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的意义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什么?古人也给出了答案:百闻不如一见!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也可见“闻”与“见”还是有着一定距离的。所以,户外运动也是一个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知识的过程。知识,知识,不仅要知道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认识客观世界。如果说读万卷书是解决知其然的问题,那行万里路就是解决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行万里路之重要,我理解:
一可通过亲见亲历,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去年,我同几位老战友回到我们当年当兵的老营区,远望营区南面的蛮汉山,一位战友感慨地说,年轻时刚刚走出家门,见到这样高的山,曾经惊叹它的高大雄伟,可后来全国走得多了,才知道这座山其实根本算不得什么高山,自嘲当年的自己就是井底之蛙。可见亲眼看一看世上的事物,对开阔自己的眼界是多么重要。
二是通过亲见亲历可以印证从书上得来的“知”,更深刻地理解这些“知”。黄河大合唱有大家耳熟能详,“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啸”大家都能唱。但只有亲自到壶口亲自看一看,你才能为黄河那种浩荡磅礴的气势所震撼。什么叫雷霆万钧、什么叫汹涌澎湃,什么叫排山倒海,什么叫势不可挡?这一切在这里都得到了诠释。置身黄河岸边,听黄河瀑布如雷的轰鸣,看一往无前的滚滚洪涛,才更能理解黄河大合唱作者为什么把黄河的咆啸、怒吼比喻为民族危亡时刻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精神和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果没有亲身到蜀道上走一走,怎么能理解“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三是通过亲历亲见可以考察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九塞”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要塞,“八陉”是太行山主要通道,这些地方都曾演绎过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但如果没有实地考察过它们的山川形势,那就很难理解几千年来千百次大规模的战争战役都集中发生在这些地方,更不可能理解为什么要悬车束马下太行,为什么南太行七十二道拐会产生。同样,对其他名胜的变迁,不亲眼看一看,很难产生直观的印象,对历史现象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表层。
四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参酌亲见亲历,经过思考加工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论盛世乱世,都不做一个糊涂蛋。即使死,也得死得明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外出游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是,书本知识毕竟是间接的。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必须自己亲身实践。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往往风景未必是一流的,但先贤遗迹和那些留给我们的记忆却足以令我们流连忘返。凭吊这些地方,是见贤思齐的过程,是探索人生真谛的过程,也是净化灵魂的过程。我想,这正是我们不畏跋山涉水,奔逐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意义所在。
崇山峻岭、古道雄关,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帆影烟波,飞瀑流泉,苍莽草原,雁阵横天。。。。。。。等等等等,多么壮美的画卷?祖国的山山水水令我们陶醉!但五千年文明史,盛衰兴亡,上演了多少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活剧,在这壮美的山河背后,又隐藏了多少悲壮的故事,蕴含了多少厚重的文化?我想,在我们参与户外活动时,大家都会多少对这些问题有一些思考,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变化。
举个例子:
长城,是户外人经常涉足的地方,自秦汉至明代,代有修筑,长城几乎成了中国的一张名片。我们走在长城上,不得不为古人的处心积虑而感慨,但我们又不得不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的万里长城不能保证一个个王朝的长治久安?一个政权兴衰的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所有这些,对我们今天又有什么指导意义?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如果能从中寻求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谁能说我们的精神没有得到升华?
元人张养浩写有一首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这样的思考感慨不胜枚举,古人游览山川胜迹时生发出的这些思考与感慨,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我们户外人应该学习古人的这种精神,——带着脑袋去户外。在享受户外乐趣的同时,观察、研究、思考与判断。学习历史,陶冶情操,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升户外运动品位。
愿以此与户外的朋友们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