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十三陵

    十三陵,北京市的著名旅游景点,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孩子来说,早已褪去了神秘的面纱。2016年5月28日,一个难得的机会,跟随文化志愿者董老师,感悟正史与野史交织的十三陵。 
    我们从小营门村开始,从明代最忠君报国的太监王成恩墓开始,思陵--万贵妃墓--康陵--茂陵--裕陵--庆陵--献陵--长陵的游览。 
    太监乱政是明代的一大特色,郑和、王振、魏忠贤、刘瑾等,有名的太监不胜枚举。王成恩也是一名太监!提到王成恩,大家会想到什么呢?陪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太监!对!就是那个国破家亡时,陪皇帝一起殉死的太监。公元1644年3月的一天早上,崇祯皇帝在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成恩的陪伴下,等上了煤山,吊死在寿皇亭附近的老槐树上;王成恩也吊死在旁边的海棠树上。
    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军士“解甲”的时刻,一个太监能够护佑君主,使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味。清军入关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于是年幼的顺治皇帝在为崇祯帝发丧的同时,也为王成恩修墓立碑,并把他葬在了崇祯帝思陵门外,让其永护皇陵。
    沿着充满草香的乡野小路一直向前走,就来到悲情帝王崇祯的思陵。崇祯帝16岁登基,一生勤勉,兢兢业业。在登基的第二年便扫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但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扬的明末,他的一生只能用“无力回天”四个字来概括。
    崇祯帝也是明代惟一一位生前没有建造陵墓的帝王。所谓思陵本是他的贵妃田氏的陵墓,由于他生前没有建陵,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后,为了笼络人心,只好决定将崇祯帝后葬入田贵妃墓,并定陵号“思陵”。思陵也因此成为十三陵中惟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陵。
    董老师告诉我们,思陵的风水并不好,是一片雷区,周围的树木被雷劈得不成样子;但是民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当年崇祯帝吊死煤山时,脸上蒙着一方帕子,上书四字“勿伤我民”!当地村民更愿意相信草木有情,也在祭奠这位勤勉悲情的帝王。 
游览完思陵,我们就来到了万贵妃墓。万贵妃墓俗称“万娘坟”,埋葬着一个让明宪宗朱见深爱了一生的女人——万贞儿。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朱见深那个23岁的年轻父亲被蒙古人掳走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2岁的孩子。颇有政治胸襟的皇太后孙氏紧急立他为太子,并安排19岁的万贞儿照顾。从1449年至1457年,长达8年的动荡孤寂生活中,只有万贞儿始终陪伴在侧,这使小小的朱见深对这名大他17岁的女子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公元1487年,万贵妃去世。据说她死的那天,天有异象,宪宗在郊外祭祀天地,恰巧看到。史书记载“上郊祀回,值天大雾,人皆讶之。翌日,庆成宴罢,上还宫。忽报万妃薨逝矣。”宪宗得知死讯即说“她死了,我也活不长了”,并辍朝7日,以皇后礼发丧,赐谥号“恭粟端慎荣靖皇贵妃”。万贞儿也就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死后有谥号的妃子。果然,几个月后,宪宗皇帝也因悲伤过度而亡,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爱的供养》。
现在的“万娘坟”早已残破不堪,但是城砖上依旧清晰可见“成化”字样,古老的木制大门也已经班驳不堪,似乎都在诉说着这段看似不伦却感人至深的皇家爱情。
至此,我们上午的游览结束,开始长达2.5个小时的徒步,前往燕子口村吃春饼宴。燕子口村位于荒唐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康陵附近,以春饼宴为特色,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武宗朱厚照在历史是一位颇有争议的皇帝,一方说他荒淫无道,自封大将军朱寿,还与李凤姐游龙戏凤;另一方说他刚毅果敢,杀伐决断,追求个性解放;而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传说正是他南巡时,带回了北京的传统小吃“春饼”。数百年来,康陵村世代相传,继承正德春饼的制作方法,既保留北京风味,又传承淮阳精神。
康陵村有两宝,一是村中央800多年的老银杏树,一是村口500多的夫妻槐,而我更喜欢村口建的村级博物馆。在这里,我见到了许多难得一见的场景,特别是饸饹床子!      吃饱歇足后,就开始了我们下午的游览,下午的第一站是朱厚照的爷爷,万贞儿的老公,明宪宗朱见深的茂陵。关于茂陵主人的爱情故事不再赘述。在这里,我更想说说朱见深的父亲明英宗朱祁镇。英宗朱祁镇9岁登基,在他身上发生两件大事: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这两件历史被无数次搬上银幕,改编成戏曲、电影、电视,前段时间热播的《女医明妃传》讲述的也是这一时期的故事。他一生还做过一件大好事,就是废除了明初的殉葬制度。据说,9岁的他登基之初,听到其父那些即将殉葬的妃嫔凄厉的哭喊,被着实吓到。于是在自己行将离世之际特意嘱咐废除妃嫔殉葬。      说完这些,再让我们来看看一位住入”二手房"  的皇帝——明光宗朱常洛。为什么说他是住进“二手房”的皇帝呢?董老师告诉我们,光宗的庆陵本是“夺门之变”的另一位主角景泰帝朱祁钰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因为“夺门之变”输给了自己的哥哥朱祁镇,帝号被废,也就不能再葬入皇陵,而是改葬在了北京西郊的金山。景泰帝给自己修建的陵墓就此废弃,直到公元1620年。这一年中国出了3位皇帝,而且都是合理合法的。第一位就是神宗朱翊钧,于1620年8月病逝;其子朱常洛即位,即我们的墓主人光宗;光宗即位仅29天,便因服用了郑贵妃所献红丸而逝,史称“红丸案”。光宗也因此成为明代在位时间最短的帝王。其子朱由校即位,即明熹宗。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两位帝王离世,丧事的处理让年轻的帝王焦头烂额。尤其是光宗朱常洛,因为在位时间短,还没有来得及选址修建自己的陵墓。情急之下,人们想起了这座废弃百年的陵墓,便将光宗安葬于此,陵号“庆陵”。
“庆陵”现今并不对外开放,我们只能从红墙黄瓦中找寻帝陵的威严气势,及中国古建之美。本小妞儿偷偷趴在门缝窥探着内里的神秘,可惜手机无法记录下来。
沿庆陵排水河南下,我们就来到了献陵。献陵的主人是明仁宗朱高炽。仁宗朱高炽并不是伟大的永乐帝最喜爱的孩子,能顺利继承皇位,史说是因为“好皇孙”,即他的儿子宣宗朱瞻基。宣宗在位期间赈荒惩贪,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清明时期。夹在两位颇有作为皇帝中间的仁宗,似乎很不起眼,在位时间也是短短不到一年。但董老师却告诉我们:明仁宗朱高炽是个能体恤民情,处事宽和的帝王,正是他收回了郑和下西洋,也是他在自己临终遗照中写道:“朕即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
最后,我们来到了伟大的永乐帝朱棣的长陵。长陵是整个十三陵区的主陵,规模最大,营造时间最早,用料考究,施工精细,也是整个陵区地面建筑保存最完好的陵寝。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在历史上留在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与其侄子建文帝的夺位之战,还是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北京城的营建还是《永乐大典》的编撰,处处都透着帝王应有的霸气。他的皇陵依然延续着他生前的霸气,是整个十三陵最有气势的陵寝。长陵陵恩殿建在三层汉白玉石基上,金砖铺地,所有木件全为金丝楠木。殿中60多根十几米高的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中国最高等级的屋顶——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
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没能来得及进殿观赏,只能拍下绿树掩映下伟丽的屋顶。
游览完长陵,我们一天的十三陵徒步之旅也就结束了。在董老师的带领下,穿梭在布满草香的小径上,感受不一样的十三陵,很充实也很开心。
jacqueline发表于2016-05-30 02:19  
分享到 
(712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