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西湖——漫游(上)

    被晨的第一曙光醒,着昨夜的甜梦在柔灿阳中醒,窗外已是明媚一片,仿佛听到她的呼唤,呼唤我快些与她同行!匆匆用过早饭内心早已雀跃的像个孩子,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兴奋的叫嚷着,出发吧去和她做一次美丽的约会。




    西湖已在暖暖的阳光里,褪去昨夜的神秘与朦胧,她在三月的春风里着了淡妆,巧笑嫣然地等候着与我携手相游。一双绣花布鞋踩在沿湖的石板路上,虽然不带一点声响,但那起落的节奏却和湖水轻拍浅堤的回音凑成一曲春的和弦。远远望去是碧波荡漾的湖面,三三两两的小船游弋在波光里,张开枝叶的垂柳随风轻舞,摇曳间似姑娘轻柔的纱裙,撩拨了多少少年的春心。行走间便到了“西湖第一楼”——望湖楼,因为它是近水楼台,所以古时又被称之为先得楼。北宋文豪苏轼酷爱此楼,写诗说“望湖楼下水连天”,感叹“故乡无此好湖山”,因此,这“望湖楼”便名扬天下了。美景自是众口相传而来的,但若我们只是听别人眼里的风景,而不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那风景永远都只是别人的。眼前一座独孔环洞石桥,并不见有什么特别出众之处,可它却承载了一段传说中的爱情故事。人与人的相遇或许就如此刻,我与你在这小桥之上擦肩而过,平淡到你我都不曾在意,若没有雨中游湖,若没有同舟避雨,若没有借伞定情,我们也不过是陌路的游人,走散在这小桥两端,断却了那一场传载千年的美丽邂逅。在这个草长莺飞的春日里,被暖暖的春阳烘焙着,悠闲漫步于千米白沙堤,看春柳扶岸舞蹁跹,闻春桃幽香花纷飞,听春燕呢喃筑新巢,赏少年聊发惹轻狂。人生如此闲性得尝几回?




    量步于堤行至孤山,孤山是西湖中唯一的一座山,说它是山到有点夸张了,它的海拔也就35米,面积却有20万平方米,不过别看此山不高却承装了不少名胜古迹。走尽白堤便是著名的“平湖秋月”,眼下是晴空白日自是不能尽赏“秋月”的美景,但是我站在月波亭上迎着湖面上吹来的风,轻轻的闭眼自心里慢慢感受那文字中的景色:皓月当空,夜风轻送,湖月相映,波光潋滟……深深吸气清凉的气息瞬间平复了纷繁世间的吵嚷嬉闹。本打算到浙江省博物馆去看看他的镇馆之宝的,结果是我太心急早早的来了人家却还没到开馆的时间,只得留下这小小的遗憾待有机会再来观瞻了。上得孤山先见了几处遗址,原来竟是清朝的行宫,康熙、乾隆南巡时曾在此居住,斑驳的柱基,残缺的廊垣,在玻璃罩下带着历史的印迹无声的讲述着曾经的繁盛。孤山西行见一石塔,课前作业知道它是杭州唯一一座密檐式塔,塔高20余米,塔平面为八角形,共十一级,因塔身上刻有华严经而得名“华严经塔”,它是西泠印社的标志性建筑。说起西泠印社可是大大的有名,它被誉为印学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我虽对金石篆刻没有点滴研究,却也知道中国文人雅士大都以印章作为自己的名片正而重之,而印章也是集金石、书法、篆刻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一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我在这里见到了多位名家的题迹,如:吴昌硕(首任社长)、李叔同、丰子恺、赵朴初、沙孟海、启功、李苦禅、黄胄等学者大家,书法之于我更多数的情况下是一种对作者的敬仰与崇拜,所以也只是在心里记下了几位熟识的人名罢了。我在这里见到了岳飞手书《洗马赋》的九块石刻,其字体飘逸,充满神韵。岳飞在挥笔手书时定然胸有千壑,气吞山河。西泠印社里还有许多摩崖石刻,大多都已有了跨越年代的历史印迹,各种书法形态留存在长满青苔的厚重石墙上,让多少往来于世的人们得以跨越时空感受中华汉字的风采魅力。




    2014甲午年清明日
影月阑姗发表于2014-04-20 20:31  
分享到 
(465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