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栈-上太湖冰瀑一日穿越 By 哲柳
<“三条栈 上太湖冰瀑”一日穿越>
9点多到达目的地,因为村里不让大型汽车进入,我们早早下车,沿公路而上。路旁有许多村舍,但都人烟稀少,许多漂亮的房子也大多无人居住,可能是冬天都到城里过冬去了。整个村子和公路两边都非常干净,看不到一点垃圾,房前屋后的树上,“点缀”着三三两两的“鹊巢”,也不见一只喜鹊出来,或许是天色尚早,鸟儿还没起床。
我们从一个叫“仙栖洞”的牌楼那里往上进发。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附近有一处叫“仙栖洞”的景点。相传,人们最初为水洞取名“石花宫”“深邃洞”“苍穹洞”“一洞天”等名字。后来,一位寻找修练之地的五台山云游高僧来到这里,惊叹道:“善哉!善哉!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洞中有洞。这里‘仙人群栖’,我等卑微……”。于是,“仙栖洞”由此得名。
公路随着山势蜿蜒而上,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走了两三公里,终于到了一个山口,视野一下开阔许多。回望先前走过的公路,才发现已经走了很远,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也由此而生,登山的乐趣就是如此,这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是行路艰难后的最好回报。
我们在山口照了合影,开始上山,向“三条栈”前进。相比公路,山路虽然崎岖,却要更加好走。沿途有几处平坦的地方,有人用石头垒成了圆形的羊圈,因为是冬天,这里也没有羊群“入住”。
在一个垭口,远远望见几株树上挂面了五彩的布条,近了才发现上面竟然有密密麻麻的藏族经文,想来是有藏民在这里祈求过平安。五彩的飘带随风摇曳,千山万水阻隔,身在异乡的藏族人,他们是否能透过这些五彩的丝带,看见那经筒摇转、藏歌嘹亮的故原。
沿着山右侧的小径一路“横切”,终于到了“三条栈”,回来后查阅资料,方才知道这是传说中的“周德威收燕之路”。所谓“周德威收燕之路”,是发生在唐末五代时期的一场幽州保卫战。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年),时任卢龙节度使的周德威,在幽州城被三十万(一说百万)契丹兵马围困了二百日,几近陷落。晋王遣安国节度使李嗣源率7万步骑救援。他们从易州出发,不走平路,走山道,出奇不意出现在幽州城郊,打败了契丹兵,解了幽州之围。这段史实在《旧五代史•第二十八卷》、《资治通卷•第二百六十九卷》均有记载。
“三条栈”地势险要,是从山体上百米高的陡崖的断裂面横切而过,按照层面的走势和山体的变化逐层上升,大致上了三层岩面,故称“三条栈”。如今这里早已没有当年铁马冰河的战争痕迹,倒成了羊群避雨的场所,道路上空崖壁突出的石头,成为一道天然的伞嶂。山崖上有一株顶风而立的松柏,在这万籁俱寂的冬日,成为荒山上唯一的绿色。
吃完午饭,我们从“三条栈”去往上太湖,走不多久就再次到了盘山公路。路旁有几处废弃的房子非常别致,全部是用石头搭建而成,就连屋顶也是用清一色宽整的石板盖成。这里的山石坚固平整,就地取材,用来当瓦是再好不过了。路上遇到了羊群,同行的老伙伴和小伙伴在此处学山羊叫,引得远处的羊群遥相呼应,非常有趣^_^
在当地人的指点下,从路旁穿林而入,尚未看见冰瀑,倒是撞见了一头毛色纯黑的驴子,还真是“驴友”撞见驴友了^_^林中荆棘遍布,还有许多干枯的“萝藦”,种子如同蒲公英一样,扯下来用口一吹,就飘飘摇摇的四处飞走。
从林中走出,见一小河,低洼处果然早已冻成冰块,浑然一体,白白的如同牛奶一样,就那样在树林间随着河床绕来绕去。往下走一百多米,终于见到了此行的另一目的地,“上太湖冰瀑”。
冰瀑其实也不太大,可能因为今年冬天连续干旱未曾降雨的缘故,使得瀑布显得小家子气了些,不过这一点也不妨碍大家的心情,一样玩的很high,排着队的去和瀑布垂下的冰笋合影留念。垂落而下的冰瀑更是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冰帘”,可以容人钻进后面的洞里探出头来。
在冰瀑流连一小时,开始返回,又是两三公里的下山水泥路,走得颇为无奈。爬山最不好走的就是这种平坦的下坡水泥路,倾斜向下的加速度,最伤膝盖。公路右边的山坡上有一片柏树林,仔细看去,是一个烈士陵园,园陵正中的山坡上有一块巨大的白色石碑,“革命英烈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几百米外也清晰可见,一条宽大的阶梯从石碑直通山下。
好不容易下到山底,有一个牌楼,上面写着“圣水绿洲”几个大字,两旁绘有精美的龙凤图案,不知为何,这里的许多建筑都喜欢用到龙和凤,我们猜测是否这里出过皇帝,又或者有什么神话传说,也可能人家就是讨个吉利而已^_^这就无从考究也没必要去考究了~
此行天色晴好,强度适中,为冬日枯燥单调的生活平添许多乐趣,随手留此游记一篇,供伙伴们回味
-
2014-01-08 08:02O不说也罢O写得流畅,说得明白。不错。回复
-
2014-01-08 00:52哲柳丁叔叔还把照片按顺序排了……回复
-
2014-01-07 08:55一直走谢谢费卢杰的介绍。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