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记2 穿越秦长城

    到包头后,包头的战友建议我去草原看看。但我更钟情于固阳的秦长城,于是,张普立开车,石增、尹海洋、张继玉作陪,我们跑了一趟固阳。

秦长城位置图


秦长城位置图(细部)



    秦长城在包头,但包头的战友们对它的了解并不多,张普立是司机,跑得地方多,对长城也多少知道一点儿,但也只是知道它们所在的位置,既没实地踏勘过,也不了解它的历史发展。那正好我们去实地考察一下

      出城后,走上s211公路不久,张普立就把车停了下来,说这里有一段长城。当时我持怀疑态度,因为我事先做过功课,秦长城应该在固阳城北七公里处,这里离固阳还有几十公里,怎么会在这儿出现长城呢?但张普立毕竟在这条路上跑过不知多少次,他非常自信地领我们走到公路边的一列土垄前,果然,这里立有一碑,赫然写着战国赵长城字样。


    顾不得招呼其他战友,我快步爬上路东的土垄。这就是赵长城了,遥想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金戈铁马,以战国七雄之一与秦抗衡,必欲与强秦一较高下。他开疆拓土,把南方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前沿阵地推进到黄河以北,那是何等的威风八面,殊不知,到头来这位英雄一世的盖世枭雄却饿死在沙丘宫。而他修筑的赵长城,如今也只有这番悲凉苍莽。所谓花开者谢,物故者新,沧海桑田,谁又能够保证强弱穷通,万世不易?

 

路东的赵长城




路西的赵长城

 

    赵长城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保留比较好的一段在包头至石拐公路10公里处。赵长城横亘于包头市辖区的中部,位于固阳县境内的大庙村,大约在赵武灵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筑。它迤逦于阴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山南是狭长的土默川平原,水草肥美,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赵长城是中国北方修筑最早的长城之一,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今阴山山脉大青山、乌拉山南麓依然可以寻觅到这条土筑长城遗迹。 

    有关赵长城修筑的时间,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对北方的几次攻略中,可以推测出修筑长城的年代。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攻中山。”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依据这几条记载,有观点认为赵长城修筑于公元前306年,也就是第一次攻破林胡、楼烦时。但史书记载公元前306年,略中山地,至宁葭;略胡地,至榆中。公元前305年,攻中山。这两次赵国向西北的拓展还没有到达云中、九原。另一方面,如果前306年略地后就修筑了长城,必会派军队驻守,中山之地已在赵国势力范围之内,又怎么会出现公元前305年、前300年两度再进攻中山的记载呢?因此,修筑赵长城的准确时间应是公元前300年复攻中山,并“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后,这是赵国势力至云中、九原的最早记载。随着势力范围向西北的扩展,在阴山下修筑“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长城,目的是减少来自北方林胡、楼烦的威胁,“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争夺中原霸主地位是战国时每一个诸侯国都向往完成的事业,赵武灵王也不例外。修筑长城与“变俗胡服、习骑术”,既有战略上的长远目的,也有战术上的整体提升,是战略战术上一种积极有效的统一。

 

固阳赵长城位置图


固阳赵长城位置图(细部)

    离开赵长城,继续驱车北上,过固阳县城,折向x077县道,北行七公里,来到向往已久的秦长城。

秦长城所在区域5米等高线图


秦长城所在区域三维图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于32年(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筑起了万里长城。

    秦始皇长城大致为: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向东直插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县境。由尚义向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向东南,终止于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在包头市境内的秦长城累计长度为120公里左右,横穿固阳三个乡镇,多半修筑在山峦北坡,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带多用夯土筑成,山地则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筑,一般石砌长城遗迹保存尚好。现存的一般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宽4米,顶宽2米左右。站在高处,依然可见长城顺着山势上下,状若游龙,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遗迹,在包头秦长城内外,留有8-9座古城遗址,其中,常可找到秦国至西汉初年的陶片。秦长城不仅在构筑方法上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在防御设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汉代沿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

    站在高处,可见这段秦长城顺山势上下。在城墙内侧,每隔1000米设一座烽火台。固阳段内共有烽,火台4座,也都以石块干砌而成,成为著名的烽隧遗址。烽火台多设在视野宽广的山巅。离烽火台不远的高地上,有房子坍塌后留下的石墙圈遗迹。这乃是驻兵的哨所。史料中记载的用木料泥土毡做的房顶早已不存,但看到这些供驻兵戍守用的房子遗迹,人们会很自然地和史书上长城“亭”的建制联系起来。在重要的山口和关隘处,往往有城障,城障是附属于长城的军事城堡。在秦长城内外,常可觅得秦国至西汉初年的陶片。在色尔腾山的高处,有一座高耸的汉代名将卫青的雕像,是今人为纪念他在此地打败入侵的匈奴而建造的。

    在这段秦长城约三公里的内侧,朝南凿刻着百余幅阴山岩画(已发现107幅),有北山羊、骆驼、驼鹿、舞者、骑士等,还有突厥文形的符号,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这些岩画对于研究北方游牧民族古代经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秦长城碑跟前的大门是出口,按照看门人的指点,我们继续北行,约一公里,来到入口。五位战友在这里合影留念。


    售票处是一位小姑娘,我问是否有优惠条件,答曰:65岁以上半价。但等我们购票后,发现售票口贴有告示:60岁以上半价。我们五人,只有我一人差几天不满六十岁,这售票员就这样多忽悠了我们几十元的门票钱。

    进得景区,前半程几乎没有什么景色可看,待翻过山去才发现秦长城就在离出口不太远的地方。

    秦长城的特色是全部以石块垒就筑,虽然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岁月,但它依然展示给人类一种顽强雄劲的姿态。







交通不便,来这里的游人不多。

远观长城走向,蜿蜒曲折,犹如巨龙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

秦长城的另一个特色是城墙不是砌在山脊上,而是砌在山坡上,向敌面陡峻,而自己的后方则比较平缓。这和北京一带的明长城有着明显的区别。



长城内侧,矗立着蒙恬将军的塑像




回头望,长城的苍茫回旋,与明长城几无二致。



卫青将军的塑像损毁了。







这段长城的尽头即景区的出口。

站在秦长城的出口向路东眺望,还可以隐约看到对面山上长城的走向。


    五位战友中,只有尹海洋身体强健,自始至终和我走在一起,其他三位战友浅尝辄止,走了一小半即原路返回,开车到出口等我们。而尹海洋则一路大呼:值了,值了。没想到固阳深山里还有这么好的地方!

    明长城、汉长城、燕长城、北齐长城我都穿越过了,这次,又领略了秦长城、赵长城的风采,真得不虚此行了。只是,这里交通不便,秦长城依然是长在闺中人未识,它宝贵的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返回途中,在固阳吃了一顿久已馋涎的莜面窝窝。包头的战友把我直接送到长途汽车站,我和张继玉乘车赶往鄂尔多斯。

    包头的战友们,再见。

信步瀛洲发表于2015-05-10 15:40  
分享到 
(422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