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沟——那个承载30多年情谊的地方
我现在提北京植物园和樱桃沟,大多数驴友都会觉得不屑吧,因为这是北京驴友参加户外活动入门的地方,对很多朋友来说不知走了多少遍,到了不值一提的程度。但这个地方对我来说,既是风景优美和文化积淀深厚的休闲首选之地,又是承载着我30余年的情与爱的地方。对我确有特殊意义。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在校学生,对于求知,像患有强迫症一样,只要涉及到自己的专业,见书便读,逢人便问。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
据说明清时期,西山地区仅寺庙就有近300处,现在的香山植物园一带,私家园子和朝廷园林交叉建设,文化积淀异常深厚。上个世纪80年代,还没有现在的植物园,现在的植物园址还仅仅是一片很大很浓密的树林。卧佛寺可以通车,卧佛寺有曲径可通樱桃沟。樱桃沟又称“退谷”,是明末清初朝廷大员孙承泽的别墅区。在现在的茶苑,孙承泽修建了退谷书屋,并在这里著述《春明梦馀录》和《天府广记》。民国初年,“退谷”被周兆祥购买,改名为周家花园。后因有樱桃种植,改名为樱桃沟。樱桃沟浓林掩映,流水潺潺还是一个人游人稀少的清幽之地。大部分周末或非周末,我们又都能出来的日子,我们便斜夸着背包,包里装着简单的午餐、书本和拓印的用具。我作为前辈的“护法”自然是开路探路,保驾护航了。老少搭配,真的是相得益彰。这个过程,我一方面象康老学到了很多大学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真正体会到了读书和行路不可偏废的道理。
这个过程值得回忆的故事很多,但最精彩的,莫过于探寻曹雪芹和樱桃沟的渊源一事。曹雪芹在家庭剧变回京以后,移居北京的香山一带。后经红学家考证,就住在现在北京植物园正白旗村的39号(尽管红学界有争议,但那里目前照样开辟为曹雪芹故居了)。当时康老搜求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资料,即曹雪芹及其友人的第一手资料,这一带的文物古迹和当地有关曹雪芹构思与写作《红楼梦》口口相传的故事。
首先,樱桃沟里的“元宝石”成为曹公构思《红楼梦》男主人公的名称和性格的依据。正白旗村往西北大约
其次,《红楼梦》林黛玉名称和性格的依据,也来源于樱桃沟山水灵气。樱桃沟一带出产一种黑色石头,每年城里人来此踏青,都要捡拾一些,回去用作画眉的眉笔或者染发。这种墨色的石头不染手,不脏衣,画眉以后一洗便掉,深受人们喜爱。所以,石虽黑,但本质洁净,出于黑而不染。“黛玉”就是黑石的意思,所以,正白旗的老人们都说,曹雪芹就是这样给林黛玉命名的。
再次,“木石姻缘”的由来。在樱桃沟元宝石和水源头的左侧
《红楼梦》的其他人物和故事情节,很多都可以从樱桃沟山水景物中找到原型,但尤以宝黛情缘最为突出。所以我认为,这个地方叫樱桃沟是错了,也俗了,这里应该称为“爱情谷 ”。
当时康老把我们考察的所见所闻,有的写成游记,在《北京晚报》上发表,有的则写成论文,发表在有关学术刊物上,当然在投稿之前总是征求我意见,要不要把我写进考察活动,或要不要也署我的名,对此我都谢绝。每当发表一篇,他总喜滋滋的拿给我看。本来,开始时受他影响我也想毕业以后搞北京史呢,可看到他的那些文字以后,我却对地方史失去了兴趣。我觉得研究那些一棵树一条路,或一个村一座坟墓等没有什么意思。我没有把那些看成学问,当时真是书生意气,眼高于顶,以为毕业以后凭着所学,凭着能力,可以成世之大才,建不世之功呢。当时认识北京地方史圈里的几位同龄人,目前都已是著作盈尺,成为受人尊敬的专家了呢。
我随康老详细的考察了香山樱桃沟一带的文物古迹,使我对这一带非常熟悉,虽然时间过去了30多年,但有些景物我还清楚地记得。当然这也和之后总带朋友去那里游览有关。那是大学即将毕业走出校门的时节,一位交往很亲密的同学对我讲:“很快就各奔东西了,你能不能带我在北京转转啊?”“可以啊,你都没去过哪里啊?”“除了班上组织去过的地方,我哪里都没去过呢。”“哈哈,比我学习还刻苦。”打着哈哈,掩饰了我对对方学习用功的钦佩以及内心莫名的心酸。于是我说:“找辆自行车,咱们去卧佛寺和樱桃沟吧。”在樱桃沟,我像导游一样娓娓的为她讲述“木石前缘”、“退谷”园、广泉寺等一应掌故,爬上山坡,观摩“广泉古井”和“寿岩塔院”等去处,最后从元宝石和水源头折返。30年后,同学打来电话,还提到这一天的郊游,并且说还记得我傻傻的样子。可见她对这里的印象也是很深刻的。
从这次以后直到现在,每当有朋友约伴,或者我请朋友郊游,我都建议来这里。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肆虐,当时我正奉命创刊一全国发行的刊物,工作非常繁忙,周末休息时,为躲避人群,驾车来樱桃沟的密林中喝茶聊天。来的路上在建材商店买一领苇席,爬升到“寿岩塔院”(大约10余亩的一块平地)松林深处,一杯清茶,一段掌故,一个白天,听松涛低吟,赏百鸟欢唱。现在想起那段时间,对非典的凶险没啥印象,对这种郊游却感惬意。
多次的游览,是这里的自然和文物古迹吸引着我。路越来越宽,人越来越多,水杉越来越高大,石上古柏仍然生意盎然,我见证着这里的一切变迁;是这里有我对情谊的遗存,那一段段故事,都时常拨起内心深处的涟漪,唤起那时的回忆。30多年的大好时光,30多年的生活磨砺,是情感的洗礼过程。感谢曹公构思的木石情缘,让我对世间情谊有了直接的理解。世间本没有爱与不爱,只有解与不解。做到无求、无争、无控、不悔、不变、永恒、感觉、关心、贴心、暖心、体谅、理解、包容、付出、信任、支持、给快乐、给自由、排忧解难、要体现而非表现,何愁情谊不真,情感不固呢?
西山文化底蕴深厚,值得探究,红楼梦原来是这么来的。
颇是敬佩曹公丰富的想象力及坚持不懈的超凡毅力,能够成为一代大家,其间经历,断非常人所能为。
写的真好,我超爱《红楼梦》的,原来宝玉和黛玉的名字的由来是这样的。大哥的才华和文笔真心佩服。
你在凤凰岭咋读樱桃沟啊 ,神了
关于地域,说香山一带,一般是东起金山,西至香山诸山组成皇都的西北屏障,从青龙桥的红山口开始,按顺序说即,西去的金山、马五寨、鞍子岭、寿安山、燕儿岭、憋死猫,折而南行为山神庙、木兰坨、打鹰哇、过街塔、鬼见愁、马鞍山、凤凰山、狮子岭、耗子嘴、一片石,最后西南角的终点是杏石口。东西宽约4公里,南北长约8公里的范围作为一个戡興单元。我说的“香植”地区就是指的这一个范围,我用了“香植”这个现在的说法。景你这一问,我又查了一下,300座寺庙到底是香山一带还是西山地区,还真不确切。所以为了接近准确我修改了原文,谢谢阁下提醒。
明代在金山有皇帝、太子、公主、废后和妃子等墓178座。沿山根直到八宝山,陵墓排列不断。
说明清时期西山有庙宇300余处,包括废弃的遗址和新修新建,例如我文中提到的广泉寺,曹雪芹时期就已经废弃,只留有遗址。还包括关帝庙,明清时期香山一带有很多官办关帝庙,每个营都有。清朝人和现在的学者都以“明清时期西山地区有寺庙近300余处”为说,但到底是接近300,还是300多,我从没有看到过300处的准确清单。我想大概也没人化这功夫予以统计,总之我是浅尝辄止没看到名单。
那这里为什么集中了这许多庙宇呢?我分析的原因,一是这里风景优美,官办的,僧侣办的都看上了这块宝地。第二,有一类人当值时积累财富,退休以后,绝大多数都到北京的西山下建庙养老,其中香山地区占了不小的比例(当然我还是不知道精确数字),这类人就是明清两朝宫廷里的太监。另外,这个数字应该不包括家庙。
你的问题我明白是想知道详细数字,最好是寺庙清单,这个抱歉了,我做这段功课没到那么精细,也不想费那个脑子。但我文中已经说明了:“据说”。用据说就是对这个说法不做肯定。
谢谢解答。
没想着要问清楚数量问题。不过从解答中,发现应该是包含家庙和私庙的。
谢谢。
在你这启发下,有时间再写一篇关于香山地区寺庙的文字,可能对大家在这地方游玩有好处吧。
嗯 同学啊,一辈子的情谊,断不了的。不过远隔十万八千里,见面是难了。
有一本《北京西郊宅园记》的书,作者焦雄。你可看看,可能网上能搜到。
梅兰芳和马连良大师的墓都在植物园西边的万花山上。
梅兰芳墓在碧云寺以东的万花山上,这里松柏蓊郁,环境清幽,山窝里的满井,井水终年丰满而不溢。梅墓地中间是碎石路,两旁为松树墙,墓座前有直通平地的阶梯。墓台正中是一长方形坟冢,四周砌成一个梅花形台墓,宽12米,进深7米。墓台后镶嵌着一块二米高的汉白玉石碑,上面镌刻着梅先生生前友好许姬传先生手书的“梅兰芳之墓”五个鎏金大字。据了解,梅墓是近年由文化部投资重修,梅先生的儿子梅葆琛参与了设计。
这篇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