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1-1007【甘南藏族自治州】九色甘南
“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迭部这块地方让我震惊,广阔的森林就是一座植物学博物馆,绝对是一块处女地。它将会成为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和所有观光者的胜地。”
时隔91年,我终于怀揣着畅想来到了洛克笔下的“伊甸园”。与洛克一样,2016年,我在北京的家中,打开了地图,我面临着两条路:直接去新疆徒步车师古道?或者是去甘南去徒步十大非著名山峰的扎尕那?最终我选择了洛克的路。
2016年10月1日。兰州站。兰州,我一生中第一次来到这里,混乱的交通让我对兰州几乎没有什么好感,不过看到街道上很多穆斯林,我又感觉到我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这个城市既让我熟悉,又让我陌生。这是我们行程的第一天,我们离开了拥堵的兰州,前往了号称藏传佛教的“清华大学”——拉卜楞寺。途中,我们经过了临夏回族自治州,高速公路两侧的村庄是那么的安详,一座座雄伟的清真大寺树立在每个村庄的正中央,我在车窗里,抬眼望着那高高的星月穹顶,放佛真的能感受的到真主的伟大和人的渺小,我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从小家里的伊斯兰文明对我影响很深,但魅力无限的汉文明也始终在陪伴着我长大,这使得我变成了一个文化怪胎,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了。经过将近4个小时的车程,我发现高速公路旁的清真寺越来越少了,一座座藏传佛塔和经幡飘扬在了自然村落之间,这时候我知道我们已经到了美丽的甘南藏族自治州。
2016年10月1日。拉卜楞寺。 藏传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这里拥有着世界上最长的转经筒长廊,全程将近3公里,我们没有那么长时间把它走完,不过这次来到拉扑楞寺让我感觉到了浓郁的藏传佛教文明。我带着几名跟随我的队员,把拉卜楞寺的六大佛学院都转了转。这里号称是藏传佛教的“清华大学”,很多高僧都在这里潜心修行,最终考取了“格桑”学位,我们在僧舍外面看到了很多小喇嘛,大概只有10岁左右,有不少山舞社的队员都问我,这些小孩子从小送到这里,他们的父母是怎么想的?他们平时都学什么?我一边带他们逛拉卜楞寺,一边给他们讲述一个普通藏民那望子成龙的心,其实作为一个普通藏民来讲,谁都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走出一名学识渊博的喇嘛,因此很多藏民会把自己的长子从小就送到寺院去当喇嘛,一般来说,到了寺院就学习五部经书,分别是:《释量论》、《般若论》、《中观论》、《具舍论》、《戒律论》。这五部经书称为“五部大论”。从第一部经书到第五部经书,如果想学下来需要15-20年的时间,假如小喇嘛从10岁开始学起,那么学完时他已经30岁了,但仅仅是学下来,小喇嘛要通过一次次的辫经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佛法,真正把五部大论深造完还需要20-30年,最终在拉卜楞寺的辫经大会上需要用自己这些年所学的知识来技压群雄,最终考取各种佛教学位。
我这次参观拉卜楞寺时,听当地的喇嘛讲解员说,六大学院只开放了一座让游客进去参观,其他五座要么就是有喇嘛在上课不开放,要么就是在大修呢,在我的带领下,部分山舞社的队员有幸进入了三座佛学院参观,分别是闻思学院、续部下院和医学院。这里要说的是,这六大佛学院里,闻思学院是显宗学院,其他五座是密宗学院,后来队员们问我,佛学院和寺院有什么区别,其实特别容易区分佛学院和寺院,寺院是大殿布局,主要是用来拜佛的,而佛学院是没有大殿的,当你进入佛学院时你会发现它就像一个大教室,座垫摆的满地都是,喇嘛们面对面而坐,老师则坐在经堂的前方来传授经文。拉卜楞寺也是有自己的活佛转世系统的,拉卜楞寺的活佛叫做嘉木样活佛,如今已经传到第六世嘉木样活佛了,我参观佛学院时,看到的最多的人物照就是嘉木样活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照片,但是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 罗桑确吉坚赞 的照片以及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 确吉杰布 的照片最多,我隐约还记得我在上小学的时候,那时的第十一世班禅还是个小孩,当时的CCTV-1直播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北京的中南海接见的他,如今照片上班禅大师已经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了。不过看到这里,我也再想,中国的活佛体系还是命运多舛的,我们知道历代活佛转世,都是中央政府册封的,四大活佛体系如今就只剩下这一根独苗了,章嘉活佛被蒋中正先生带到台湾,没法转世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由于外蒙古独立,也没法转世了;达赖喇嘛因为叛逃,中国政府也不会承认他指定的转世灵童,现在只剩下班禅大师了,因此,班禅大师在中国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就至高无上了。
——约瑟夫 洛克
近一个世纪前,美籍奥地利探险家 约瑟夫 洛克 代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中国进行了长达20多年之久的科学考察和探险寻访活动。“1925年春天,站在四川边境,我面临着两条路:直接去青海,或转道去甘南”,洛克在日记中这样描述。最终他选择了后者。时隔91年,我终于怀揣着畅想来到了洛克笔下的“伊甸园”。与洛克一样,2016年,我在北京的家中,打开了地图,我面临着两条路:直接去新疆徒步车师古道?或者是去甘南去徒步十大非著名山峰的扎尕那?最终我选择了洛克的路。
2016年10月1日。兰州站。兰州,我一生中第一次来到这里,混乱的交通让我对兰州几乎没有什么好感,不过看到街道上很多穆斯林,我又感觉到我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这个城市既让我熟悉,又让我陌生。这是我们行程的第一天,我们离开了拥堵的兰州,前往了号称藏传佛教的“清华大学”——拉卜楞寺。途中,我们经过了临夏回族自治州,高速公路两侧的村庄是那么的安详,一座座雄伟的清真大寺树立在每个村庄的正中央,我在车窗里,抬眼望着那高高的星月穹顶,放佛真的能感受的到真主的伟大和人的渺小,我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从小家里的伊斯兰文明对我影响很深,但魅力无限的汉文明也始终在陪伴着我长大,这使得我变成了一个文化怪胎,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了。经过将近4个小时的车程,我发现高速公路旁的清真寺越来越少了,一座座藏传佛塔和经幡飘扬在了自然村落之间,这时候我知道我们已经到了美丽的甘南藏族自治州。
2016年10月1日。拉卜楞寺。 藏传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这里拥有着世界上最长的转经筒长廊,全程将近3公里,我们没有那么长时间把它走完,不过这次来到拉扑楞寺让我感觉到了浓郁的藏传佛教文明。我带着几名跟随我的队员,把拉卜楞寺的六大佛学院都转了转。这里号称是藏传佛教的“清华大学”,很多高僧都在这里潜心修行,最终考取了“格桑”学位,我们在僧舍外面看到了很多小喇嘛,大概只有10岁左右,有不少山舞社的队员都问我,这些小孩子从小送到这里,他们的父母是怎么想的?他们平时都学什么?我一边带他们逛拉卜楞寺,一边给他们讲述一个普通藏民那望子成龙的心,其实作为一个普通藏民来讲,谁都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走出一名学识渊博的喇嘛,因此很多藏民会把自己的长子从小就送到寺院去当喇嘛,一般来说,到了寺院就学习五部经书,分别是:《释量论》、《般若论》、《中观论》、《具舍论》、《戒律论》。这五部经书称为“五部大论”。从第一部经书到第五部经书,如果想学下来需要15-20年的时间,假如小喇嘛从10岁开始学起,那么学完时他已经30岁了,但仅仅是学下来,小喇嘛要通过一次次的辫经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佛法,真正把五部大论深造完还需要20-30年,最终在拉卜楞寺的辫经大会上需要用自己这些年所学的知识来技压群雄,最终考取各种佛教学位。
我这次参观拉卜楞寺时,听当地的喇嘛讲解员说,六大学院只开放了一座让游客进去参观,其他五座要么就是有喇嘛在上课不开放,要么就是在大修呢,在我的带领下,部分山舞社的队员有幸进入了三座佛学院参观,分别是闻思学院、续部下院和医学院。这里要说的是,这六大佛学院里,闻思学院是显宗学院,其他五座是密宗学院,后来队员们问我,佛学院和寺院有什么区别,其实特别容易区分佛学院和寺院,寺院是大殿布局,主要是用来拜佛的,而佛学院是没有大殿的,当你进入佛学院时你会发现它就像一个大教室,座垫摆的满地都是,喇嘛们面对面而坐,老师则坐在经堂的前方来传授经文。拉卜楞寺也是有自己的活佛转世系统的,拉卜楞寺的活佛叫做嘉木样活佛,如今已经传到第六世嘉木样活佛了,我参观佛学院时,看到的最多的人物照就是嘉木样活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照片,但是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 罗桑确吉坚赞 的照片以及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 确吉杰布 的照片最多,我隐约还记得我在上小学的时候,那时的第十一世班禅还是个小孩,当时的CCTV-1直播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北京的中南海接见的他,如今照片上班禅大师已经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了。不过看到这里,我也再想,中国的活佛体系还是命运多舛的,我们知道历代活佛转世,都是中央政府册封的,四大活佛体系如今就只剩下这一根独苗了,章嘉活佛被蒋中正先生带到台湾,没法转世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由于外蒙古独立,也没法转世了;达赖喇嘛因为叛逃,中国政府也不会承认他指定的转世灵童,现在只剩下班禅大师了,因此,班禅大师在中国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就至高无上了。
2016年10月2号。尕海。可能是因为在大藏区真的没有海的缘故吧,只要是成规模的大水潭就被藏民们称为海,尕海就这这样的一个地方,一个能让我心静的地方。我们在10月2号到达了传说中的尕海,我听说尕海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最大的淡水湖,当我沿着步道走进尕海,我真的有一种环湖的欲望,然而时间真的不允许,我也只能用招财哥的望远镜看着尕海对岸的各种鸟儿、各种水禽,此时我放佛感到了一种原始美,这里就是鸟儿的天堂。
2016年10月2号。郎木寺。可能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我们这次居然可以走到四川省,郎木寺就是四川省和甘肃省的交汇地。郎木寺小镇有一条小河,这条小河两边分别坐落着两座寺院,一座是四川省的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另一座是甘肃省的赛赤寺,这两座寺院合称为郎木寺。郎木寺的佛教气氛和拉卜楞寺一样的浓厚,但是当我带着导游走进郎木寺时,我发现郎木寺磕大头的信众们特别多,我十分的不解,后来藏族的导游小伙子对我说:郎木寺的主持前不久告诉信众们,他过几天要圆寂了。这句话我们作为中原地区无信仰的人听来很匪夷所思,难道自己什么时候死自己会知道吗?但我不得不说,其实很多高僧大德是有这样的神力的,还记得我写过的2014年大五朝台游记吗?游记里提到了一位藏传格鲁派密宗大师能海上师,我不止一次的看到过他的画像在五台山各大寺院出现,以前我不知道他是谁,我特别好奇,后来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才得知这位高僧大德的事迹。能海上师他是四川人,大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出生,建国以后任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及全国人大代表,大师一辈子刻苦钻研法佛,39岁于四川新都宝光寺出家为僧,嗣后接法于佛源和尚,为禅门临济宗第44世法脉。出家后不畏艰辛,两度入藏求法,礼西藏大德高僧康萨老喇嘛为师,尽得喇嘛显密法要、衣钵真传,获密宗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第28代嫡传。一生创建了成都近慈寺、绵竹云雾山、重庆、上海金刚道场、五台山吉祥寺清凉桥等多处密宗道场。讲经弘法、注译密宗经典,尤其在沟通汉藏佛教文化及和平解放西藏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196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能海上师住锡五台山善财洞,被红卫兵围攻批斗,划为黑帮首领,备受种种凌辱折磨。法师始终无任何怨言,坦然置之,观众生业力,深表悲悯。今虽恼我,消我宿业,与我有缘,是我善知识,当令发菩提心。年底红卫兵宣布:解散全山寺庙,僧人一律遣返原籍。法师认为世缘已尽,曾问左右,是否当走?均默然。至12月31日晚照常参加政治学习,身体并无不适。至半夜,起床小解,遇成宗法师说:“明日代我请假,就说我不好了”。次日为1967年元旦,深德法师起床,见能海法师搭衣拥被,跏趺坐。呼之进早斋。不应,探视,早已寂然坐脱。世寿81岁,戒腊43岁。说走就走,生死自在,非功夫纯熟,曷克臻此。1978年大师的遗骨被安置在五台山黛螺顶下的善财洞旁。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坚信得道的高僧其实是有预知的,我相信郎木寺的主持也是和能海上师一样有预知的高僧大德,听导游说这些磕大头的信众们听说郎木寺主持要圆寂了,大家纷纷的来磕大头替他延寿。我这一路上看到最大的信众大概有70多岁,最小的也就是三、四年级的样子,可见大师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这些对于中原内地没信仰的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郎木寺给我最大震撼的是三个地方,第一个是弥勒殿,只可惜弥勒殿没有开放,听导游说弥勒殿是郎木寺最古老的殿宇没有之一,听说所有的殿宇都被修缮过,只有弥勒殿的殿宇还是当年的样子。第二个地方是金瓦殿,金瓦殿大老远就看到这座殿宇金碧辉光,我走近一瞧,里面供奉着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懂的一些佛教常识的同志们可能都不陌生吧,他就是藏传格鲁派(黄教)的创始人,他的塑像屹立在殿宇的正中,旁边有两个小佛像,分别就是他的两个徒弟,根敦朱巴和克珠杰,说这两个名字大家可能很陌生,那就简单点说吧,根敦朱巴就是一世达赖喇嘛,克珠杰就是一世班禅额尔德尼。也就是说,达赖喇嘛和班禅是宗喀巴大师的传人。如今那个叛国的达赖喇嘛是第十四世,现在的班禅额尔德尼是第十一世。
最后给我最大震撼的地方就是天葬台了,天葬台很少有人去的,但我对藏族的天葬特别的感兴趣,因此说什么我也得去一次天葬台,从郎木寺沿着山上的小道走了好久才到达了天葬台,天葬是藏族的丧葬制度,我在天葬台附近碰到了一个藏族的小女孩,我给了那个小女孩20元零花钱,让她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天葬,小女孩对我们说天葬是藏族人的传统葬礼,人死以后,家里人会请喇嘛到家中念经,亲朋好友会把死者先用白布裹好,然后抬到天葬台,之后大家都会回家,很少有人会观看天葬,只会留下一个帮忙的人处理遗体,处理遗体前,这个人会用青稞粉 石灰粉用柴火点燃,引来鹰群,鹰群盘旋到天葬台上空时,这个人会用牛刀在死者的背部划开一个大口子,让内脏露出来,让鹰群吃,吃完内脏后,这个人会用斧子把剩余的部位剁成小块来喂老鹰,最后就剩下一颗头骨,头骨最终会被砸碎,放到天葬台旁边的小火堆烧掉。与头骨一起烧掉的,还有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我们这次来到天葬台就看到了一个烧掉的轮椅,听小姑娘说,天葬一般选择早上,郎木寺前些日子刚进行过天葬,所以我这次有幸看到了人的尸骨。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个小姑娘跟我们说,虽然天葬是藏族人的传统丧葬,但是有两种人不能进行天葬,第一种藏民是未满6岁的,也就是中原内地人说的早年夭折的,不满6岁就死掉的小孩,藏民实行的是水葬,小姑娘说藏族人是不吃鱼的,原因就在于此了。第二种藏民是非正常死亡的,举个例子,比如说中毒死的藏民就不能实行天葬了,这种人只能火葬。这是普通藏民的天葬过程,对于藏区的喇嘛们来说,也有天葬的,喇嘛的天葬被称为高级天葬,过程大体一样,不过小姑娘说去看高级天葬不吉利,当地人都没人去,怕惹来灾难,因此高级天葬台这次我们没有去。看完天葬台我就有一个感触,少数民族这种丧葬习俗既环保又省事儿,值得我们学习,人这一辈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说图什么呢?有信仰的民族活得最明白,生前供佛念经,死后那一幅臭皮囊回归大自然了。
晚上,我们夜宿在了扎尕那村,也就是明天一早的起点。晚上队员们都入睡了,我还在跟向导敲定驼牛和马匹的事宜,这是我第一次发长线,要敲定的事儿简直是太多了,曾经走过的两条长线因为是全程重装无补寄,使得我感觉十分的轻松,轻松在于不跟人打交道,只要没有人,什么事儿都会变得特别轻松,人越多,事儿就越多,也就越累心,这次就让我感觉特别累,这是我第一次带队走长线,可能也是我最后一次带队走长线吧。
2016年10月3日。扎尕那村—尼哥达瓦—玛尔松多—扎尕那石林—冬才。今天是我徒步的第一天,天气非常的好,我的心情也随之变得特别的好,但好景不长今天发生的事情使得我心情波动很大,首先是昨天订好的马匹迟迟没有跟上来,直到中午才看到我们的马。第二,队伍里有高反的队员。这时我赶紧管向导要了匹马,自己牵着这匹黑马断后,活动中给我最大的不愉快就是当地向导和与我合作领队的不靠谱,这次活动我信不过任何向导和任何与我合作的领队,我知道这时候只能信自己了。我背着重装包,反复的去接后队的队员,那种反复上下垭口的滋味太难受了,走的我头晕、恶心、想吐。其实作为领队来说,你是需要承受这一切的,因为你是个领队嘛,我在反复收队的同时,也欣赏到了洛克笔下的迭部,那种山体真的是美轮美奂,我再也找不到有哪座神山能与之媲美了。可能是由于我在收队吧,我是最后到达冬才营地的人,好一些的营地已经被别人占据了,留给我的只是一个大斜坡 ..... .....
2016年10月4号。冬才—喀拉克—七褡裢—七个和尚—奶子山。今天的线路是三天线路里最痛苦的,因为要穿越最高的垭口,这个垭口海拔已经到达4500米了,虽然我去过比这里还高的地方,但那是在没有弱驴,自顾自的情况下去的,这次后队弱驴不少,带着大家翻越这样高的垭口,说实在的,我自己都肝颤。我们一早就出发了,当我们出发时我突然间发现下雪了,但又由于温度太高,雪到了地上根本就留不住,全都化了,我们就是踩着雪泥前行的,路况不是很好,加大了走线的难度。也正是这一天,我们经历了夜爬,我不止一次的看着自己的手机,我害怕我的队员冻死在山上,但此时此刻的我已经累的精疲力尽了,翻越喀拉克垭口的时候,我折返了两次去接人,这个垭口接近4500米海拔了,对于我来说我已经到达自己体能的极限了,当我再次翻越到垭口的时候,我真的晕倒在了垭口上,看着阴沉的天,我心里一直有一种莫名的恐慌,我觉得我今天是要死在这里了,但是我知道当时谁都帮不了我,只能靠自己的意志力扛下来,我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真的很神奇,这几年我九死一生的走线路,好几次都差点死掉,上苍却怜悯我没有能让我死掉,扎尕那到大峪沟这条线路是我这几年走长线中最容易的一条,可能上苍觉得我不应该死在这里吧。游记写到这里,有些心酸的细节我真的不想回忆,也真的不想写出来,因为现在想起来都特别的堵心也特别的纠结,我何必写出来让同志们跟着我一起纠结呢。天色已经慢慢的黑了下来,我们依然没有到达奶子山营地,我牵着那匹小黑马一直在全队的最后走着,心里特别的忐忑,我知道在无人区走夜路的危险,我不停的催促着后队,也不停的提醒着自己天已经黑了。后队到营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了,这一次我们又没有得到好营地,我是在一处湿地上睡的觉,帐篷还是果果他们先帮我扎好的,我真的连吃一口晚饭的心情都没有就匆匆的睡下了。
2016年10月5号。奶子山—安子库—大峪沟旗布峡—三角石。当我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早上6点半了,约定好的7点拔营启程看来又是一句空话,这样的一个队伍怎么能走大线路呢?但让我更哑然的是,天上飘起了鹅毛般的大雪,隐约中我看到了传说中的奶子山,两座大山就想女人的乳房一样坚挺。大概整理了一下行装,我知道我又要开始收队了,在我强力力争下,那匹小黑马又分配到了我的手里,其实藏民特别不乐意让我们牵他们的马,听说去年就因为一个领队牵马,把马蹄子给折了,但是我知道,山舞社的后队需要这匹马,倘若大家真的能顺利的走下全程,这匹马的功劳要远远大于领队。就这样我们踏着泥泞的山路开始前行了,虽然说最后一天的行程没有第二天虐,基本上也都是以平路和下山为主,但是依然有一个超级垭口等待着我们,这一天大叔和风儿姐显然体力已经下降的很快了,我这里只有一匹马,顾头不顾腚的只能让一个人骑,小北(沙漠漫步)、武汉小妞儿、小孩、大叔、风儿姐,只能让其中一个人骑,大叔实在是累得不行了,毕竟上了年纪了,我决定让大叔骑会儿马,大叔平生第一次骑马就从我这里开始了,不过能看得出来,大叔不太会骑,我牵着马往前追赶着前队,大概走了20多分钟吧,大叔突然间从马上摔了下来,我赶紧抓住缰绳,把马稳住,大叔坐在地上平静了好一会儿,我让大叔轻轻的活动了一下腿,又活动了一下手,确定没有骨折我就放心了,毕竟66岁的人了,还能有这么硬朗的体能跟我走大长线,我心里也是挺敬佩他的,之后的路,大叔无论多累都一个人扛下来,驴友界里,我只佩服过一个人,登山协会会长雷殿生虽然活着把罗布泊走下来了,但我也不佩服他,我最佩服的就是山舞社的一颗星大叔。很多人都说强驴... ...强驴... ...请问什么是强驴?曾经我看到一段视频,是采访武术大师于承惠的,记者当时问大师:什么是武术?为什么大家要练武术?大师回答说:“武术是人类突破自己体能极限的运动,但很多人练武的目的已经扭曲了,很多人把武术当成了杀人、伤人的法门,我只想说打倒对方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手枪”。其实户外走线也是一样,很多人玩户外,户外观都是扭曲的,很多人觉得我们这是在伤自己的身体,伤自己的膝盖,其实这种理解是肤浅的,吃东西伤胃、做爱伤肾、抽烟伤肺、喝酒伤肝,我们只要活着就在伤自己,因为我们的很多器官都属于耗损器件,我们走山无论重装还是轻装,其实我们都是对自己体能的一种挑战,我们的目标就是想把自己的体能推到极限。要我说什么是强驴呢?“谁走的长,谁就是强驴”。我这里说的长,不仅仅是线路的长短,更重要的是岁月的长短。一颗星大叔66岁了,依然走在路上,这不得不让我们这些后生敬佩了。我用一颗星大叔作为例子,其实这次风儿姐也特别强悍,一直拒绝骑马,山舞社里50-60岁的老驴友已经不多了,很多人坚持了一年就凋零了,或是家里有事儿,或是其他原因,但一直坚持在走线中的老驴们,你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不禁又让我想到了麦克阿瑟元帅在西点军校的最后一次演讲: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
2016年10月6号。兰州。经历了三天的无人区徒步,大家都已经是精疲力尽了,由于全队下山太晚了,我们没能赶回兰州,10月5号晚我们回到了合作市住下来了,但我知道大家休息的并不好,因为合作市的宾馆没有热水洗澡,于是我决定10月6号一早赶回兰州给大家在如家酒店开了房间来洗澡,很多队员都是10月6号的火车,在上火车之前,让大家补补觉,洗个热水澡是很有必要的。6号我一波波的把队员们送走,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武汉大妞儿没有来,武汉小妞儿明年不知道能不能来,虽然我知道有些驴友我们还能在北京见到,但送人的滋味我还是挺难受的。这次我总收队,木冰云一直陪在我身边收人,云哥走的时候我甚至没有下楼送,只是在楼道目送他走的,对云哥我心里不止一次的感谢过他,最艰难的第二天和第三天都是云哥一直陪着我,第三天的那个4000米垭口我实在是累得精疲力尽了,云哥帮我牵着小黑马冲到了垭口上,其实在走线过程中很多人都帮助过我,这如果放在平时的线路上,你会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但放在长线上,真的有一种患难见真情的感觉。就像去年走博格达雪线,大嘴为了不让我的手指冻掉,他脱下羊皮手套给我带一样,虽然我俩最后的手全都严重冻伤,但这份情,可能我真的不会忘记了吧。
晚上,风儿姐带我去了中山桥和正宁路小吃街,这两个地方风儿姐都已经去过了,但由于我和风儿姐都是7号的火车票,所以我俩就出来逛逛了,在中山桥的天桥上,我看到车八他们了,他们也看完中山桥了,他们是晚上8点多的火车,最后我们在天桥上道别时,我还是有一丝丝的酸楚,我不知道为啥,总有一种生离死别的感觉,虽然我知道可能他们以后还会一起出来爬山,但还是有一种诀别的味道,可能是我太神经质了吧。
兰州我是第一次逛,中山桥我也是第一次来。中山桥绝对值得一去,听说这座桥是第一座黄河铁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德国人修建的,最初叫做“兰州黄河铁桥”,后来为了纪念孙大炮改名为:中山桥,中山桥挺幸运的,跟他同时期的郑州铁桥和济南道口铁桥都挂掉了,只有他还毅力在黄河上。从中山桥出来,我和风儿姐顶着雨前往了距中山桥4公里左右的黄河母亲像,我们到达黄河母亲像前,已经天色很晚了,我们纷纷拍照留念。塑像是一个女人怀抱着一个小孩,据说这个女人就代表着黄河,小孩代表着中华民族,塑像整体说明了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但是特别有意思的是,我发现黄河母亲像的石料很特别,他没有用汉白玉石料,而是用的花岗岩,听说这也是有原因的,花岗岩成土黄色,这下同志们明白了吧,黄河的颜色,也是我们中国人皮肤的颜色。
我们看完黄河母亲像后,去了正宁路小吃街,正宁路小吃街还是兰州非常有名气的一条小吃街,不过车堵的也是没辙了,我们到达正宁路时,已经很晚了,不过小吃一条街依然超级热闹,我心想了,风儿姐这次走线那么神勇,她这次扎尕那的神勇不次于大叔,绝对是实打实的实力,我本想犒劳一下风儿姐,可是风儿姐舍不得这个,舍不得那个,最后还请我吃了非常有特色的牛奶醪糟,弄得我真有点不好意思了。不过再怎么说,回京以后我也得犒劳一下扎尕那的勇士们。
2016年10月7号。甘肃省博物馆。提起逛博物馆,我这次闹了一个大笑话,从如家酒店出来,我拦了一辆出租车,我下意识的跟他说兰州博物馆,司机很诧异的看着我说“你确定是兰州博物馆吗?”,我说是的,于是司机带我去了兰州市博物馆,到了兰州市博物馆后,我看了一眼大门上的告示,告示上说内部装修闭馆中,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想去的博物馆是甘肃省博物馆!不过还好,甘肃省博物馆离兰州市博物馆不远,于是我又打了一辆车奔向甘肃省博物馆。更加有意思的是,山舞社的队员很多都是10月1号之前赶到兰州,并且提前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听他们说当时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奔马”(马踏飞燕)外借了,在展馆里的马踏飞燕是复制品,但当我10月7号来到这里参观时,讲解员告诉我说,铜奔马回来了,10月5号回来的,所以我觉得我还是比队员们幸运很多,可以亲眼见到原品铜奔马。
这次来到甘肃省博物馆,我意外的看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展,不过这个展览是临时的,几乎全部的展品都是外借的,因为甘肃省是没有大海的。不过我对海上丝绸之路展并不感兴趣,既然来到了甘肃,就要看一看甘肃最有名气的展览,甘肃省博物馆三大看点,第一个是丝绸之路展,甘肃省是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是古代路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东西方交往的主干道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甘肃省留下了无数绚烂夺目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谱写出辉煌的古代文明,所以这个展馆我这次是必看的,在这个展馆中,我看到了传说中的马踏飞燕、铜车马仪仗队、武威汉简、东罗马鎏金银盘、铜胡腾舞俑、泾川舍利金银棺等等,真的是大开眼界;第二个是甘肃省的佛教艺术展,这个也是我必看的一个展馆,因为中国四大石窟其中两个都在甘肃,分别是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别看现在甘肃省很穷,在雄汉盛唐时期甘肃省可以说是特区了,跟现在深圳、珠海有一拼,甘肃省的佛教文化也是特别的浓厚,展馆里面很多珍品都是从敦煌搬过来展出的,这次虽然没有机会去敦煌,但通过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我真的被这些历史文物所吸引,以后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一次敦煌,感受一下敦煌的辉煌;第三个必看的展馆就是甘肃省的彩陶文化展馆,彩陶其实全国各地都有,我也看过几家博物馆的彩陶文化展,但是甘肃省的彩陶与众不同呀,甘肃省是世界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彩陶最为发达的地区。在这里,我看到了传说中的大地湾文化彩陶、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还有青铜时期的彩陶,看得我真是眼花缭乱的。
其实平时我觉得我懂的历史知识还是蛮多的,至少通史算是读过了,但当我走进博物馆,听着讲解员讲述每一件文物的出处、故事以及文物价值,我就觉得自己跟一个白痴一样,我看着一座座佛像、一件件彩陶、一件件青铜器,仿佛既熟悉又陌生,看着他们隶属的朝代,我可以细数那个王朝更迭的过程,还可以说出那个朝代所发生过的事情或是某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但看到文物本身出土的墓葬以及墓主人的身份,我又觉得好陌生,记得当年老师跟我说过,历史系是个很大的系,他下面分很多小的学科,你中国通史学的好,不见得懂得文物方面的知识。
真是当你走进天主教堂,体会着在没有吊车和起重机的那个年代,人类用砖头和石块挑战着建筑物高度的极限,教堂的穹顶之上各种彩绘向你描述着天国的福音,高高的十字架悬挂在教堂正中,肃然起敬的圣音让你感觉到庄重,这个时候你才真的能够感受得到神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当你走进博物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物展现在你面前,这些文物正在向你诉说着很多你可能闻所未闻的故事,他们把你带到了古代,让你身临其境的感受曾经的那段绚烂多姿的辉光岁月,这个时候,你才真正的感觉到,文明的伟大和自己知识的匮乏。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就是在每一次活动中不断的升华着自己,走线过程中,每一处石碑、每一个块城砖、每一座古城、每一座古墓都是我要仔细研究的目标,这可能就是走线给我带来最大的乐趣吧。
2016年10月2号。郎木寺。可能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我们这次居然可以走到四川省,郎木寺就是四川省和甘肃省的交汇地。郎木寺小镇有一条小河,这条小河两边分别坐落着两座寺院,一座是四川省的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另一座是甘肃省的赛赤寺,这两座寺院合称为郎木寺。郎木寺的佛教气氛和拉卜楞寺一样的浓厚,但是当我带着导游走进郎木寺时,我发现郎木寺磕大头的信众们特别多,我十分的不解,后来藏族的导游小伙子对我说:郎木寺的主持前不久告诉信众们,他过几天要圆寂了。这句话我们作为中原地区无信仰的人听来很匪夷所思,难道自己什么时候死自己会知道吗?但我不得不说,其实很多高僧大德是有这样的神力的,还记得我写过的2014年大五朝台游记吗?游记里提到了一位藏传格鲁派密宗大师能海上师,我不止一次的看到过他的画像在五台山各大寺院出现,以前我不知道他是谁,我特别好奇,后来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才得知这位高僧大德的事迹。能海上师他是四川人,大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出生,建国以后任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及全国人大代表,大师一辈子刻苦钻研法佛,39岁于四川新都宝光寺出家为僧,嗣后接法于佛源和尚,为禅门临济宗第44世法脉。出家后不畏艰辛,两度入藏求法,礼西藏大德高僧康萨老喇嘛为师,尽得喇嘛显密法要、衣钵真传,获密宗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第28代嫡传。一生创建了成都近慈寺、绵竹云雾山、重庆、上海金刚道场、五台山吉祥寺清凉桥等多处密宗道场。讲经弘法、注译密宗经典,尤其在沟通汉藏佛教文化及和平解放西藏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196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能海上师住锡五台山善财洞,被红卫兵围攻批斗,划为黑帮首领,备受种种凌辱折磨。法师始终无任何怨言,坦然置之,观众生业力,深表悲悯。今虽恼我,消我宿业,与我有缘,是我善知识,当令发菩提心。年底红卫兵宣布:解散全山寺庙,僧人一律遣返原籍。法师认为世缘已尽,曾问左右,是否当走?均默然。至12月31日晚照常参加政治学习,身体并无不适。至半夜,起床小解,遇成宗法师说:“明日代我请假,就说我不好了”。次日为1967年元旦,深德法师起床,见能海法师搭衣拥被,跏趺坐。呼之进早斋。不应,探视,早已寂然坐脱。世寿81岁,戒腊43岁。说走就走,生死自在,非功夫纯熟,曷克臻此。1978年大师的遗骨被安置在五台山黛螺顶下的善财洞旁。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坚信得道的高僧其实是有预知的,我相信郎木寺的主持也是和能海上师一样有预知的高僧大德,听导游说这些磕大头的信众们听说郎木寺主持要圆寂了,大家纷纷的来磕大头替他延寿。我这一路上看到最大的信众大概有70多岁,最小的也就是三、四年级的样子,可见大师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这些对于中原内地没信仰的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郎木寺给我最大震撼的是三个地方,第一个是弥勒殿,只可惜弥勒殿没有开放,听导游说弥勒殿是郎木寺最古老的殿宇没有之一,听说所有的殿宇都被修缮过,只有弥勒殿的殿宇还是当年的样子。第二个地方是金瓦殿,金瓦殿大老远就看到这座殿宇金碧辉光,我走近一瞧,里面供奉着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懂的一些佛教常识的同志们可能都不陌生吧,他就是藏传格鲁派(黄教)的创始人,他的塑像屹立在殿宇的正中,旁边有两个小佛像,分别就是他的两个徒弟,根敦朱巴和克珠杰,说这两个名字大家可能很陌生,那就简单点说吧,根敦朱巴就是一世达赖喇嘛,克珠杰就是一世班禅额尔德尼。也就是说,达赖喇嘛和班禅是宗喀巴大师的传人。如今那个叛国的达赖喇嘛是第十四世,现在的班禅额尔德尼是第十一世。
最后给我最大震撼的地方就是天葬台了,天葬台很少有人去的,但我对藏族的天葬特别的感兴趣,因此说什么我也得去一次天葬台,从郎木寺沿着山上的小道走了好久才到达了天葬台,天葬是藏族的丧葬制度,我在天葬台附近碰到了一个藏族的小女孩,我给了那个小女孩20元零花钱,让她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天葬,小女孩对我们说天葬是藏族人的传统葬礼,人死以后,家里人会请喇嘛到家中念经,亲朋好友会把死者先用白布裹好,然后抬到天葬台,之后大家都会回家,很少有人会观看天葬,只会留下一个帮忙的人处理遗体,处理遗体前,这个人会用青稞粉 石灰粉用柴火点燃,引来鹰群,鹰群盘旋到天葬台上空时,这个人会用牛刀在死者的背部划开一个大口子,让内脏露出来,让鹰群吃,吃完内脏后,这个人会用斧子把剩余的部位剁成小块来喂老鹰,最后就剩下一颗头骨,头骨最终会被砸碎,放到天葬台旁边的小火堆烧掉。与头骨一起烧掉的,还有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我们这次来到天葬台就看到了一个烧掉的轮椅,听小姑娘说,天葬一般选择早上,郎木寺前些日子刚进行过天葬,所以我这次有幸看到了人的尸骨。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个小姑娘跟我们说,虽然天葬是藏族人的传统丧葬,但是有两种人不能进行天葬,第一种藏民是未满6岁的,也就是中原内地人说的早年夭折的,不满6岁就死掉的小孩,藏民实行的是水葬,小姑娘说藏族人是不吃鱼的,原因就在于此了。第二种藏民是非正常死亡的,举个例子,比如说中毒死的藏民就不能实行天葬了,这种人只能火葬。这是普通藏民的天葬过程,对于藏区的喇嘛们来说,也有天葬的,喇嘛的天葬被称为高级天葬,过程大体一样,不过小姑娘说去看高级天葬不吉利,当地人都没人去,怕惹来灾难,因此高级天葬台这次我们没有去。看完天葬台我就有一个感触,少数民族这种丧葬习俗既环保又省事儿,值得我们学习,人这一辈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说图什么呢?有信仰的民族活得最明白,生前供佛念经,死后那一幅臭皮囊回归大自然了。
晚上,我们夜宿在了扎尕那村,也就是明天一早的起点。晚上队员们都入睡了,我还在跟向导敲定驼牛和马匹的事宜,这是我第一次发长线,要敲定的事儿简直是太多了,曾经走过的两条长线因为是全程重装无补寄,使得我感觉十分的轻松,轻松在于不跟人打交道,只要没有人,什么事儿都会变得特别轻松,人越多,事儿就越多,也就越累心,这次就让我感觉特别累,这是我第一次带队走长线,可能也是我最后一次带队走长线吧。
2016年10月3日。扎尕那村—尼哥达瓦—玛尔松多—扎尕那石林—冬才。今天是我徒步的第一天,天气非常的好,我的心情也随之变得特别的好,但好景不长今天发生的事情使得我心情波动很大,首先是昨天订好的马匹迟迟没有跟上来,直到中午才看到我们的马。第二,队伍里有高反的队员。这时我赶紧管向导要了匹马,自己牵着这匹黑马断后,活动中给我最大的不愉快就是当地向导和与我合作领队的不靠谱,这次活动我信不过任何向导和任何与我合作的领队,我知道这时候只能信自己了。我背着重装包,反复的去接后队的队员,那种反复上下垭口的滋味太难受了,走的我头晕、恶心、想吐。其实作为领队来说,你是需要承受这一切的,因为你是个领队嘛,我在反复收队的同时,也欣赏到了洛克笔下的迭部,那种山体真的是美轮美奂,我再也找不到有哪座神山能与之媲美了。可能是由于我在收队吧,我是最后到达冬才营地的人,好一些的营地已经被别人占据了,留给我的只是一个大斜坡 ..... .....
2016年10月4号。冬才—喀拉克—七褡裢—七个和尚—奶子山。今天的线路是三天线路里最痛苦的,因为要穿越最高的垭口,这个垭口海拔已经到达4500米了,虽然我去过比这里还高的地方,但那是在没有弱驴,自顾自的情况下去的,这次后队弱驴不少,带着大家翻越这样高的垭口,说实在的,我自己都肝颤。我们一早就出发了,当我们出发时我突然间发现下雪了,但又由于温度太高,雪到了地上根本就留不住,全都化了,我们就是踩着雪泥前行的,路况不是很好,加大了走线的难度。也正是这一天,我们经历了夜爬,我不止一次的看着自己的手机,我害怕我的队员冻死在山上,但此时此刻的我已经累的精疲力尽了,翻越喀拉克垭口的时候,我折返了两次去接人,这个垭口接近4500米海拔了,对于我来说我已经到达自己体能的极限了,当我再次翻越到垭口的时候,我真的晕倒在了垭口上,看着阴沉的天,我心里一直有一种莫名的恐慌,我觉得我今天是要死在这里了,但是我知道当时谁都帮不了我,只能靠自己的意志力扛下来,我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真的很神奇,这几年我九死一生的走线路,好几次都差点死掉,上苍却怜悯我没有能让我死掉,扎尕那到大峪沟这条线路是我这几年走长线中最容易的一条,可能上苍觉得我不应该死在这里吧。游记写到这里,有些心酸的细节我真的不想回忆,也真的不想写出来,因为现在想起来都特别的堵心也特别的纠结,我何必写出来让同志们跟着我一起纠结呢。天色已经慢慢的黑了下来,我们依然没有到达奶子山营地,我牵着那匹小黑马一直在全队的最后走着,心里特别的忐忑,我知道在无人区走夜路的危险,我不停的催促着后队,也不停的提醒着自己天已经黑了。后队到营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了,这一次我们又没有得到好营地,我是在一处湿地上睡的觉,帐篷还是果果他们先帮我扎好的,我真的连吃一口晚饭的心情都没有就匆匆的睡下了。
2016年10月5号。奶子山—安子库—大峪沟旗布峡—三角石。当我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早上6点半了,约定好的7点拔营启程看来又是一句空话,这样的一个队伍怎么能走大线路呢?但让我更哑然的是,天上飘起了鹅毛般的大雪,隐约中我看到了传说中的奶子山,两座大山就想女人的乳房一样坚挺。大概整理了一下行装,我知道我又要开始收队了,在我强力力争下,那匹小黑马又分配到了我的手里,其实藏民特别不乐意让我们牵他们的马,听说去年就因为一个领队牵马,把马蹄子给折了,但是我知道,山舞社的后队需要这匹马,倘若大家真的能顺利的走下全程,这匹马的功劳要远远大于领队。就这样我们踏着泥泞的山路开始前行了,虽然说最后一天的行程没有第二天虐,基本上也都是以平路和下山为主,但是依然有一个超级垭口等待着我们,这一天大叔和风儿姐显然体力已经下降的很快了,我这里只有一匹马,顾头不顾腚的只能让一个人骑,小北(沙漠漫步)、武汉小妞儿、小孩、大叔、风儿姐,只能让其中一个人骑,大叔实在是累得不行了,毕竟上了年纪了,我决定让大叔骑会儿马,大叔平生第一次骑马就从我这里开始了,不过能看得出来,大叔不太会骑,我牵着马往前追赶着前队,大概走了20多分钟吧,大叔突然间从马上摔了下来,我赶紧抓住缰绳,把马稳住,大叔坐在地上平静了好一会儿,我让大叔轻轻的活动了一下腿,又活动了一下手,确定没有骨折我就放心了,毕竟66岁的人了,还能有这么硬朗的体能跟我走大长线,我心里也是挺敬佩他的,之后的路,大叔无论多累都一个人扛下来,驴友界里,我只佩服过一个人,登山协会会长雷殿生虽然活着把罗布泊走下来了,但我也不佩服他,我最佩服的就是山舞社的一颗星大叔。很多人都说强驴... ...强驴... ...请问什么是强驴?曾经我看到一段视频,是采访武术大师于承惠的,记者当时问大师:什么是武术?为什么大家要练武术?大师回答说:“武术是人类突破自己体能极限的运动,但很多人练武的目的已经扭曲了,很多人把武术当成了杀人、伤人的法门,我只想说打倒对方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手枪”。其实户外走线也是一样,很多人玩户外,户外观都是扭曲的,很多人觉得我们这是在伤自己的身体,伤自己的膝盖,其实这种理解是肤浅的,吃东西伤胃、做爱伤肾、抽烟伤肺、喝酒伤肝,我们只要活着就在伤自己,因为我们的很多器官都属于耗损器件,我们走山无论重装还是轻装,其实我们都是对自己体能的一种挑战,我们的目标就是想把自己的体能推到极限。要我说什么是强驴呢?“谁走的长,谁就是强驴”。我这里说的长,不仅仅是线路的长短,更重要的是岁月的长短。一颗星大叔66岁了,依然走在路上,这不得不让我们这些后生敬佩了。我用一颗星大叔作为例子,其实这次风儿姐也特别强悍,一直拒绝骑马,山舞社里50-60岁的老驴友已经不多了,很多人坚持了一年就凋零了,或是家里有事儿,或是其他原因,但一直坚持在走线中的老驴们,你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不禁又让我想到了麦克阿瑟元帅在西点军校的最后一次演讲: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
2016年10月6号。兰州。经历了三天的无人区徒步,大家都已经是精疲力尽了,由于全队下山太晚了,我们没能赶回兰州,10月5号晚我们回到了合作市住下来了,但我知道大家休息的并不好,因为合作市的宾馆没有热水洗澡,于是我决定10月6号一早赶回兰州给大家在如家酒店开了房间来洗澡,很多队员都是10月6号的火车,在上火车之前,让大家补补觉,洗个热水澡是很有必要的。6号我一波波的把队员们送走,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武汉大妞儿没有来,武汉小妞儿明年不知道能不能来,虽然我知道有些驴友我们还能在北京见到,但送人的滋味我还是挺难受的。这次我总收队,木冰云一直陪在我身边收人,云哥走的时候我甚至没有下楼送,只是在楼道目送他走的,对云哥我心里不止一次的感谢过他,最艰难的第二天和第三天都是云哥一直陪着我,第三天的那个4000米垭口我实在是累得精疲力尽了,云哥帮我牵着小黑马冲到了垭口上,其实在走线过程中很多人都帮助过我,这如果放在平时的线路上,你会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但放在长线上,真的有一种患难见真情的感觉。就像去年走博格达雪线,大嘴为了不让我的手指冻掉,他脱下羊皮手套给我带一样,虽然我俩最后的手全都严重冻伤,但这份情,可能我真的不会忘记了吧。
晚上,风儿姐带我去了中山桥和正宁路小吃街,这两个地方风儿姐都已经去过了,但由于我和风儿姐都是7号的火车票,所以我俩就出来逛逛了,在中山桥的天桥上,我看到车八他们了,他们也看完中山桥了,他们是晚上8点多的火车,最后我们在天桥上道别时,我还是有一丝丝的酸楚,我不知道为啥,总有一种生离死别的感觉,虽然我知道可能他们以后还会一起出来爬山,但还是有一种诀别的味道,可能是我太神经质了吧。
兰州我是第一次逛,中山桥我也是第一次来。中山桥绝对值得一去,听说这座桥是第一座黄河铁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德国人修建的,最初叫做“兰州黄河铁桥”,后来为了纪念孙大炮改名为:中山桥,中山桥挺幸运的,跟他同时期的郑州铁桥和济南道口铁桥都挂掉了,只有他还毅力在黄河上。从中山桥出来,我和风儿姐顶着雨前往了距中山桥4公里左右的黄河母亲像,我们到达黄河母亲像前,已经天色很晚了,我们纷纷拍照留念。塑像是一个女人怀抱着一个小孩,据说这个女人就代表着黄河,小孩代表着中华民族,塑像整体说明了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但是特别有意思的是,我发现黄河母亲像的石料很特别,他没有用汉白玉石料,而是用的花岗岩,听说这也是有原因的,花岗岩成土黄色,这下同志们明白了吧,黄河的颜色,也是我们中国人皮肤的颜色。
我们看完黄河母亲像后,去了正宁路小吃街,正宁路小吃街还是兰州非常有名气的一条小吃街,不过车堵的也是没辙了,我们到达正宁路时,已经很晚了,不过小吃一条街依然超级热闹,我心想了,风儿姐这次走线那么神勇,她这次扎尕那的神勇不次于大叔,绝对是实打实的实力,我本想犒劳一下风儿姐,可是风儿姐舍不得这个,舍不得那个,最后还请我吃了非常有特色的牛奶醪糟,弄得我真有点不好意思了。不过再怎么说,回京以后我也得犒劳一下扎尕那的勇士们。
2016年10月7号。甘肃省博物馆。提起逛博物馆,我这次闹了一个大笑话,从如家酒店出来,我拦了一辆出租车,我下意识的跟他说兰州博物馆,司机很诧异的看着我说“你确定是兰州博物馆吗?”,我说是的,于是司机带我去了兰州市博物馆,到了兰州市博物馆后,我看了一眼大门上的告示,告示上说内部装修闭馆中,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想去的博物馆是甘肃省博物馆!不过还好,甘肃省博物馆离兰州市博物馆不远,于是我又打了一辆车奔向甘肃省博物馆。更加有意思的是,山舞社的队员很多都是10月1号之前赶到兰州,并且提前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听他们说当时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奔马”(马踏飞燕)外借了,在展馆里的马踏飞燕是复制品,但当我10月7号来到这里参观时,讲解员告诉我说,铜奔马回来了,10月5号回来的,所以我觉得我还是比队员们幸运很多,可以亲眼见到原品铜奔马。
这次来到甘肃省博物馆,我意外的看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展,不过这个展览是临时的,几乎全部的展品都是外借的,因为甘肃省是没有大海的。不过我对海上丝绸之路展并不感兴趣,既然来到了甘肃,就要看一看甘肃最有名气的展览,甘肃省博物馆三大看点,第一个是丝绸之路展,甘肃省是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是古代路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东西方交往的主干道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甘肃省留下了无数绚烂夺目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谱写出辉煌的古代文明,所以这个展馆我这次是必看的,在这个展馆中,我看到了传说中的马踏飞燕、铜车马仪仗队、武威汉简、东罗马鎏金银盘、铜胡腾舞俑、泾川舍利金银棺等等,真的是大开眼界;第二个是甘肃省的佛教艺术展,这个也是我必看的一个展馆,因为中国四大石窟其中两个都在甘肃,分别是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别看现在甘肃省很穷,在雄汉盛唐时期甘肃省可以说是特区了,跟现在深圳、珠海有一拼,甘肃省的佛教文化也是特别的浓厚,展馆里面很多珍品都是从敦煌搬过来展出的,这次虽然没有机会去敦煌,但通过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我真的被这些历史文物所吸引,以后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一次敦煌,感受一下敦煌的辉煌;第三个必看的展馆就是甘肃省的彩陶文化展馆,彩陶其实全国各地都有,我也看过几家博物馆的彩陶文化展,但是甘肃省的彩陶与众不同呀,甘肃省是世界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彩陶最为发达的地区。在这里,我看到了传说中的大地湾文化彩陶、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还有青铜时期的彩陶,看得我真是眼花缭乱的。
其实平时我觉得我懂的历史知识还是蛮多的,至少通史算是读过了,但当我走进博物馆,听着讲解员讲述每一件文物的出处、故事以及文物价值,我就觉得自己跟一个白痴一样,我看着一座座佛像、一件件彩陶、一件件青铜器,仿佛既熟悉又陌生,看着他们隶属的朝代,我可以细数那个王朝更迭的过程,还可以说出那个朝代所发生过的事情或是某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但看到文物本身出土的墓葬以及墓主人的身份,我又觉得好陌生,记得当年老师跟我说过,历史系是个很大的系,他下面分很多小的学科,你中国通史学的好,不见得懂得文物方面的知识。
真是当你走进天主教堂,体会着在没有吊车和起重机的那个年代,人类用砖头和石块挑战着建筑物高度的极限,教堂的穹顶之上各种彩绘向你描述着天国的福音,高高的十字架悬挂在教堂正中,肃然起敬的圣音让你感觉到庄重,这个时候你才真的能够感受得到神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当你走进博物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物展现在你面前,这些文物正在向你诉说着很多你可能闻所未闻的故事,他们把你带到了古代,让你身临其境的感受曾经的那段绚烂多姿的辉光岁月,这个时候,你才真正的感觉到,文明的伟大和自己知识的匮乏。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就是在每一次活动中不断的升华着自己,走线过程中,每一处石碑、每一个块城砖、每一座古城、每一座古墓都是我要仔细研究的目标,这可能就是走线给我带来最大的乐趣吧。

照片描述:兰州火车站合影

照片描述:扎尕那村合影

照片描述:扎尕那进山时合影

照片描述:尕海合影

照片描述:尕海合影

照片描述:拉扑楞寺合影


照片描述:郎木寺合影
全景照片
户外就是一种修行,多少人倒在了修行的路上,在户外这条路上,让我们看透自己的软弱和无能吧,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强大和坚韧吧,让我们鄙视自己的胆小和懦弱吧,让我们为自己的坚强而自豪吧... ...
我庆幸我还一直再走,没有倒下,可能这次活动后很多人都会倒下,但苍老师不会倒下,因为道士下山时,师父对小道士说过:不择手段非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
蒼穹之昴发表于2016-10-19 21:33
我的感觉没错!第一次跟苍队爬山的时候呢,发生在后队的一件小事儿,就让我觉得他人很靠谱,是作为领队靠得住的那种,刷新了我对户外领队的看法,也就是现在俗称的"三观"。那次,他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暖的印象,除了他一口一个大姐的叫我以外。
扎尕那之行,很好地证实了我的想法,作为一个拥有领队头衔的普通人,能在紧急关头选择保全别人,这种大义,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多了!如果在乱世,没准也是众人皆知的英雄一枚!当然,在山舞社,尤其是此次同行的扎尕那队员心中,亦是如此。山舞社就像一个小社会,所以总有人去去留留,这是自然规律,勉强不得。无论新人也好,老人也罢
,看人要用心,要看心。嘴不好的,不一定心不好,心不好的,也不一定嘴坏。所以,真假虚实,须用心去辨。当然,我始终相信:还是好人多。苍队说户外路,就是修行路,我赞成。其实人生,本就是一条修行路。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他在这条路上,帮助了很多人,影响了很多人,也为自己的修行路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