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26房山猫耳山

  http://wenda.so.com/q/1368940910061764

以上这个链接是回答我的关于“大房山”为何叫“燕山”,而我们经常讲的“燕山山脉”却是在北京城的东部好北部?这本属于两个山脉,前者实际是太行余脉,而后者才是燕山山脉这个问题。
 
燕山区位于北京西南郊40公里,距北京猿人的故乡周口店只有5公里,境内发现过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证明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据文献记载,历史早期,这一带曾是山戎、猃狁、肃慎等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 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里,记载了北京地区有一称为“妟”(亦作偃、匽、郾)的方国。查商代,只有两个燕姓国家,一是在商朝发祥地一带。商的始祖契,其母简狄是吞燕卵而生下他的,所以燕子便成为商的图腾。在山东这个民族发祥成长的地方,建立了一个被后世史家称为“南燕”的方国。当商朝强大起来后,有些家族开始向四方移民,这种移民有时是以经商的方式进行的。在灭掉夏国和盘庚迁殷以后,这种移民的规模更大了。其中有一支向华北挺进,来到现大房山下大石河畔定居下来。他们征服了当地的少数民族,将商的先进文化带到了这个地区,并将本民族的燕图腾祭祀起来。其祭祀处称为“亳”,同时亳也具有都城的性质。以亳为中心,建立了称为“北燕”的方国。《史记》中,还曾以“燕亳”相称。 北燕亳的具体位置,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就在现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董家林村。目前这里已建立了商周博物馆。董家林村的商代遗址有东西长八百五十米的故城(其南北长度因河水冲刷已测不出来),有几十座具有商代晚期特征的墓葬。墓葬的特点,随葬器物的组合以及纹饰等,均和河南安阳殷墟的相同。可以充分证明这里就是北燕的“亳”所在地。 周灭商后,武王(或成王、周公)封召公奭于商北燕故地,召公在朝辅政,由其长子主政。亳在此时改称“圣聚”。遗址出土了大量带有“偃”(或匽)字的西周时代的青铜器。有的青铜器铭文还记载了偃侯派人到周都为召公送食物等等,并有6匹马的车马坑和许多奴隶殉葬墓;还出土有西周时代的板瓦,证明西周在圣聚修建过宫殿。 《史记·周本纪》记周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与燕。”《左传·昭公九年》记述周武王时的国土,“燕、发、肃慎,吾北土也。”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相互印证,说明西周初年北燕已属于周王朝的一个方国了。这个方国的都城就在董家林。《太平寰宇记》说这里“在燕为中都,在汉为良乡县。”是十分正确的。 战国时期,燕成为七雄之一,燕的名字更显赫于天下。 为什么甲骨文和出土器物上的是“妟”字,或是偃、郾、匽,而文献却写作“燕”呢?原来,在秦统一以前一直是用“匽”或偃、妟、郾的。1954年出土的“郾王喜铜剑”,1966年出土的“郾王喜铜矛”,还不用“燕”字而作郾。燕王喜是燕国最后一个国君,也是秦统一以前的最后一个诸侯王。郾改燕当是秦统一以后的事情。有人考证,“郾”和秦始皇的姓“赢”是一音之转,为了避秦始皇的讳,秦灭燕后,便把郾改作燕了。这个说法不无道理。 燕山地区距离董家林只有十多公里,那时当然属于其辖境之内,而且是近畿,使用这个“燕”字是理所当然的了。 何处是燕山 文章指出,现在的燕山从潮白河谷一带向东延伸约略成一弧形,一直可达渤海之滨,是东北和华北的天然屏障。北京北部的军都山属燕山山脉。 太行山则是一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大山,进入北京后,称为西山。其较高的山峰有百花山、猫耳山等。燕山地区背倚猫耳山、陵山(因有金朝皇帝陵墓而得名)。百花山、猫耳山、陵山等这一段山脉统称大房山,而在战国以前,这段山脉是叫作燕山的。 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山海经》记载: “高氏之山,滋水出焉,直流注于滹沱,……又北二十里曰燕山,其山多燕石,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黄河)”。 “高氏山”在《水经》里作“高是山”,即现在的五台山。滋水发原于南坡,现名滋河,经新乐、灵寿与沙河汇流而称潴龙河。它北面120里处的“燕山”,正相当于现在的大房山。徐才的《宗国都城记》载:“周武王封召公奭于北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名取焉。”北燕地在董家林一带,这一带的山只有大房山。所谓“燕山之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房山下的平原”。由此知道大房山就是古代燕山。 由于商朝移民,燕国初创,召公继封,绵延日久,其居临的山、水、地,以至物产,以燕为名是很自然了。燕水是今日的大石河,由于流经周代北燕都城圣聚,所以又称圣水。燕石,《山海经》又以“白珉”呼之。《韵会》曰:“珉,似玉而非也。”就是房山盛产的汉白玉石,北京市著名的亭台楼阁几乎都使用这种石头作栏杆或作艺术雕刻材料的。古人把汉白玉称为燕石,这和把云南大理产的石头称为大理石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有人论证说:“燕山为房山之本名,召公北燕国曾都此燕山东野、大石河沿岸之燕城。” 从上述史实知道,燕山区所倚临的大房山古代就叫“燕山”。燕山区以“燕山”命名,正是本之于历史。 燕名为何东移 既然在战国以前北京西南的大房山是燕山,大房山脚下的董家林是燕都,为何现在北京市东的山以“燕”相称呢? 文章说,这要从春秋战国时动荡不安的社会时代说起。唐张守节所著《史义正记》指出:“周封,以五等之爵。燕蓟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以立国。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蓟名遂绝焉。今幽州蓟县,故燕国也。” 从这段话我们知道,周初,北京地区有两个诸侯国。燕国,如前所述;蓟国国址为现在的北京市。《说文解字》曰:“周封黄帝之后于蓟。” 周初曾“服国八百”“封国四百”,召公是和周初周公、太公并列的三大重臣之一,子封在北燕,系周朝的同姓封国。而蓟呢?虽是帝尧之后,又能上溯为黄帝之后,但不是周的同姓,属“服国”之列。所以当燕站稳脚根强盛起来后,便把蓟吞并了。这就是“蓟微燕盛”的真实历史。后来,燕决定迁都于蓟,从而开始了以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蓟城三面环山,一面是平原,河渠纵横,交通方便。燕并蓟而都蓟之后,原来的燕都就废掉了。他们把新都蓟叫做上都,旧都圣聚叫做中都。后来,由于经常经略南部诸国事,又设一下都,即河北易县燕下都。 燕都迁蓟后,把原来燕的名字也带到了蓟。环绕蓟东北的山此时开始以燕山为名。久而久之,旧都荒芜了,人们逐渐忘掉了它。而新得名的燕山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名声越来越大。 随着人们认识眼界的扩大,地理知识的丰富,发现新得名的燕山和旧名燕山虽然都处于燕京的屏障,却属两大不同系列的山脉,燕山之名应只保留一个。京东北燕山是燕京的天然屏障,南北的交通要道,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和新得名的燕山打交道的时候,利用的机会更多一些,所以,燕山的名字就给了它。京西南的“燕山”,虽然土地上留有古燕国的遗迹,但随着燕国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它的“燕”字被忘却了,从地理上溯其脉源,发现它属于太行山的北段,便也以太行山呼之了。然而,从历史上看,燕山这响亮的名字还应属于北京西南的群山;依此山而命名的燕山区,正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一段不可忽略的历史。
以上这段文字就是网上关于”燕“这个地名的演变由来。
这里风景很美,到山顶时是一个比较平缓的甸子型,全部是齐胸高的、开着紫色串花灌木,花香是那种类似蒿草的香味,在老鹰背也到处是这样的灌木,这应该是大房山一带山区常见植物吧。大片的,浓密的。穿过一段乔木林,我们就向前面高的山进发,因为我们下山路是在对面山向目前位置的右手侧。这段路左手高坡,右手是陡坡,小路的两侧是灌木,夹杂着许多叫不上名字的藤蔓植物,其中一种长着尖利的刺,好几个网友穿着休闲的短裤短袖来的,这次可是吃了一点小苦头。当我们来到对面的山路时,会经过几处非常不错的景致,我们都有照片。快到山底时,著名的美食木兰芽被“百事通老顽童“看到,于是向我们传授有关知识。 这次猫耳山的景致超出我原来的判断,而且游人稀少,非常适合爬山爱好者。
以上草草记个流水账,算是对自己此行的一个交代吧。

脆梨863发表于2014-07-28 18:15  
分享到 
赞过
(1149次阅读/2个评论/2人赞过)
    老顽童
        “随着人们认识眼界的扩大,地理知识的丰富,发现新得名的燕山和旧名燕山虽然都处于燕京的屏障,却属两大不同系列的山脉,燕山之名应只保留一个。京东北燕山是燕京的天然屏障,南北的交通要道,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和新得名的燕山打交道的时候,利用的机会更多一些,所以,燕山的名字就给了它。京西南的“燕山”,虽然土地上留有古燕国的遗迹,但随着燕国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它的“燕”字被忘却了,从地理上溯其脉源,发现它属于太行山的北段,便也以太行山呼之了。然而,从历史上看,燕山这响亮的名字还应属于北京西南的群山;依此山而命名的燕山区,正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一段不可忽略的历史。" 
        这个观点基本得到了认同,那里的“燕山石化”恰好有助于加深这种认识。
      谢谢!从小生活的北京我居然很少去了解它,心有惭愧。但是,以后会随着自己的脚步对它有更多的发现。我很高兴自己的这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