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观)后感7:读楚辞《渔父》2014·6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对话,对话双方的声音穿透两千多年岁月的烟尘,至今仍然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并敲击着人们的灵魂。屈原(前340——前278)认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于是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年轻时在东北平原插队时期,屈原的这一形象曾经深深的打动了我,给了影响我一生的一种力量。人要有一种理想和对天下的关怀以及为这种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这种坚持理想和人文关怀的精神鼓舞我走过人生的种种艰难困苦。而渔父手中其实也有另一方面的道理。“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
世推移”,就是要面对现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则是其实现的具体方式并且透出可贵的乐观从容精神。对话实际上既歌颂了屈原理想主义光辉价值也肯定了渔父现实主义的伟大力量。
善恶义利之间的争论由来久远,李泽厚曾经从伦理主义与历史主义二律背反的视角对此进行过辨析:前者代表道德、理想和公平正义等崇高的人类精神,后者则来自欲望和生存发展的本能力量。他认为这两种力量的冲突是人类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人类在这两种力量的冲突之中一路走来写下
了自己的历史,既残酷又光辉。我从《渔父》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中就鲜明的感受到这两种力量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认识到两种力量各自的价值和意义。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温暖的春天,也是寒冷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也一无所有。生活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我们对理想与现实、对伦理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的冲突正有着更为深刻而强烈的感受。一方面是社会在发展、多数人的生活在逐渐变好;一方面是道德沦丧贪污腐化两极对立的加剧……在未来的岁月中,我们能够做的应当是努力降低两者之间冲突的强度和减少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吧。
附:关于这幅画
李世南 渔父图 |
68×133cm. 8.1平尺 |
钤印:李世南印 情到深处人孤独 天下一苦人 款识: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写楚辞渔父图意颇有清冷凄戚之感也 时客河南周口旅次 山阴世南 李世南,原籍浙江绍兴。1940年11月生于上海,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专业画家,西安画院、深圳画院一级美术师。60年代始先后师从何海霞、石鲁,致力于现代水墨人物画的研习与创作。 |
一直走发表于2014-11-29 14:12
(1537次阅读/1个评论/0人赞过)
-
-
2018-02-19 21:34一直走古人在路上的对话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