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绍兴(中)

邂逅绍兴(中)
    从沈园出来已是正午时分了,几位首长规定了吃饭时间不好误时,只得匆匆赶去。绍兴的饮食应该算八大菜系中的浙菜吧,总感觉浙菜应该是比较精细鲜活的,多用时令特产,菜品清鲜爽脆,以为绍兴菜大抵也是如此。我算不上口刁,也不见得非要大鱼大肉,有时候到更喜欢时令青菜,当然到了异地还是更想尝尝地方特色的。听说绍兴菜主要分腌菜、臭菜、霉菜三大类。绍兴人的腌菜好像是可以把各种食材用来腌制的,鸡、鸭、鱼、肉皆可;而臭菜我想我已经在杭州的时候领略过那味道了,真真是接受起来有点难度;至于霉菜我所知的也就只有霉干菜了,不过只这一味就已经是最地道传统的绍兴菜了。正琢磨着已经到饭店了,上了楼首长们还没来,不过我看着那大桌子上的酒杯有点头大,昨夜的绍兴黄可还有余劲儿呢。人都来了,大家都是多年未见聊兴正浓,还没吃菜就要先来碰杯,还好我是不喝白酒的,只用啤酒应景儿,可各位革命前辈这喝酒的架势真是招架不来呀。还好前辈们聊的话题我插不上嘴,还能得空吃上几口,由于都是前辈不好意思拿了手机来拍,现在只记得其中有道鱼滋味独特,应该是腌制过的,而后又蒸过后上的桌,入口松软又带着几分嚼劲儿。当然还忘不了那小碟臭豆腐,这上了桌的就是比街口巷尾的看起来体面些,我只尝了一小点儿,可能是心里已经有了障碍,总觉得这味道不合我的味蕾,看来我是没这口福了。还没等我好好吃上几口,前辈们就已经用革命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开始劝酒了,我这个小字辈真不好意思撅面儿,勉强撑着喝了几杯就有点晕了,话说啤酒我也还是能对付几瓶的,但是照前辈们这种喝凉水的方式整杯往下灌,我真得说我硬撑着没出酒就算好样儿的了。后面再来还有什么好吃的,我是真记不得了,只隐约记得自己嗑了一只大螃蟹腿儿,那味道还不赖,桌上满满的大鱼大肉都只是朦胧的一个影儿了,怪可惜了儿的。
 
    酒足饭饱后直奔兰亭,这酒劲儿还没下去,晕得乎儿的,只好醉眼看世界,虚步游兰亭了。还没进景区就见一片小竹林,竹林里厚实的竹叶下已冒出几棵新笋,据说这家伙长的很快,素有“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之说,我虽不懂如何辨识采挖,单只看着他们长的这样子就觉得可爱,高低胖瘦尖尖圆圆,鲜嫩好看。兰亭据传是越王勾践在此种兰,东汉时建有驿亭而得名的,当然最让它闻名遐迩的还是东晋王羲之在此书写了著名的《兰亭序》。
 
    进了园区沿小路右行,竹影婆娑微风阵阵,春日的暖阳温度刚刚好。“鹅池”一块石碑,在一座三角形的小亭子里,黑底的碑面上两个大字,我不大懂书法,但这字看起来让人觉得很有力量,尤其是两个字的最后一笔,收的不拖沓,很干脆。王羲之爱鹅曾说鹅是“禽中豪杰,白如雪,洁如玉,一尘不染”,而他也特意为鹅建了一口池塘,取名“鹅池”。相传他有一天在书写“鹅池”二字,刚写好“鹅”字,忽然来了圣旨,只好停笔先去接圣旨,而他的儿子王献之刚好在侧,看了父亲的字就顺手提笔接着写了“池”字。两个字看起来“鹅”瘦“池”肥,放在一起却如此和谐,一碑二字,一肥一瘦,父子合作传为佳话,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 
 
 

    在鹅池碑的对面又是一座碑亭,跨过鹅池上的三折石桥,就是四方形的一座小亭,亭里一块石碑,碑上镌刻“兰亭”二字,这便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兰亭碑了。这碑面顶端刻有龙纹,两侧以云纹装饰,一看就是皇家御制之物,可惜的是这碑已经是块残碑了,因为那场著名的文化大革命,我们的红卫兵小将们把它砸成了四块,即便后来再修复,也已导致“兰”字少了尾部“亭”字又少了头部,再也无法还原如故了。因“兰亭”两字为康熙皇帝的御笔,所以来此的游客们都喜欢用手去摸这残碑,碑面已被大家摸的非常光滑了,是以人们戏称此碑为“君民碑”。虽然碑已是残碑,但并不影响康熙所写这两字的风采,这两字字体方正骨肉丰满,落笔出神古意盎然,我竟有些搞不懂了,像这样明显带有很浓重文化色彩的历史文物,为什么就被“革命”了呢。

 

2014甲午年三月初七

影月阑姗发表于2014-06-21 19:27  
分享到 
(421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