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庄东岳庙——纳兰故园

  
     

      座庙无论从名气从规模上都远不如朝阳区的东岳庙,但它的历史文化内涵却被研究清史,研究纳兰的学者,喜爱纳兰词的粉丝顶礼膜拜。那是因为这个庙在清康熙朝时被当朝的大学士明珠重修后多了一个用途,(明珠重修东岳庙及娘娘庙的石碑,现在存放在真觉寺石刻博物馆,我特意去看了。石碑工艺精湛,碑身硕大,保存完好)被用作纳兰氏族的家庙,就是后来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家庙。
      纳兰性德是清康熙年间朝中重臣明珠的长子,(1655──1685),原名叫成德,纳兰少年聪颖好学, 读书过目即能成诵, 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文化学术,尤其喜好填词。诗文词均有作品,以词扬名。他继承了满人习武的传统,精于骑射。也吸收了汉人的文化内涵,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他是清康熙年间著名的词人,是康熙十五年的进士,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他曾随皇帝出巡南北,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时年仅才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生在海淀,归葬于海淀。纳兰性德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纳兰词”在词坛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生活。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他婉约的诗词,他短暂的传奇人生,倾倒了无数的崇拜者。
      如今,曾散布于上庄地区的纳兰家族历史绝大部分已荡然无存,作为明珠家庙的永泰庄村东岳庙是唯一可以追思纳兰性德风采的地方。村里目前还留有丰富的纳兰文化资源,村委会的院落里建有纳兰纪念馆,东岳庙——纳兰家庙,东岳庙正门广场前存有大戏台,周围还有龙王圣母庙、关帝庙等多座古建筑。这些文物遗迹至今保存完。
      回来再说说这东岳庙吧。我是在半个月前驱车前往的,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这个地方,更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的散步在这座荒芜的院子里。中秋刚过,无事的我又一次走进永泰庄。拾阶而上跨进大庙,大庙设计简洁,气势恢弘,是三座大殿的三进院落。外墙都是近年新粉饰的。眼前遍地荒草,碎砖瓦砾成堆,一切如旧,与山门外如隔一世。
      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分东西二路。西路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前殿,正殿,后殿。这是这座庙的主路。东路为跨院三进,现还没腾退被当地人占用,院子内圈养着恶狗,不敢走近。正殿最为壮观漂亮,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大殿整体建筑明显感觉是元朝的建筑特点,殿前有一个宽大的平台,石条铺就,高出地基一米左右,大殿的梁柱榫卯错落有致环环相扣,房檐横梁还有着精美的道教图案浮雕和隐约可见的彩绘。 
     庙门前原本还有一座戏楼。现在已经淹没在民房里。该戏楼坐北朝南,台基高2米,以花岗岩石条砌筑。戏台近年刚刚修缮。当地老人说,纳兰的墓原来就在庙的西南不远处,文革被毁,那个特殊的年代将这里的许多古迹铲的铲平的平,挖坟掘墓,拆毁改造,整个上庄地域纳兰家族的许多遗存就这样消失了。
      历史的过往是无情的。历史的风雨沧桑也给东岳庙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虎头蛇尾的重修发布多少年后,我看到目前也只修了庙前的文化广场,修缮了大庙山门的大门,原有的东岳庙正门左右本各有一个山门,但现还剩一个,右边山门早年被拆,盖了马厩,破房子依旧和山门并存。与鼓楼对应的钟楼的位置被建成水塔。一个现代的水塔,一个古代的鼓楼建筑,不伦不类的立在前殿两侧,看着让人十分的别扭。
      庙内遍地荒草,碎砖瓦砾成堆,一切如旧,与山门外如隔一世。地上依旧是破破烂烂,垃圾成堆,前殿被改造,配殿被拆除,正殿被落锁,大殿的屋顶上荒草蔓延,破窗上蜘蛛网在风中摇晃,殿内墙上糊着不同时期的报纸,泛着黄,撕扯的破破烂烂,主路两侧的建筑更难入目,老建筑两侧的,硕大的花岗岩房基石上,近代盖在上面的房屋已经摇摇欲坠,但犹如磐石一样的,大殿两侧的原有建筑地基,牢固坚实的卧在地上,毫发无损,门额上书着“瞻岱之门”清晰可见。石拱券门上的五龙穿云浮雕图案十分精彩。
      二进院正殿有石平台,大殿顶单檐,四角立着四个原木的挑檐柱。斗拱和檐下梁上的旋子彩绘依稀可辨。尽殿堂虽已破旧,但高大巍峨气势依旧,据说这座建筑是元朝风格。
      三进院落为后殿。大殿灰瓦五间大房,建在花岗石台阶上。两边各有转角配殿。查资料记载,原西厢内还供奉着明珠的影像,木制牌位“太子太博、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之灵位”。许多文物都在特殊的年代毁掉了,但此处一座石碑,《重修榆河乡东岳行宫碑记》,我在五塔寺石刻艺术馆曾见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看着寂寂落落的古庙,很是感慨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一个朋友在文章中说,纳兰容若并不同于李白、杜甫、李煜这样的诗人、词人。没有太多的“料”可说,与热爱国家这样的拔高思想无关,与悲惨潦倒的生活无关,与仕途无关。但他对热爱文学的年轻人来说,却是一场心灵的洗涤。绝美的文字,平兀的段子,感人至深的情肠。一心一意的刻画出了这片纯净的词赏天地。
      随着历史的变迁,随着旧城改造,随着新文化农村建设,现存的古古迹遗存越来越少,东岳庙曾经的辉煌,是人们精神的寄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特殊的艺术。修缮与保护是延续传统文化,是传承祖先创造的历史文明,多希望东岳庙早日修复还原本来面目。希望永泰庄文化广场能承担起这个责任和义务,传承历史文化办好特色旅游才是村庄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呵呵,乱说一气,别当真。



















肖虹发表于2013-12-18 19:07  
分享到 
赞过
(1989次阅读/24个评论/3人赞过)
    肖虹
    再去看会很悲愤的,第一个院落的庙宇的两个窗户都被偷道了,落雪时我去了,为拍残雪中的庙宇,很遗憾,没了心情。
    老顽童
    周末再去转转,顺道看看河边的苍鹭回来没
    墨涵
    手中便有《人间最美纳兰词》一本,只在闲时翻看,至今尚未读完。
    未知纳兰故园就在京郊。得暇可去观瞻。
    纳兰心事几人知,家家争唱饮水词。
    浊世佳公子,自诩不是人间富贵花。
    君王近臣,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不恋仕途,却忍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怕是最有名的一句了。
    清代词家三绝之一,其悼卢氏之词亦为一绝。
    调皮
      感受一下旧时的旧景遗址,为闲日添些色彩。谢谢朋友。
    大灰狼的幽默

    纳兰成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又名性德,但是纳兰成德这个名字只用了一年就改回了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因为犯了与皇子保成同名的忌,改名纳兰性德。

      纳兰成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因与太子保成名字犯忌,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改回原名,为纳兰成德。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他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

     

    度娘来的,有待考证,不过纳兰成德这个名字肯定是用过的。

      谢谢您详实的介绍。
    牧马天山
    找时间去看看.
      上庄一带在清初年是康熙朝忠臣明珠的田庄,这里有他的庄园。尽管现在古迹遗存保留下来的极少,但他儿子纳兰性德又是清的第一词人,来此寻觅凭吊性德是个可以寄托情感的地方。
      纳兰性德,复姓那拉,由于诗人的美学意识,将拉改成兰,又将同音的纳替代那。于是姓氏和名字就很有诗意。是这样的么。
      是吧,纳兰是那拉氏族的本家。慈禧父家的上族。渊源自蒙古氏族。与爱新觉罗氏族既是亲家又是仇家,盘根错节。
      嗯是的,很多人知道满清第一才子纳兰性德,但不知道纳兰是啥意思,纳兰就是那拉的转换。
      多谢高人指点.抱拳
    带你去转山
    为何在上庄有这么多文化遗迹啊,请老顽童回答。
      风水角度,此地上风上水!
      如今治理风沙源,在这一带成片植树造林,规模宏大!从阳台山麓到沙河两岸,其中果树面积也很大,桃、梨、梅诸园密布,春天,繁花似锦,秋天,稻浪滚滚,果香盈野。
      山清水秀京西稻,套用句俗话,地灵人杰。

      人家和你谈文化古迹,你跟人家谈绿化偷笑

      表示对梅园比较感兴趣。童总开春带我们去瞅瞅?
    肖虹
    呵呵,你们年轻,腿脚快,我们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一天下来有些吃不消,反正每天都是业余时间,慢慢走慢慢看慢慢消化,那也要谢谢老师详细的安排介绍!
      这个实际没那么累。
      从沙河到永泰东岳庙,可坐20路和519(到终点或终点前一站)
      今年春天我去翠湖湿地看了几次苍鹭,全然不知此地有这么个遗迹!
      明年开春,一定再连起来走!
    老顽童
    此地,可连同巩华城、纳兰园、上庄水库同游,一天足已。
    从一端到一端,10公里,不用返程,都有公交,东面还有地铁。


    老顽童
    今年去了几次上庄水库,去看苍鹭,旁边就有纳兰故居(纳兰园)
      村子里的村委会建有一个纳兰纪念馆,里面的文字图片详细的介绍了此地,纳兰和纳兰的生平。意在打造纳兰文化产业。
    老顽童
    正琢磨去哪呢!无意间发现这个!!太好了!马上做功课去之。
    另,这个大屋顶,颇有唐之风韵!怪哉!
      据说是唐代的遗物呢!
      唐代的遗物怕是保存不到现在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