髽鬏山穿越散记
春天以曼妙的步态向我们走来
而我们也大步走进春天
虽然阴沟里还积着很厚的寒冰
桃李的枝头也在垂滴冰凌
但这都不算什么
融化的寒冰正是春天的象征
花蕾们也在冰屑下等待着怒放
垂柳的枝条
舞出女性的阿娜
在召唤着东方的阵阵信风
鸟儿们穿的还是厚厚的冬衣
但它们的目光开始迷离
已在成双成对的忙碌
忙碌着搭建新巢
为新的生命诞生做着准备
在这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中,我们17位户外爱好者,走进了春天的怀抱,要完成付家台到千军台的穿越。
按计划,大家准时完成集合,7点整乘892公交车出发,9点到达本次徒步的起点付家台。大家稍作整理,即开始爬山。今天要走的路线是黄岩沟,髽鬏山和清水尖之间的大梁,登顶髽鬏山,然后穿过桃树崖尖和大寒关,下撤到千军台。估计整个路线大约18公里左右,累计爬升大约1800米左右(实际走下来感觉应在1500米左右)。选择这条上山路线,是因为我自己没有走过。实际走下来,感觉这是一条景色优美,历史积淀厚重,中等强度的山地徒步路线。我这里向大家推荐,没有走过的,可以去走一走。下边我就介绍一下这条路线的具体情况。
从付家台村穿过,越过永定河,就走上黄岩沟的水泥村道,村道四公里长。路的尽头是一个核桃种植基地,平时属于封闭状态,有队伍经过,老乡会为你打开大门。从这里走上上山小路。小路有两条,右侧一条,应该是驴友高人开辟的上山道路,直抵髽鬏山主峰,路的尽头就是髽鬏山主峰铁架子,小路清晰,但坡度大,快接近山顶时异常陡峭;左侧一条小路,应该是村民早年上山的道路,这条路林木掩映,流水淙淙,曲折连环,步步登高,直达清水尖和髽鬏山之间的山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是半山腰的一片松树林。据说是当年被打成右派的一批人,被发配到那里进行劳动改造,劳动项目就是种树。这些人我们不知其名,到底是优是劣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这一带的整个大山,他们手植的大片大片的松树已经遮天蔽日,松柏都已成才。他们的劳动美化了这里,丰富了这里,为这一带的大山增加了人文的厚重,我们后人走在美丽的松柏林下,脚踩在深厚的松针上,却是别有一番感慨。
沿着小路盘上大梁,却是距离清水尖近,据髽鬏山远。我们的计划是要登上大梁以后向西,攀登髽鬏山,所以大家简单午餐以后,即沿山脊向髽鬏山攀登。这是一道优美的山脊徒步道路,时起时伏的山头,时而怪石嶙峋,要手脚并用才能通过,时而又出现山间台地,台地上树木参天,路两侧败草幽深,在山风吹动下,沙沙作响。走在这条山脊上,如果能能见度好的话,房山逐条山脉,昌平、门头沟的沟沟梁梁,远处的海坨山,灵山、再远处的小五台山都清晰可见。数百里峰波涌来眼底,几万里长风浩荡,你登临漫步其中,一定会让你尽抒胸中块垒,顿感心旷神怡。
但我要提醒你,这里景色宜人,那是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曾有民族先烈的鲜血浇灌。1937年8月25日,卫立煌将军率第十四集团军之第十四军(军长李默庵)、10师(师长李默庵兼)、83师(师长刘戡)、司令指挥85师(师长陈铁)以及大量从北京各大学撤出的学生,在这条大梁上打响了著名的髽鬏山战役。事情的原委是,卢沟桥事变以后,国军较早投注正面战场的是南口战役。第14集团军司令卫立煌奉命驻守石家庄。南口战役过程中,总指挥汤恩伯要求增援。于是卫立煌奉命率军北上增援南口战役。卫立煌制定的作战计划为,由河北易县山区直插宛平大寒岭一带,以一部兵力增援横岭一带战场,但以主力向东,乘日军主力在南口战场,总部空虚之机,直捣丰台侵华日军华北总部。这样往小了说可以牵动南口战场日军回撤,并在日军松动之际与汤恩伯形成夹击之势,重创日军;往大了说,大败日军,彻底解决京津局势也未可知。作战计划很好,但一方面没有直接增援南口战场,使汤恩伯很不理解,以为卫立煌见死不救(其实南口战场,中国军队已经人满为患了),从此两人结下了一生的怨恨。另一方面,卫立煌的作战计划已经被汉奸泄露,日军飞机已经观察着卫军的动向。日酋急向北京地区增派兵力,并进抵京西。1937年8月25日,卫立煌大军刚刚抵达千军台,王坪村的爱国民众抄小路来急报:日军已到达玉皇庙一带,前锋已到黑牛寺。卫立煌将军即刻派出前锋部队,在黑牛寺一带与日军交火。日寇前哨部队受到打击以后,即迅速占领了清水尖制高点,相应的卫立煌指挥部队占领了髽鬏山制高点,髽鬏山战役以此拉开序幕。当时卫立煌所部装备比较精良,轻重机枪和平射炮都具备,并发挥了巨大威力,而日寇的机械化装备在陡峭的山地上不能展开。卫立煌部队与日寇鏖战月余,曾重创日军。据记载,国军曾夺下清水尖日军主阵地,也曾创下,在清水尖东部山坡,一个不剩的全歼日军骑兵连队的战绩。战役期间,京西百姓曾踊跃支前,北京城陷以后,各大学的学生不知去向哪里,髽鬏山战役打响以后,纷纷前来投军,当时髽鬏山地区,人员爆满,抗日激情高涨。在双方战事惨烈,相持不下的时候,日军采取的是空中和地面相互配合战法,最卑鄙的是,用印有美国符号的飞机飞临髽鬏山上空,乘中国军队和学生以为是自己的飞机,跃出战壕欢呼之际,投下毒气弹,此伎俩让卫军伤亡惨重,特别是青年学生,死伤累累。9月18日,当南口战场上的汤恩伯军无序撤出战场,南口战役结束,日军将要对卫立煌部形成包围之势时,卫立煌指挥大军经房山、河北涞水和易县撤往保定,髽鬏山战役结束。
今天我们作为驴友,在这风和日丽的春天,徒步在这美丽的山岗上,缅怀着民族先烈为国家为民族,驱逐列强,抛头颅洒热血,怎不慷慨激昂;徒步在这浸透先烈鲜血的山梁,怎不产生感恩先烈,爱国自强的豪情呢?
这一天的山地徒步,基本就是在髽鬏山战役的古战场穿行。下午2点,后队登顶髽鬏山主峰,完成登高瞭望的仪式,大家迅速下撤,因为后队队员出现体力消耗过大现象,我们在髽鬏山和桃树崖尖之间的垭口,向千军台下撤。这一道山谷我没有走过,也没有事先作从这里下撤的功课,完全是凭感觉,判断这是一条比较短的路线。实际走起下来,路还真的挺好走,这道山谷上游叫六道湖,有村名叫曹家铺。不用几公里就到了谷底,再走几公里砂石车道,就走出谷口,出山口就是千军台小学的公交车站。
17点到达车站,17点20公交车来。乘车返回,顺利完成这一天的充实的美丽的山地徒步穿越活动。
(本文讲述的历史,全凭记忆,未予史书印证,难免错漏之处,诸君发现错误,请以史书为准。)
本来是篇游记,走到那里了,相关的事就说说。没想多涉及。大家提出这个问题了,在这里就多说几句,完全是个人看法,不系统,也不全面。
关于抗战中各派的贡献问题,事过70多年了,我自己觉得应该有一个科学理智的看法了。各派都曾彼此指摘,都认为自己抗战了,别人没有抗战。争论的结果,是中国在二战中付出了重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国际上的地位却大打折扣。试想:没有中国人挡住日本法西斯的进攻,苏联人能取得对法西斯德国战争的胜利么;同样地,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岂是两颗原子弹能解决的么?
所以我说,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不包括那些汉奸卖国贼)。至于各派的表现,确实有优劣之分,这里就不细说。但有两部分力量我自己认为是最突出的。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无论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政策,再到战场表现,都是很突出的,对中国坚持抗战到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黄埔系军人。现在看来,对黄埔现象真该好好研究研究,从1931年“九.一八”到抗战胜利,国民党军队少将以上军衔, 投敌当汉奸的有100余人,但没有一个黄埔出身。身在共产党的黄埔军人也没有。黄埔军人真可以说是在民族危亡之际,充当了脊梁的大任。尤其是中下级军官,做出了巨大牺牲。当时国民党军政部有个统计:“抗战爆发时,国军中下级军官(上校至少尉),共13.4万人。战时伤亡惨烈,每年须补充中下级军官4.5万人。……至1943年,正式军校出身的军官,已仅剩37587人,只占到全部中下级军官的27%左右,余者全部来自行伍提拔及各种速成培训班。(见(台)何应钦《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下册,P562。)
从日军对中国参展各派也有评价。常德战役时,国军曾缴获相当数量的日军文件,其中颇多涉及到对国军战斗力的评估。这些文件,对今人了解国军战力,颇具参考价值。譬如,其文件还将“支那军”区分为三大部分,分别评价如下:
“(甲)中央军(直系军):素质训练装备均优,但如败退时,其战力亦甚低落。(乙)地方军(旁系军杂军):素质低劣,无坚强战意,作战时逃亡归顺之事特多。(丙)共产军:长于游击战,专心注力于中国之赤化,利用民众,潜行战斗,谍报谋略等工作,未可忽视。”(第六战区参谋处/编:《第六战区常德会战获敌文件汇编》,1943.12.23,P01。)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对抗战有关历史的讨论一定会成为热点。我真希望,无论是谁,只要牺牲于抗战,都应予以承认,都是民族烈士。
把照片传到活动相册更好
活动贴里有一行菜单,其中有“活动相册”,点击它,按提示要求,逐步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