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沟——那个承载30多年情谊的地方

我现在提北京植物园和樱桃沟,大多数驴友都会觉得不屑吧,因为这是北京驴友参加户外活动入门的地方,对很多朋友来说不知走了多少遍,到了不值一提的程度。但这个地方对我来说,既是风景优美和文化积淀深厚的休闲首选之地,又是承载着我30余年的情与爱的地方。对我确有特殊意义。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在校学生,对于求知,像患有强迫症一样,只要涉及到自己的专业,见书便读,逢人便问。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康老先生。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微陀的后背,和善的眼神,轻声细语与一身中式棉布便衣很和谐的搭配在一起。他言语中透露的修养和学识让我敬仰,因此便聊起了各自的专业。闲聊中我告诉他我是某大学某系的三年级学生。我也了解到他是某中学的一位老师,也是北京史学会的会员。于是共同的爱好和我欲向前辈请教的欲望,使我们的接触日益的频繁起来,慢慢的我们结成了忘年之交。除喝茶聊天以外,从1981年秋季开始,我陪他游览了“香植”地区,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对香山和植物园一带的历史沿革和文物古迹逐一进行了探究。

据说明清时期,西山地区仅寺庙就有近300处,现在的香山植物园一带,私家园子和朝廷园林交叉建设,文化积淀异常深厚。上个世纪80年代,还没有现在的植物园,现在的植物园址还仅仅是一片很大很浓密的树林。卧佛寺可以通车,卧佛寺有曲径可通樱桃沟。樱桃沟又称“退谷”,是明末清初朝廷大员孙承泽的别墅区。在现在的茶苑,孙承泽修建了退谷书屋,并在这里著述《春明梦馀录》和《天府广记》。民国初年,“退谷”被周兆祥购买,改名为周家花园。后因有樱桃种植,改名为樱桃沟。樱桃沟浓林掩映,流水潺潺还是一个人游人稀少的清幽之地。大部分周末或非周末,我们又都能出来的日子,我们便斜夸着背包,包里装着简单的午餐、书本和拓印的用具。我作为前辈的“护法”自然是开路探路,保驾护航了。老少搭配,真的是相得益彰。这个过程,我一方面象康老学到了很多大学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真正体会到了读书和行路不可偏废的道理。

这个过程值得回忆的故事很多,但最精彩的,莫过于探寻曹雪芹和樱桃沟的渊源一事。曹雪芹在家庭剧变回京以后,移居北京的香山一带。后经红学家考证,就住在现在北京植物园正白旗村的39号(尽管红学界有争议,但那里目前照样开辟为曹雪芹故居了)。当时康老搜求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资料,即曹雪芹及其友人的第一手资料,这一带的文物古迹和当地有关曹雪芹构思与写作《红楼梦》口口相传的故事。

首先,樱桃沟里的“元宝石”成为曹公构思《红楼梦》男主人公的名称和性格的依据。正白旗村往西北大约1.5公里许,有巨石一块,状如元宝,人称元宝石。曹雪芹经常来这里观赏这块巨石,并和友人坐于巨石上喝茶聊天。据说他在写《红楼梦》时,腰间常横跨一布包,里面装着笔墨纸砚,来了灵感就地铺开纸张就写。所以《红楼梦》构思和写作,很多事是在这块巨石上完成的。这样的石头看着像元宝实际一无所用,没有人关注,但曹公却赋予它了人格特征。也就是“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典型性格,并给它命名贾(假)宝玉。元宝石北侧几米远的地方,有甘冽的清泉溢出,人称水源头。清纯甘冽的泉水为巨石增添了灵气,并由此展开想象,述说了巨石的前世今生,赋予到人物身上,贾宝玉就具有双重性格。

其次,《红楼梦》林黛玉名称和性格的依据,也来源于樱桃沟山水灵气。樱桃沟一带出产一种黑色石头,每年城里人来此踏青,都要捡拾一些,回去用作画眉的眉笔或者染发。这种墨色的石头不染手,不脏衣,画眉以后一洗便掉,深受人们喜爱。所以,石虽黑,但本质洁净,出于黑而不染。“黛玉”就是黑石的意思,所以,正白旗的老人们都说,曹雪芹就是这样给林黛玉命名的。

再次,“木石姻缘”的由来。在樱桃沟元宝石和水源头的左侧20左右,有一奇观,即一块巨石高出地表近十米,一尘不染。但是在巨石的顶部竟然挺直的生长着一颗古柏,而且长势枝叶繁茂。古柏根系从中间破石穿下,直奔巨石下面的泥土。而巨石则被古柏的根系冲开一道裂痕。更神奇的是,巨石的底部还有一汪清泉,涝年不溢,旱年不干,夏不升温,冬不结冰,犹如乳汁滋养着那棵古柏。木生石中,木石相依,这就是曹雪芹木石姻缘灵感的由来。曹公还赋予他们前世的因缘,前世今生的纠葛,体现着宝黛二人郁结着的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红楼梦》的其他人物和故事情节,很多都可以从樱桃沟山水景物中找到原型,但尤以宝黛情缘最为突出。所以我认为,这个地方叫樱桃沟是错了,也俗了,这里应该称为“爱情谷 ”。

  当时康老把我们考察的所见所闻,有的写成游记,在《北京晚报》上发表,有的则写成论文,发表在有关学术刊物上,当然在投稿之前总是征求我意见,要不要把我写进考察活动,或要不要也署我的名,对此我都谢绝。每当发表一篇,他总喜滋滋的拿给我看。本来,开始时受他影响我也想毕业以后搞北京史呢,可看到他的那些文字以后,我却对地方史失去了兴趣。我觉得研究那些一棵树一条路,或一个村一座坟墓等没有什么意思。我没有把那些看成学问,当时真是书生意气,眼高于顶,以为毕业以后凭着所学,凭着能力,可以成世之大才,建不世之功呢。当时认识北京地方史圈里的几位同龄人,目前都已是著作盈尺,成为受人尊敬的专家了呢。

我随康老详细的考察了香山樱桃沟一带的文物古迹,使我对这一带非常熟悉,虽然时间过去了30多年,但有些景物我还清楚地记得。当然这也和之后总带朋友去那里游览有关。那是大学即将毕业走出校门的时节,一位交往很亲密的同学对我讲:“很快就各奔东西了,你能不能带我在北京转转啊?”“可以啊,你都没去过哪里啊?”“除了班上组织去过的地方,我哪里都没去过呢。”“哈哈,比我学习还刻苦。”打着哈哈,掩饰了我对对方学习用功的钦佩以及内心莫名的心酸。于是我说:“找辆自行车,咱们去卧佛寺和樱桃沟吧。”在樱桃沟,我像导游一样娓娓的为她讲述“木石前缘”、“退谷”园、广泉寺等一应掌故,爬上山坡,观摩“广泉古井”和“寿岩塔院”等去处,最后从元宝石和水源头折返。30年后,同学打来电话,还提到这一天的郊游,并且说还记得我傻傻的样子。可见她对这里的印象也是很深刻的。

从这次以后直到现在,每当有朋友约伴,或者我请朋友郊游,我都建议来这里。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肆虐,当时我正奉命创刊一全国发行的刊物,工作非常繁忙,周末休息时,为躲避人群,驾车来樱桃沟的密林中喝茶聊天。来的路上在建材商店买一领苇席,爬升到“寿岩塔院”(大约10余亩的一块平地)松林深处,一杯清茶,一段掌故,一个白天,听松涛低吟,赏百鸟欢唱。现在想起那段时间,对非典的凶险没啥印象,对这种郊游却感惬意。

多次的游览,是这里的自然和文物古迹吸引着我。路越来越宽,人越来越多,水杉越来越高大,石上古柏仍然生意盎然,我见证着这里的一切变迁;是这里有我对情谊的遗存,那一段段故事,都时常拨起内心深处的涟漪,唤起那时的回忆。30多年的大好时光,30多年的生活磨砺,是情感的洗礼过程。感谢曹公构思的木石情缘,让我对世间情谊有了直接的理解。世间本没有爱与不爱,只有解与不解。做到无求、无争、无控、不悔、不变、永恒、感觉、关心、贴心、暖心、体谅、理解、包容、付出、信任、支持、给快乐、给自由、排忧解难、要体现而非表现,何愁情谊不真,情感不固呢?

 

 

 

 

 

 

参考资料:《北京西郊宅园记》,作者焦雄,主要是介绍西郊的私家宅园。网上可搜到,有想对西郊探古寻幽的朋友可照来参考。


带你去转山发表于2014-03-04 12:46  
分享到 
赞过
(3588次阅读/55个评论/41人赞过)
    墨涵

    西山文化底蕴深厚,值得探究,红楼梦原来是这么来的。

    颇是敬佩曹公丰富的想象力及坚持不懈的超凡毅力,能够成为一代大家,其间经历,断非常人所能为。

    塞外客
    好文章!认真拜读了。您是俺们驴友的骄傲!
      哈哈哈,没有到那种程度,谢谢了。
    三月雪
    好文,拜读了
      谢谢关注
    panpan

    写的真好,我超爱《红楼梦》的,原来宝玉和黛玉的名字的由来是这样的。大哥的才华和文笔真心佩服。抱拳

      有时间再去,仔细看看。能把《红楼梦》读透了懂了,为人处事就不成问题了。
    酷哥晨晨
    出于黑而不染
    肖虹
    很感人的一篇文章。
    一江南
    距离第一次去樱桃沟,也快三十年了。虽然至今对这些地方了解还是甚少,转山大哥娓娓道来,还是很有亲切感。
      那是我们大家留下青春记忆的地方
    老顽童
    身在凤凰岭,细读樱桃沟,何时有心人,来此写风流:)

      你在凤凰岭咋读樱桃沟啊 ,神了

      凤凰岭这边,好多地方有信号哦。我不是网站控嘛坏笑
    上京白领
    写得真好!
    宝珺
    写得真好!
    O不说也罢O
    植物园那边每年去很多次,还是第一次这么长学问,转山哥威武!
      这个也能看到曹雪芹小道的影子吧?调皮
      曹雪芹小道一部分在这里哟。
    第五维度
    想问一下,“香山植物园地区,据说明清时期,仅寺庙就有近300处”,这里所说的香山植物园,是仅指香山和植物园,还是也泛指京西西山甚或海淀一带?另,寺庙含家庙和私庙吗?全是佛家寺庙?

      关于地域,说香山一带,一般是东起金山,西至香山诸山组成皇都的西北屏障,从青龙桥的红山口开始,按顺序说即,西去的金山、马五寨、鞍子岭、寿安山、燕儿岭、憋死猫,折而南行为山神庙、木兰坨、打鹰哇、过街塔、鬼见愁、马鞍山、凤凰山、狮子岭、耗子嘴、一片石,最后西南角的终点是杏石口。东西宽约4公里,南北长约8公里的范围作为一个戡興单元。我说的“香植”地区就是指的这一个范围,我用了“香植”这个现在的说法。景你这一问,我又查了一下,300座寺庙到底是香山一带还是西山地区,还真不确切。所以为了接近准确我修改了原文,谢谢阁下提醒。

         明代在金山有皇帝、太子、公主、废后和妃子等墓178座。沿山根直到八宝山,陵墓排列不断。

          说明清时期西山有庙宇300余处,包括废弃的遗址和新修新建,例如我文中提到的广泉寺,曹雪芹时期就已经废弃,只留有遗址。还包括关帝庙,明清时期香山一带有很多官办关帝庙,每个营都有。清朝人和现在的学者都以“明清时期西山地区有寺庙近300余处”为说,但到底是接近300,还是300多,我从没有看到过300处的准确清单。我想大概也没人化这功夫予以统计,总之我是浅尝辄止没看到名单。

          那这里为什么集中了这许多庙宇呢?我分析的原因,一是这里风景优美,官办的,僧侣办的都看上了这块宝地。第二,有一类人当值时积累财富,退休以后,绝大多数都到北京的西山下建庙养老,其中香山地区占了不小的比例(当然我还是不知道精确数字),这类人就是明清两朝宫廷里的太监。另外,这个数字应该不包括家庙。

         你的问题我明白是想知道详细数字,最好是寺庙清单,这个抱歉了,我做这段功课没到那么精细,也不想费那个脑子。但我文中已经说明了:“据说”。用据说就是对这个说法不做肯定。

      又查了一下资料,觉得还是用西山地区这个说法更准确,所以把原文改成“西山地区”了。谢谢你的问题。

      谢谢解答。

       

      没想着要问清楚数量问题。不过从解答中,发现应该是包含家庙和私庙的。

       

      谢谢。

      在你这启发下,有时间再写一篇关于香山地区寺庙的文字,可能对大家在这地方游玩有好处吧。

      赶紧着。没见前朝300寺,多少瓦砾雾霾中。赶紧挖!饭
    山野清风
    三十年过去了,还跟她藕断丝连啊,哈哈
      老顽童的回复
      我猜他这块石头相中了这里的某根木头呢?或许也有段木石前盟。。。。。偷笑

      嗯  同学啊,一辈子的情谊,断不了的。不过远隔十万八千里,见面是难了。

    凑合
    强这个冬天,发现香植附近居然是很多民国名人的归宿地。梁启超、刘半农、孙传芳,当然还有过孙中山停柩衣冠冢。说明风水不错。爬山途中偶遇这些地方,想想他们和北京城的传奇,也是一种户外路上很好的体验。据说梅兰芳墓地也在附近,没有见过。

      有一本《北京西郊宅园记》的书,作者焦雄。你可看看,可能网上能搜到。

      网上很多有卖的!我下了个PDF!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1841798.html

      梅兰芳和马连良大师的墓都在植物园西边的万花山上。

      梅兰芳墓在碧云寺以东的万花山上,这里松柏蓊郁,环境清幽,山窝里的满井,井水终年丰满而不溢。梅墓地中间是碎石路,两旁为松树墙,墓座前有直通平地的阶梯。墓台正中是一长方形坟冢,四周砌成一个梅花形台墓,宽12米,进深7米。墓台后镶嵌着一块二米高的汉白玉石碑,上面镌刻着梅先生生前友好许姬传先生手书的“梅兰芳之墓”五个鎏金大字。据了解,梅墓是近年由文化部投资重修,梅先生的儿子梅葆琛参与了设计。

      这里有些博文,详细介绍了那一带的名人安息地。
      http://54lws.blog.163.com/blog/static/1379745320085810302355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d11450010134wa.html


    小柔-兔兔
    夜深人静的时候,静下来好好欣赏这篇文章。
    平凡的路走出不平凡的感悟,确实如小妹所言,这篇文章又轻松又畅快强
    尘沙
    一种莫名的感叹,这种感觉好久没有了。
    子渊
    看转山大哥的文章,犹如娟娟溪水,清澈又回味无穷!
    Kitty-小寒

    这篇有味道强

    良知行
    快三十年了,我们当年的植物课在植物园上的,樱桃沟好像就是一踩油门的距离。。。是自行车:)
    老二毛
    微笑成公园后就很少去啦。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