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沟长城唐子沟--煤窑村段穿越记
两周前,随朋友们穿越了涞源长城的唐子沟至天桥村段,这段长城实际分属浮图峪和乌龙沟分辖。清明节前,朋友们再次相邀,欲从唐子沟向东,穿越乌龙沟长城的另一段。节日期间,夫人回老家上坟,儿媳陪亲家母去香港玩儿,家里只剩下我们父子俩,拉上儿子,正好和朋友们再走一趟。
这次穿越,和上次穿越的起点是一样的,有关情况请参阅紫荆关涞源长城游记
本次活动区域10米等高线图及穿越路线
4月4日下午4时,梅子、文茹、清水、我们父子俩、海涛夫妇、晨和她的外挂利达一行九人从五棵松出发,晚上继续住宿在上次住过的涞源仁缘旅社。
5日清早,接受上次不吃早餐的教训,大家在街上吃过早餐后才出发。没想到,赶往唐子沟的路上,从电话里获知,明月夫妇和大安也追了上来,我们在张石高速涞源东出口等了三分钟就和他们会合了。这样,我们这支队伍由九人增加为十二人。
唐子沟下车后,海涛和儿子把车开到我们这次穿越的终点煤窑村,我们十人即慢慢地先蹓跶着先行上山。
事先在谷歌地球上研究过这段路,看到长城南侧有一条很明显的小路,但我们不知路口在哪里,于是,十个人分成两队探路前行,我和梅子、青儿等沿沟上行,文茹等人则在当地老乡指引下,很快找到了那条小路。虽然我们走的路并不对,充其量是爬上长城时稍难走了一点,最终还是和他们会合在一起。这里提醒一句,如果来者找不到上山的小路,从长城南侧的沟口直接向着长城方向切上去,肯定能找到这条小路。

今天是清明节,老天爷分外照顾我们这些驴子,天出奇地晴朗,蓝蓝的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满山的杏花争相怒放。装扮着还没有披上绿装的群山。一路上,女同胞们见到盛开的杏花就再也迈不开腿,争先恐后地拍照,真个是饱览了大自然的美好景色。
我们沿山沟上升后,回头拍照我们上次走过的长城

两路人马即将会师时,我拍下的文茹他们选择的正确的路线

这次穿越所经过的长一个楼子


杏花天,多美啊。照片正中是我们路过的第一个楼子,左下角是第二个楼子。

向前看,是第三个楼子和第四个楼子。

第三个楼子顶上长着一棵杏树,沐浴着春日的阳光,它也绽放着夺目的花朵。

第三个楼子跟前有一探出头来的巨石,队友们爬上去拍照









从第三个楼子向第四个楼子上升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向右前方绕行,这条路比较平缓,另一条则是从拍照的巨石旁直接上升,路比较陡,拔升系数比较大,但路比较短。
拔升过程中发现的不知名的野花

俯瞰山下的唐子沟村

这是第四个楼子。

第三、四个楼子之间,上升幅度比较大,关于到达第四个楼子的两条路前面已经加以说明。第四个楼子和第五个楼子之间,隔着一座山,这座山极陡,所以,长城除在两个鞍部各修了一段城墙外,在这个山头上没有建敌楼。从第四个楼子翻越面前这座山的路极不明显,从第三个楼子绕行过来的小路舍弃了第四个楼子,直接从半山绕向面前这个鞍部,但路非常不好走,一边是丛生的灌木,一边是陡崖,小路亦不平坦且铺满了黄豆大的石粒子,一不小心会酿成悲剧。
也有的队友直接从第四个楼子西侧披荆斩棘下到鞍部,也许,这样走,尽管会忍受荆棘的摧残,但可能会比走那条伏有危险的小路还要安全一些。

下撤到鞍部的部分队友

涞源长城上颇具特色的摞摞石




越过鞍部的城墙,队友们向中间的山头前进

攀向山头时看到本次穿越前方即将走上的部分敌楼

翻越中间这座山头的路非常不明显,队伍在翻越过程中曾有过反复,勇敢的清水一直在前面探路,最后攀上顶峰,才发现对面的鞍部其实并不像前边看到的那么深、那么可怕。
队友翻过山头开始向长二个鞍部下降

第五个楼子就在前面

明月得瑟一下

队友们穿越第二个鞍部的城墙

向第五个楼子所在的山头攀登

乱石中,小路隐约可见,队友们鱼贯而来


登上第五个楼子所在山头,远眺唐子沟西侧长城及远山


前方第六个楼子,第七个。。。。。。


这是第五个楼子,保存得如此完好

从第五个敌楼北眺,密集的敌楼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乌龙沟长城的特色,如此之多的敌楼,有的两个敌楼间的距离只有三五十米,建敌楼和修墙,两者的成本之差不言而喻,我们无论如何想不出为什么要建如此密的敌楼,我们开玩笑说,当年恐怕也存在过度包装这类问题吧。多建敌楼,设计人员,承建人员也许都可以从中捞到某些好处,倒楣的只有普通老百姓了。

全景图片

再向前行,遇到一处坍塌的长城,太危险,大家分头从两侧迂回前行。大队走了一条明显的小路,我和儿子从东侧绕行。
墙东侧荆棘丛生,非常不好走,但山杏却把一派生机奉献给我们


从一处塌陷处攀上城墙,回望刚刚翻过的那座山

前方的长城,城墙上还保留着垛口

这个敌楼内竟然有一盘火炕,想来,当年戍守在这里的士兵们也不得不沿用北方农村的土办法来取暖。



前方敌楼越来越密集,也无暇一一数下来了。





中午到了,我们在最高的那个敌楼下(有的队友说是第九个,有的说是第十个)午餐


饭后,继续前进。此时,长城的走向由南北向折向东南。这一段,地势平缓,敌楼密集,再加上盛开的杏花装点着雄伟的长城,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女同胞们挪不动步了,照啊照啊,我们只好走一段等他们一会儿。

长城北侧这个道山梁一片漆黑,似乎刚刚遭受了山火之灾



中途,这座敌楼建在陡峭的山颠,必须从楼西侧绕行下来


城墙就地取材,但施工却毫不马虎


多么美的长城山花图?

敌楼密得可以摞起来了

























这是第二十六个楼子,也是我们最终下撤的地方。这座敌楼建在一个非常陡峭的山崖上,此前的十几个敌楼间都比较平缓,但第二十六个楼子和第二十七个楼子之间的落差却非常之大,我在楼子东侧观察了一下,如果从这个楼子直接下到第二十七个楼子,危险程度不亚于箭扣的鹰飞倒仰,西侧情况怎么样,还来不及观察分析,曾经从这里上来过的清水提出应该从这里下撤到煤窑村了。大家谁也没走过这条路,下降又如此危险,既然清水认识下山的路,大家也就跟了清水从这里下撤了。

从26楼东望碾子沟北侧长城

从26楼俯瞰27楼、28楼

29楼之后的鞍部,是我们原计划下撤的地方。


下山的路还算好走,一路上山茶烂漫,令人流连忘返。




从26楼下撤到南侧鞍部,有两条小路可供选择,一条明显的小路向西南奔向煤窑大沟村,清水上次逆向穿越从这里下撤时就错走了这条路。一条不太明显的小路向东南,通向煤窑村。在奔向煤窑村时,前方有两个小山头,小路都是绕山横切过去的。最东端那个不太大的山头,在鞍部有一个岔路口,先行上路准备提前下山去唐子沟开车的海涛和儿子没留鞍部的岔路口而是选择了通向山顶的小路,结果,他们反而落在了选择向右横切小路的我们的后边。
下撤过程中远眺碾子沟南北的长城




西望我们走过的这一段长城

切过最后一个小山头,煤窑村就在脚下了。




到达煤窑村

队友在这个号称建于1919年的门洞前合影留念。

总结:
1、从谷歌地球测得,唐子沟海拔780多米,此行最高的敌楼海拔约1300米,相对高度仅500多米,与两周前那次穿越比较,一次性拔升固然较大,但上上下下的翻越相对较少,全程投影距离仅7公里多,因此,对体力的要求相对较低。
2、一路上,有几处岔路需要留心。一是上山时寻找与长城平行的小路,二是第三个楼子到第四个楼子之间的绕行小路和直接拔升的小路;三是第四个楼子到第五个楼子之间那座山,无论路多难找,直接攀上山顶,前方的路就会豁然开朗;四是26楼下撤到鞍部时,注意留心向东南的那条小路,不然会岔向另一条沟,到达煤窑大沟,那个小村和我们穿越的终点煤窑村不是同一个村。
3、一路上,我们遇到了两拨从乌龙沟穿越过来的队伍,他们能通过26楼,那我们一定也能下去,后来的队伍细心观察搜索,一定能找到下降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