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张京西古道示意图

    


 7年前在绿野网站介绍过这张京西古道地图http://bbs.lvye.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764&page=1&extra=#pid3365931,但是这张图在这里不能缩放。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出古道从西出京城到进入河北麻黄峪的大致走向但是缺点是在这里仍然不能放大。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利用那个链接看到上图及另一张古道图的放大图和其他一些内容。            一直走2015·4







一直走发表于2015-04-20 21:29  
分享到 
赞过
(3729次阅读/15个评论/5人赞过)
    一直走
    http://bbs.lvye.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764&page=1&extra=#pid3365931
      链接中的图可以点击展开。
    一直走
    谢谢耶律和塞外客关注鼓励本帖。
    一直走
    http://bbs.lvye.cn/thread-160764-1-1.html
    原帖点击量达到10万。
    一直走


      这张图可以认定是在安全山先生手绘图的基础上绘制的,原图参见《京西古道》一书。
      京西古道是指北京西部山区的古代交通道路。它以西山大道为主线,连接了众多支线,形成一个道路系统。
      西山大道在王平口以东分为北、中、南三线,分别从三家店、圈门、潭柘寺进山并会合于王平口。王平口以西古道经木城涧、千军台、翻越大寒岭经七里沟进入清水河谷。
      随后,古道过斋堂、上黄草梁在七座楼分路:一路向北出市界到河北的麻黄峪;一路向西经灵山古道出市界到河北孔涧。
      广义的京西古道还包括古香道如妙峰山香道、九龙山香道等,上面图里就画出了妙峰山古香道。

      在古道从何处出市界这点上,该图以粗线标明了麻黄峪方向,但也以细线标出了其他支路。
      据悉,今年6月将有新版《京西古道》一套6册问世。届时,还会举行关于京西古道的学术研讨会。那时侯再看一看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吧。    一直走2012·2
      按照《京西古道》一书的说法,妙峰山古香道有6条。它们是:
      1·北道或曰老北道:海淀区聂各庄起,经过车耳营、大风口、涧沟村… 北道延伸线:昌平高崖口起,经过郎儿峪到大风口汇入北道。(与今日郎儿峪线有所不同)
      2·中北道:海淀区北安河起,经过金仙庵、妙儿洼、涧沟村……          一直走
      3·中道:海淀区大觉寺起,经过上平台、冷风口、萝卜地、涧沟村…… 

      4·中南道:门头沟灰峪村起,至萝卜地汇入中道。 
      5·南道:门头沟三家店起,经过担礼、桃园、樱桃沟、涧沟村。

      6·岭西道:门头沟下苇甸起,经过上苇甸、滑石片直达娘娘庙。
      京西古道是一本书,它记载了太多的历史风云。
      走在京西古道上,我心中常常涌起一种无以名状的感动,为历史,也为先民们的生存努力。
      你可以指出我们的历史有时显得过于沉重,也可以指出我们的文化传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因而造成了民族在近代的落后。
      然而,历史仍然闪现着它的光辉。
      正是包括古道文化在内的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维系、延续了我们这个民族,使我们成为有别于世界其它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美和精神美感的中华民族。

      古道为证,它一路的关隘、桥梁、寺庙为证,13亿以上的华人为证:没有先民们的生存努力,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随着近代铁路、公路交通的兴起,京西古道完成了它的主要历史功能。如今,它静静的躺在京西的大山中,向我们诉说着先民生存的艰辛和他们曾经有过的痛苦、欢乐和祈盼。
      让我们慢慢的解读这本书吧……     一直走
      《京西古道》一书与这幅图
      1·序言的第一段即说到这幅图。
      北京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尹鈞科写道,“发现这部志稿中有一幅附图,题为《门头沟古道示意图》。我立即意识到这幅图的价值……”
      2·该图的位置在序言、目录和前言之后,全书正文之前,足见其在该书中的重要地位。
      3·原图下方注有——制图安全山2001·10·4

                                                  一直走  2008·2
      关于京西古道,还可以说到很多。
      比如关于九龙山香道、关于百花山香道、关于潭柘寺-戒台寺香道……
      比如辽兵出西山击败宋:比如金翻越黄草梁打败辽……
      又比如青白口。历史上这里有青白军,地质学上这里有青白口穹窿,地理上清水河永定河在这里会合,一清一浊青白口因而得名。这不免让人想到遥远非洲的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感叹人类思维的惊人相似……
      还有古香道上至今保存完好的琉璃渠村的万缘同善茶棚。它绝不是顾名思义中的一个棚子,而是一座中规中矩的庙宇。
      还有那条沿有名的京西断裂带形成的西奚古道。在这幅图中就是从西边河北涞水县的庄头向东,一路经过齐家庄、黄草梁、沿河城、向阳口、高崖口到居庸关的那条古道,全长百余公里。我们的前人恰当的利用了燕山造山运动形成的这条断裂带,把它作为往来通道。现在研究所知,它可能修建于辽金时期。今天,我们从沿河城经刘家峪上黄草梁,走的仍是这条古道。——一直走   2008·2
      又比如古道诗歌,试举一二……
      远如元代诗人马致远那首有名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作者: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近代如曾任民国教育总长的傅增湘所作《过大寒岭》
      终是山深岁月宽,
      城中花事已阑残。
      海棠雪艳夭桃靓,
      一路招人过大寒。
       大寒岭,在京西门头沟。
       傅增湘(1872-1949)曾任民国教育总长,户外运动爱好者。
      阑,将尽。夜阑人静。
      夭,草木茂盛的样子。桃之夭夭。(一直走2008·2)
      北京景山崇祯自缢处,有傅增湘祭甲申300年的文字。

      京西山地处于北京平原与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之间,大体由三条自西向东偏北的山系组成——

      灵山所在的灵山-黄草梁-笔架山为第一条;

      百花山-青水尖-妙峰山为第二条;

      铁坨山-绝石梁-九龙山为第三条。

      ——京西古道就穿行、翻越在这些山系之间。

      关于沿柳沟
      沿柳沟是京西古道王平口山脚下的一条沟,约长5-6公里。沟东接小店子村,西出潘涧子沟,其与潘涧子沟相接处正在王平口脚下。
      从峰口庵方向进沟:
       先到十字道村,经十字道关城沿小路翻越小山梁,进入小店子村.然后沿沟底穿村而过,村边废弃煤矿边即沟口.
       从木城涧方向进沟:
       929路灰地下车前行数百米,从左侧铁路下公路山洞进沟,沿沟底前行约2公里在煤矿右行即进沿柳沟,再走1公里多到盛泉岩道观.
      注意:沟内有向西的岔路,不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