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副对联让我唏嘘不已


       
那一年,我从九寨沟返回成都,在友人陪伴下再次游览成都杜甫草堂。说是再次游览,那是20多年前的1991年,在考察攀枝花二滩水电站的厂址后,回到成都时曾经来过。 说实话,那一次也就是到此一游的感觉,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而此次则不同,因乐山、峨眉山和九寨沟的一路游览下来,羡山川永恒,叹人生苦短,满腹的复杂情愫。从杜甫草堂侧门甫进,那清烁的杜甫铜像立即吸引了我的视线。那对世事曲折和无常命运的无奈,那种既不能兼济天下也不能独善其身,最后贫病交加,客死他乡的坎坷历程,都反映在这座雕像上。稍加观摩,即感心情沉重。再进一层院落,一幅对联终于把这种沉重情绪推向高潮,让我唏嘘不已,凄然泪下。 对联是清朝人顾复初撰写,在众多的题诗和楹联中,他是懂得杜甫的,也是懂得中国知识分子的。对联写道:“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对联寓意深刻,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大书法家何绍基何等的高傲啊,却用心的题写了该联。当代的大书法家于立群也曾题写。很大多人对联语的理解为:时代不同了,而江山依旧,可是历代以来,在祖国壮丽的河山里龙蟠虎卧的诗人,又有多少呢?下联作为对这个问题回答说:杜甫在这巴山蜀水之间过着流寓生活,可是却留下了长留天地的不朽诗篇,也留下了这长留天地的不朽草堂。    

    而我觉得,这幅对联的寓意比这要深刻得多。我对这幅联的理解是:虽然时代不同,但在相同的背景下有多少龙虎英才只能蜷缩着的生存,留下一些苍白的诗句算作百无一用的诗人;杜甫你老先生虽然也未遇明君,壮志未酬,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但你毕竟留下了一处月白风清的草堂以使灵魂有了归处;你还有名诗传世垂名千古。而言外之意则是你杜甫老先生啊,虽然贫病交加而死,但你比我们这些虽满腹经纶,但壮志难酬的人可强多了。这是多么凄凉而又尖锐的揭露和控诉啊,对历代命运多舛知识分子给予了多大的同情啊!

杜甫安史之乱后, 流寓成都,就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旁筑茅屋而居,历时四年。就在这座简陋的茅屋里,写诗240余首。后来杜甫乘船顺长江而下,准备投奔朋友,可不巧的是,明明受到朋友的邀请,但当他携妻、子赶到时,朋友或者移居,或者远赴他任,总不能谋面,如此者三。最后在岳阳楼下,有人慕名给他送上船一块酱牛肉和一壶老酒,长期饥饿的杜甫因吃牛肉过多撑死了。

 

[资料]: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萦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顾复初是清康熙年间进士,授内阁中书,以奏对越次罢职,流寓成都而卒。因与杜甫流寓四川颇有相似之处,故作此联以表独特感概。上联用杜诗吊宋玉之句“萧条异代不同时”作为典故,感叹自己与杜甫虽不同时,但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人们觉得这幅对联在草堂众多的对联里是最出色的,所以将它悬挂于草堂的主体建筑“大「廨」”即是官署的大门两旁。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1958年毛泽东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

我在游览时仔细咀嚼,觉余味无穷。您能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吗?    

 

 

 [资料]人日游草堂:杜甫草堂内设一柴门,过柴门,就是草堂的最后一个庭院。只见三幢建筑呈「品」字排列,「工部祠」居中,前边两侧西为「恰受航轩」,取自杜诗「野航恰受两三人」;东为「水竹居」,也取自杜诗「懒性从来水竹居」。这令人怀想到诗人在此居住时的那种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工部祠」是供奉杜甫塑像的飨殿,因杜甫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人称「杜工部」,所以如此命名。祠前有清代学者、书法家何绍基撰写的著名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从这副对联,可以引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与杜甫同时代有一位叫高适的诗人,高、杜二人年轻时曾一起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登临抒怀,饮酒赋诗,畅论国事,结为诗友。杜甫避乱入蜀时,高适正巧也在成都附近作官,在经济上给了杜甫不少资助。二人常互寄诗歌,传递友情。公元761年正月初七(民俗称为「人日」),当时任蜀州也就是今四川崇州市刺史的高适寄给杜甫一首诗《人日寄左拾遗》,诉说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数年后,杜甫飘泊到湖南湘江,一日偶然从书箧中翻出这首诗,这时高适己经去世,诗人自己也处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悲惨境地,不禁睹物生情,潸然泪下,于是提笔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抒发了对故友的哀悼之情。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就在后代文人骚客中流传下来了。清代学者何绍基当然熟知这个典故,便趁在四川作官的机会,有意在农历正月初七这一天前来拜谒草堂,撰写这副对联。联中以「我」对「公」,并用「归来」作双关,表面上是说回到成都,来游草堂,实际上是含蓄地表达了他以杜甫继承者自命的深意。此联一出,许多文人墨客竞相效仿,于每年人日到草堂来吟诗题联。久而久之,竟演变为成都「人日游草堂」的地方风俗,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带你去转山发表于2013-11-14 19:35  
分享到 
赞过
(896次阅读/5个评论/6人赞过)
    二狗Double Dog
    好词好客好人
    尘沙

    嘿,刚去过
    尘沙

    好文!再看一遍!
      这里是浣花祠的一部分
      这次去的太过匆忙
      心态不在
      像大多游客,就算身临也无法体味诗词其境

      不知什么时候还能再来
      希望能如转山大哥一样静下心来
      也许再过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