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尼泊尔: 源自简陋的幸福感
徒步尼泊尔: 源自简陋的幸福感
本文发表于半月刊《健康大视野》2015年4月下的生态旅游栏目,杂志刊登标题为《安纳普尔纳的完美徒步》。此次徒步实际完成于2013年8月
正如真正的时尚界人士无法回避巴黎,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真正的徒步爱好者都避不开尼泊尔。
去尼泊尔旅行,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关于trekking,在中文里大致等同于“徒步”,而且是特指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户外行走运动。
虽然尼泊尔也被誉为“万佛之国”,这个国度号称“神比人多”,然而在东南亚诸多宗教色彩浓郁的国家里,这个特色并不能让尼泊尔鹤立鸡群。尼泊尔真正傲世独立的是它世界顶级的雪山风光。地球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部在亚洲,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米山峰只有一座,是希夏邦马峰。而山地面积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尼泊尔,独占3座(海拔排行分列第七,第八和第十),并且你能观赏到尼泊尔与不同邻国交界处的8座。
西方人在上世纪60年代发掘了尼泊尔的徒步游线路,使之成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佳的徒步游目的地。在不同版本的世界十大徒步胜地排行榜单中,尼泊尔总是牢牢位居第一。可惜的是,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旅游,户外徒步在中国仍是“少数派报告”。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步行是人类基本的活动方式之一,整个人体结构就是为步行设计的。临床实践证明,合理并且定量的步行能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50%。当步行与户外大自然结合,便有了徒步的概念;而最完美的徒步,必然会指向高山之国尼泊尔。
ABC大本营
徒步王国
我在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博卡拉的世界和平塔上向北眺望,天际线的景观让我深深着迷:蓝天之下,绿地之上,是连绵的白皑皑喜马拉雅山脉雪峰,看似远,又似乎触手可及。若干年前中国的文化苦旅大师余秋雨曾在离我不远处的博卡拉鱼尾峰山庄住宿,余先生同样折服于那些亘古不变的世界屋脊,“沾沾自喜”地写道:“这间古代的小屋(鱼尾山庄)竟然是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我竟然独自躲在里边沉思和写作!此情此景,连屈原、李白、苏东坡知道了都会瞠目结舌,我是多么奢侈。”我猜想余先生大概是没有离开博卡拉,像个朝圣者一样徒步到雪山4000多米的大本营,与喜马拉雅真正的面对面,那个场景里他可能震撼到一句话也写不出来了。
MBC大本营
我在博卡拉比原计划多住了两天,等待能跟我结伴去雪山徒步的小伙伴出现。大多数的中国游客在尼泊尔来去匆匆,行程计划里没有漫长的“徒步”事项。两天后,我的运气来了,一个90后的重庆小伙“大黑”出现在我住的客栈,并且跟我一拍即合。
尼泊尔有近百条很完美的徒步路线,景观多样,所需天数不等,徒步者可以自由选择简单或者困难程度。著名的路线有从博卡拉出发的安娜普尔纳路线、2天的皇家徒步路线、4天的布恩山(Poonhill)小环线、7天的安娜普尔纳大本营线(Annapurna Base Camp,简称ABC)、11-21天的安娜普尔纳大环线(Annapurna Circuit Trekking);从卢卡拉出发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徒步路线,11-18天的喜马拉雅大本营(Everest Base Camp);从加德满都出发的朗塘高原(Lang Tang)徒步路线;还有从JOMSOM出发的木斯塘(Mustang)路线。
我们选择了适中的七天安娜普尔纳大本营徒步。尼泊尔的安纳普尔纳山,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安纳普尔纳高峰林立,海拔7000米以上的雪峰就有7座。安纳普尔纳一号峰,海拔8090米,是世界第10高峰。然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鱼尾峰(Machhapuchhre,海拔6,993米),因它的形状酷似鱼尾而得名。尼泊尔大街小巷的明信片照片中都有它的身影。在当地人心目中,鱼尾峰是一座神山,政府禁止攀登,至今鱼尾峰仍是处女峰。
ABC徒步线路通常从南丫浦(Nayapul)开始,离博卡拉约17公里,开车半小时可达。接下来的七天里,我们要从海拔1070米的南丫浦徒步行进至海拔4200米的安纳普尔纳大本营,穿越了南亚热带雨林直至高山雪地。
我们的徒步是在纠结的8月,尼泊尔“恼人”的雨季。尼泊尔徒步最好的季节是在干季的10月至12月,温度适宜,天空晴朗,群峰都能露出真切的原貌。再往后高山地区开始下雪,增加了徒步难度。然而一个地区的风光就像一个多面性情的女人,不同的季节风情迥异。雨季的ABC展现的是她狂野不羁的一面,让人抓狂又着迷。徒步沿途的景色像蒙太奇变换,有时候你仿佛闯进《爱丽丝漫游仙境》或者《阿凡达》的神奇世界。
来自简陋的幸福感
我徒步从来没有雇佣向导和背夫的习惯,一张地图走天下。而且尼泊尔的各条徒步线路非常成熟,沿途村庄分布均匀,都能提供餐饮和住宿,村中的客栈一般称为Lodge&Restaurant或者Guest House。。只不过由于尼泊尔山区经济落后,山中的电力、物资相对成本较高,所以在村中客栈热水、充电、洗热水澡等服务需要单独付费。投宿的基本惯例是你在一家入住后就在这家吃晚饭和第二天的早饭,所以住宿费可以压得很低。
我和大黑出发时只背了一些简单的换洗衣物和洗漱用品。其他徒步用品中,登山杖和雨伞雨衣是必备。我们的安纳普尔纳徒步,经历了七天的地狱,也是天堂。每天都在下雨,阳光成了奢侈品。中国有个成语叫“蜀犬吠日”,我终于切身感受到了它的内涵。安纳普尔纳地区的群山在雨季像在不停地抽大麻,每天都是云山雾绕。让人无限神往的连绵雪峰总是被掩藏在云雾中难见真容。
长时间山里的徒步有时候像朝九晚五的上班,早上七点开始“工作”,晚上找地儿休息落脚。晚饭后睡觉前有几个小时的空闲时光可以聊天看书听音乐发呆想男人或女人。
不少未曾涉猎徒步的人通常会把徒步归为一种过于简单、重复甚至单调枯燥的活动,其实走路本身非常具有哲学意味。走路与人类卓越的思考能力似乎天生具有一种默契感。美国作家Rebecca Solnit在她的《流浪之歌:走路的历史》中这样说:“一般人总认为思考就是无所事事,但无所事事是很困难的,最好的办法是假装有事,而最接近无所事事的行为就是走路。走路本身是一种有意志的行为,其节奏却与呼吸、心跳等无意志的身体活动极为类似,可以使人在工作与懒散、存在与作为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它是一种生理的劳动,却可以孕育出思想、经验与领悟。”
更何况,在异乡群山峻岭间的徒步体验远非一次跟团出境游所能比拟的。如果不是因为规划好的七天完成安纳普尔纳小环线徒步,我们路过的很多村庄都适合小住几天,养性怡情。村庄里的小客栈依山傍水,推门开窗,悠然见雪山。山里基本没有wifi,大部分地区手机信号都匮乏,除了山里的尼泊尔村民,徒步的人一天也难遇到几个。对于想要短暂遁世的人们,这里是比较理想的地方。
尼泊尔人好像对鲜艳色彩具有超乎常人的热爱,山里的小客栈建造的五彩缤纷,在绿色一统天下的山腰和山脊,像七巧板一样色彩搭配的房子散落其间,是视觉画面里的点睛之笔。雨季的村镇总是被山间飘忽的云雾欲遮还羞,神神秘秘。
徒步线沿途的住宿条件大同小异,好像乔布斯设计产品的极简主义:标配一扇门一扇窗,两张或三张单人床,再加一张小桌子。在Duerali村子的客栈,主人大概是基督信徒,还在每间客房的窗台上工整地摆放了一本英文版圣经。
我挑选客栈的标准有三:一是顺眼,二是视野好,三是离水近。临水住宿也带来一个问题:更加的潮湿。在海拔低、树木茂盛的村子里,夜晚的昆虫经常百团大战。我们通常不得不关掉房间里的灯以阻止追光而来的蛾子们的歇斯底里。
不要以为这样的住宿条件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和痛苦,相反,我们感到很幸福。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经常户外徒步的人对于客观条件有基本的经验认知。所以我们对于住宿饮食的期望值已经接近于山中寺庙禅修的水准。简陋的住宿和大自然的蚊虫亲密接触反而是效用的加分项,这些平日里无法获得的特殊体验平添了无形的惊喜和乐趣,人生经历变得多彩丰满。世俗一点讲,也增加了未来回忆里津津乐道的谈资。
人人都是Namaste
如同泰国标志性的问候语“萨瓦迪卡”,在尼泊尔,每天重复最多的一个词是Namaste,尼泊尔语的“你好”,音译成“那玛斯黛”。标准的Namaste源自佛教的一个礼数手势,两手放在心轮处合十,闭眼,低头行礼,该问候方式手势象征着对驻在心轮部位的神圣光芒的虔信,代表了一个人对另一人发自灵魂的感激。
尼泊尔徒步路上,每天碰到多少个人,我就说了多少次Namaste,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偶遇的世界各国旅行者,这已成为徒步路上的“潜规则”。无论肤色、国籍和性别,大家见面都是一句Namaste,辅以每个人最简单自然的微笑。在山路上,你不会感到孤独无助,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对在路上的旅人表现出难以置信的友善和乐于助人。
在尼泊尔徒步,与纯粹的登山或在地质公园不同,我们不是走在圈起来的景点景区里,我们走进了当地人生存生活的真切空间里。尼泊尔大部分偏远山区仍未通公路,山民们依然靠徒步出入其间。许多山路已走过好几个世纪,是千年的古道。经由这些依然焕发生活气息的古道,我们路过村庄,路过洗菜的农妇,牧羊人,马帮,在山路台阶上闭目养神的牛和鸡鸭。山区的牛比其他地方的同类更友好和好奇,它们有时会主动凑过来闻闻你。
![](http://sta.517huwai.com/public/images/web/loading_1.gif)
七天里我们遇到的中国徒步者不超过4个人,其他的欧美人占一半,剩下的一般基本是日本人和韩国人。不像我们的简装出行,欧美人士喜欢背着庞大的登山包徒步;韩国人最好识别,他们大多穿着艳丽颜色拼接的户外服装。每逢夜晚,在客栈的餐厅或者咖啡厅里,大家都是一类人:徒步背包客。围着舒服的取暖器,每个人都心情不错,喝着咖啡或者Everest珠峰牌啤酒,吃着Dal Bhat(尼泊尔特色的手抓饭),认识不认识地都互相攀谈聊天:这是一天里最惬意的时光。
比起加德满都或者博卡拉的尼泊尔人,山里的居民通常都不会说英语,即便是餐厅和客栈经营者,也水平有限。但这并不妨碍当地尼泊尔山民表达他们对旅行者的热情。我们去往Kimrong的路上遇到一棵果树,树上除了果子还有野孩子。孩子们从树上摘下一种叫做“栲布”的美味水果,这东西我在尼泊尔其他地方都没见过,外表像大号山楂,果肉像猕猴桃,往我们手里塞,坚持让我们品尝。
无论多少年后,我回想起尼泊尔的这次徒步仍然会历历在目。它不只是关乎自然景观,也关于自然中融合的地域人文肌理,这也是我热爱徒步的终极原因吧。
【附赠这次雨季徒步与蚂蝗短兵相接洒热血的特辑,图片略重口,杂志没有刊登】
看完游记好向往尼泊尔,不知道灾区重建需要多久,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有没有胆量去尼泊尔徒步去。
写得好棒 好感人 图片也很美 真心也想去尼泊尔徒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