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山考察记


三角山地区10米等高线图及行走路线


三角城上的“石城”,有人认为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由刘武周部下士卒所建。故三角山又有“三角城”之称。网上有一篇署名房山区人民政府的文章《刘武周驻兵三角山》,演绎了诸多民间传说,但考之正史,这些传说多不可信。唯霞云岭的刘姓大户自认是刘武周后人或有可能。
《刘武周驻兵三角山》说刘武周被杀后,他的旧部把他埋葬在今霞云岭村东面的西山脚下。遗憾的是,在1967年修建京原公路时,为开辟路基,已把坟茔破坏。好几块石碑,不是被埋,就是散失在民间作为他用。目前,不但刘武周的存棺石穴已难于找到准确的位置,就是残存的石碑,字迹也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了。但是,刘武周的坟茔所在地,仍然叫“石碑”。而霞云岭村的刘姓大户,至今也自认为是刘武周的后裔。
上午七点五十,二十多位队友从公主坟出发,经京石高速、闫村、坨里、檀木港转108国道,然后一路向前,于九点五十到达本次活动的起点:任家台村口。
任家台是王家台行政村的一部分,之所以从这里上山,是为了瞻仰一下房山烈士陵园。

站在任家台村口,可以看到烈士陵园的牌坊和我们即将穿越的山梁------柏树岭。岭上一个明显的地标是疑似某种功能的天线。


陵园牌坊上的对联:青春赋,血沃太行烽火烈;壮志酬,歌扬华夏党旗红。


抗日烈士纪念碑,碑首刻有四字:民族之光

这个陵园最初是为纪念“王家台惨案”的几十位烈士于1939年由房良县委而建。
1938 年8月初,平西发生了八路军五支队司令员赵侗“逃跑”事件(关于赵侗这段公案,网上有不少文章各执一端,有兴趣的朋友可自己去搜索,自己分析判断,这里不做评说),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受命到平西处理此事。杨成武接到命令,率特务营直奔平西宛平斋堂,8月9日,宿营在霞云岭地区,当时,王家台驻营部和我一个连约一百五六十人。是夜,已为八路军收编的訒良九区民团头目杨天沛、杨万芳、罗宗奎勾结二路匪首邢德章,率五、六百人将王家台包围,激战两昼夜,打死八路军战士40余人,被捕20余人也被杨天沛下令枪杀、活埋。是为房山革命史上著名的“王家台惨案”。
1938年10月,邓华宋时轮所率领的四纵由冀东返回平西,与杨成武部会合,分三路包围九区,激战数日,杨天沛部被击溃,杨天沛、杨万芳、罗宗奎被俘。
当时,平西领导机关片面理解和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未能对这些叛匪头子进行严惩。王大台惨案的罪魁祸首杨天沛不仅未被镇压反而混入了革命队伍,为后来的一区事变埋下了隐患。
1939年2月,中共房良联合县工作委员会和县政府在王家台村修建了烈士公墓,并立墓碑一座。
2012年8月15日,王家台烈士陵园在原烈士墓基础上进行修缮。修缮后的陵园占地1100平方米,呈敞开式碑林墙结构,陵园正门为牌楼式设计,两翼似展翅的雏鹰,四周碑墙镌刻房山区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捐躯的1175名烈士姓名。
修缮前的陵园大门

陵园内的英烈碑墙

瞻仰过陵园,经过任家台村最西端的这间房子之后的小路,我们开始登上通往三角山的柏树岭。


回望任家台村口那条拐了一个大弯的路是108国道

西望,南直河隐约可见。

怀疑是一种天线。这是登上柏树岭的重要地标。

从天线再向前,一个高压线塔是前进路上的第二个地标。

从山顶望下去,王家台村就在箭头所指的位置。距离任家台约一公里。



线塔之后,山路蜿蜒,但基本没有岔路

南望群山



攀上柏树岭最高峰,三角山在望。


远方位的高山是百草畔


根据网上信息,登上三角山的小路就在这个类似石龛的地方

三角山下已经整体搬迁的城阳村

在到达伯树岭最高峰之前,山路向左岔向一片松树林

岔路口位置三维示意图


林间小路铺着厚厚的一层松针,有的地方需仔细辨认。

穿出松林,我们来到了三角山与柏树岭门的鞍部。腊梅说她来过这地方,是从东北角一条小路上山的。建议我们也走这条路,然后从石龛处下山,但领队没走过这条路,坚持按原计划从石龛处上山,但可考虑修正原来的计划,从东北角下山。
如图所示,我们后来下山的路线就是腊梅上山的路线。

从鞍部西望三角山西半部

等齐了后队,我们从鞍部向城阳方向前进

在城阳附近回望鞍部

城阳村已经人去村空。
在村东的这两间房框子左侧,有小路通向三角山。



这条路,显然是经过人工修葺过的,有点类似于南北梯的样子,甚至,有的地方,狭窄得仅有尺把宽的路,真称得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人只能从如此狭窄的缝隙中钻过来。

先期登上山顶的队友在小憩。照片中光膀子的是猴乐,零四年冬天,我曾在镶红旗到四棵树的路上遇到过他,当时他也是光着膀子,这次见了,恍然已有九年,我真佩服他这股劲头儿。

从石龛处登山到达顶峰的路标。

按计划,我们登顶后将向东前进,从东北角的下山小路下山。为全面了解一下西面的情况,我和猴乐等四人,沿山顶小路,一直走到了最西端,发现有一条小路从西北角向山下延伸,后来询问当地老乡,证实,这是三角山三条上山小路中的一条。但因时间紧迫,我们无法探路,只好原路返回。
三角山西北角掩映在丛林中的下山小路。从石龛路顶端到三角山最西端下山路口,步行仅用十分钟。

从西端返回,后队已经到齐,大家一起向东进发。
东进也不过十几分钟,即来到名气很大的士井处




这口古井处于三角山顶的一个阳坡上,探头看看,水位好象还不低,有了它,假设有人住在山上,饮水问题就不成问题了。
过古井再前行几十米,即东南角下山路口,此处有一片裸露的山石,朝阳背风,正好是大家午餐的好地方。

路口这个人工设施,似乎是用做瞭望的,过去可能是一个小哨所之类。它守着上山路口,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哨所。

三角山最东北角有一个断裂,山势狰狞,也很壮观


这两处房子可能是已经废弃的笛子坑。

俯瞰柏树岭与三角山的鞍部

山下的房子,这个房子的位置,就是我们即将下山的路口。

整个三角山都走完了,山上并非像有些网文介绍的那样是一片平地,它也是山地,只不过不像四周那样直上直下罢了,在这么小的范围内,并且是山坡地,不可能供养很多人,所以,说这里曾是刘武周的屯兵之地更不可信了。看这地势,在乱世,土匪们藏匿于此倒有可能。但进入热兵器时代,这里的天险已经不可恃。1940年一区事变后,叛匪据此负隅顽抗,终究为我歼灭就说明了问题。

房良一区事变的大致经过:
1940年春,日寇对平西根据地发动了十路围攻,秋季又对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我主力为机动作战,暂时撤出平西,由内线转为外线作战,八路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根据地缩小,群众恐慌。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房良一区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叛乱。
11月15日,区委委员韩景义、游击小队指导员张其羽率游击小组由石堡归来,因疲劳过度,在堂上村一座破庙里休息。堂上村原村长高甫万先劝降其当游击小组组长的弟弟高甫禄,把游击小组骗至驻地附近,下了组员的枪。由村中一流氓和逃亡军人王有才、石秀珠等到庙中捆绑了正在熟睡的韩景义,将其杀害。堂上支部二十五人,除少数几人外,都参加了这次叛变。
同日,房良七区区长罗化之在庄户台被叛徒蔡德禄亲自带人抓捕。
17日,夜间,汉奸队偷偷包围黑牛水村。傅林同志凭手枪一支,子弹五发,手榴弹二枚,与敌人相持半日,弹尽牺牲。崔一春同志被捕。四区长常守德当场牺牲。二区指导员冯振水负伤后被俘。
从10月14日始,到11月中旬,王老铺村村长穆存山、武装中队长穆永山,勾结汉奸队长高平和匪首罗宗奎,纠集村中四十六人,先后九次袭击我区政府所在地六渡,到处抓捕我工作人员,十二处捕杀我工作人员十六名。
此外,宝水村以村长张国全为首,组织十六、七人将我八路军王排长和三名战士抓捕后交霞云岭伪军;
龙门台村村长耿文会(党员)、支书张殿福为首,组织召开十二人会议,会后将区党总支委员李兴通交霞云岭敌人杀害。
这一连串的事变称一区事变。此次事变,我县区干部共被捕四十六人、牺牲二十人,其余者或被释、或逃出、或叛变。
1940年12月13日,为严惩叛乱分子,我挺进军九团二营于拂晓前包围了叛匪驻地三角城,激烈战斗二小时,将汉奸、叛匪彻底打垮,当场击毙二十多人,俘虏数十人。三角城一仗,彻底打垮了一区的反动武装,根据地得到巩固。
三角城,我一直关注的地方,亲身到这儿看看,对解开心中诸多疑团大有助益。这一趟来得值。
下山前与本队最年长的老李大哥合影

风铃也来凑个热闹


东北角下山的路比正南那条路要好走得多







这是下山路与防火道的交叉处

路口正对着这个房子

从山下看三角山最东北角的断裂处



再回头看看午餐处

回到鞍部,重新向城阳方向前进不远,即从这个破房子处开始下撤。

这路上还有两处比较险的路段。

下到沟里后,会遇到一个岔口,左手的岔口可能是通向城阳的。

再向下走,看到一个水窖,这是东北峪村的饮用水源。

老于头六十六岁,坐在村头消磨时光。他告诉我们,村里现在只有四户人家,年轻人都走了,剩下的都是老人。东北峪以上的村子都搬迁下山了,但他们村还没有,看来他也希望政府能把他们都搬下山去。

过了东北峪,全部是新修的水泥路,一路向前,向下走,别拐弯儿,就走到南直河汽车站了。


右边这条路是从东北峪下来的水泥路,黄圈内这户人家是个明显的地标


站在108国道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家人家。记住了这个地标,如果从南直河上山,就不会走错路了。

此行拔升仅三四百米,行程八公里,货真价实的休闲。
资料:平西抗日根据地
邓华支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杨成武任115师独立团长,后发展为独立师,邓华为政委。邓华支队正式名称是
6月,宋时轮支队与邓华支队在平西斋堂地区组建成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总兵力5300多人。
4月,挺进军分兵两路开辟新区:一路东出永定河以北地区;一路南进涞水、房山、涿县(今涿州)平原,相继建立了五个联县政府,部队发展到1.2万余人。
1942年2月2日,冀热察挺进军番号撤销,在平西成立第11军分区,辖第7、第9团;平北、冀东军分区分别改称第12、第13军分区,均归晋察冀军区直接指挥。
有人说,之前的八路军四纵,面对一把好牌,捣鼓成一锅浆糊,整个冀东丢失,再次沦为敌占区,宋时轮邓华在实践中检验出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这个时候,毛主席点将,让120师的萧克出马,收拾残局。
萧克从晋西北来到平西,几乎是单枪匹马,没带什么部队,却把晋察冀的邓华支队、120师的宋时轮支队(实际是刘志丹的陕北红28军),以及冀东暴动的游杂武装三支部队有机地整合成一块了。而这三支部队都不是他的嫡系,他的嫡系359旅(红六军团)他没带一个连队过来。萧克能在冀热察站稳脚跟,并且逐步扩大地盘,壮大部队,和他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是分不开的。
链接:
-
-
2014-06-25 06:14荒野独行那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领队。有机会还一起走。回复
-
-
2013-12-15 22:00一直走顶贴支持。回复
-
-
2013-12-15 21:41一直走看过了。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