶秋坡”逐渐成了戒坛庙会期间人们前往凑热闹、歌舞玩乐的代名词。如今向秋坡村的人说起昔日的“赶秋坡”,在老辈人当中也知之甚少。此外,关于村名“秋坡”的来历,人们也是莫衷一是。秋坡村处于马鞍山108国道下的山腰上,但听村里老人讲,村子所在地过去是戒台寺和尚的菜地,真正的“秋坡”是指马路上的那块坡地。秋坡村的形成和石佛村相似,起初也是住着给戒台寺干活的雇工。“秋坡”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最早这里种地的秋姓人;也有人说过去有乞丐到戒台寺打工,祈求能有一块山坡地安身,因此叫“求坡’,后演变成“秋坡”;还有的说是由戒台寺的僧人赐的名儿。虽然说法不一,但村人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与戒台寺关系密切。”

京西古道芦潭古道

芦潭古道东起卢沟桥西至潭柘寺为京西古道南路之一路古香道。沿途经长辛店、东王左、沙窝村、辛庄、大灰厂、石佛村、到戒台寺在翻过西峰岭经鲁家滩、南辛房、平原村到达潭柘寺。
京西古道最为金贵的 进香古道
芦潭古道
芦潭古道的一个重要用途——进香古道。当年乾隆皇帝到戒台寺、潭柘寺进香就是走的这条古道,当地人称御道,古道保存基本完好,途中有一精美石制牌坊,雕刻精细,成为昔日御道鼎盛的见证。 早年间居住在潭柘寺、戒台寺、两寺周边的村民称周围十三个自然村落为里十三,即赵家台、阳坡园、王坡、草甸水、贾沟村、平原村、南辛房、北村、南村、东村、鲁家滩、秋坡、石佛村。据当地人讲以前这里有“里十三的姑娘不远嫁”之说,可见当年这里生活一定富足殷实。
石佛村 三样秘密宝贝笑傲江湖
石佛村位于卢潭古道之上。让石佛村民引以为荣的有三样东西,穿村而过的石头道、村北山崖上的摩崖佛像、村口的石牌坊。在他们眼中,芦潭古道因为道路宽阔平缓,历史上康熙和乾隆皇帝由此前往戒台寺进香,才算真正的“御道”。穿村而过的石头古道能在石佛村保留下来比较难得。
芦潭古道
村民们正发动大家给古道“整容”。先用铲子抠出石头缝里的泥土,再用扫把清扫。此外,还要把道边受到损毁的石头墙修补完整。村里的老人董勤说,“石头道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饭碗,我们不能弄丢了。”
石佛村最引人注意的还是古道旁边的一处摩崖佛像群。从现存的十多尊佛像看,有释迦牟尼,有菩萨、罗汉等,包括浮雕和立佛两种,造型和雕刻手法上各不相同。摩崖佛像的开凿与戒台寺明代重修有密切联系。寺庙重修时需雇用一批工匠前去造佛像,相传为了检验匠人们的手艺,这块崖壁就成了一个临时“考场”,让他们在此练手,以确保进寺造佛的质量。
从石佛村沿着西北前行一公里,可看到一座精美的汉白玉石牌坊。这块石牌坊最早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时又经过重修。汉白玉栏杆上精细的垂兽与佛像雕刻相映,显得典雅而气派。
庞潭与芦潭古道在此汇合,到了石牌坊,戒台寺已近在跟前。这里曾是门头沟、丰台房山三地区民众到戒台寺进香的必经之地。则成为那些古道暴走族们停下来拍照、歇息的重要站点。

京西古道玉河古道

完好地保留着令人叫绝的“蹄窝奇观”的京西玉河古道有望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本市惟一以“道路”为申报单位的文保项目。
玉河古道蹄窝
玉河古道又称西山大道中道,有文字记载的修建始于唐五代年间,因城子、大峪历史上长期属于玉河县,故称玉河古道。后辽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均有修建,是门头沟区运煤业的重要道路。蕴含有丰富的煤炭文化资源,极具研究价值。
据明代成书的《宛署杂记》记载,玉河古道东起大峪村,西至王平口。大峪至圈门的一段古道已经消失,从圈门至大寒岭关城一段古道保存较好。其中在峰口庵关城往西南行百余米,就可看到令人震撼的“蹄窝奇观”,在只有13米长,1.5米宽的岩石上,有大小、深浅不等的蹄窝达百余个。不知历经多少年、走过多少运煤的骡驮、往北京运送过多少煤炭,才能创造出如此奇观,并与当年的“阜成梅花”遥相呼应。其余如圈门戏楼、过街楼、窑神庙等也是极具文化价值。
玉河古道为过去京西煤炭运进北京的道路,从门头沟一直到阜城门,路很长,是不错的徒步线路,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长短。
路线为苹果园地铁—圈门—天桥浮—官厅煤矿—峰口庵—大地—铁陀山—大地—赵家台—潭柘寺。返程在潭柘寺坐931回到苹果园地铁。
苹果园地铁站坐370到圈门下车后,就可以看到一条沟,这就是门头沟,如今水已干涸。村头有个门楼就是圈门,以前还有个戏院。
沿着沟边的路向山里走,沿途是村庄,可以欣赏山色,走到天桥浮煤矿(如今已经废弃)。煤矿边有石头铺的古道,上面可以看到过去运煤的驼队留下的蹄窝。
山上有破败的三义庙,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规模。还有抗日时期留下的炮楼。进拉拉湖村,古道继续着,一直到潭柘寺,北京最老的唐代的寺院。

  简单的介绍了京西古道的由来,我们这次是走的王平-峰口庵-韭园这条古道,全队27人,早上八点由公主坟新兴宾馆集合出发,早上9点到达了王平村开始了我们一天的行程!

沿路顺着河道前行来到了断崖处,有一部分人从断崖上爬上去的,一部分人从左侧上山绕行过去。

在断崖处合影留念。

12点到达黄石港村在那里午餐,休整了1小时20分钟,吃完饭收拾好行囊我们继续出发,先要爬一个山头,去马蹄窝去看看。

京西古道的见证,马蹄窝。

游览完毕继续前行。

路上随拍,到这个位置我们开始下撤了。下撤到落凤坡村,去马致远故居转一圈,完成我们今天的行程!

全队于17点全部上车,开始返程到公主坟,本次活动强度适中,适合溜腿,全程19公里。感谢熊哥准备的饭菜,筋头吧脑提前一天就准备好了,还有腊八蒜色,还有特意为我准备的肉皮,太好吃了,谢谢雄哥!伙伴们期待下次同行!感恩大家!


碧水蓝天发表于2016-12-05 14:31  
分享到 
(1884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