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总结

出游会吃会喝还要会玩 吃喝是土司们的专长

崂山土特产篇
土司,土特产司司长;
特产之一:崂山绿茶
    话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先如今技术发达了,北方也种植起了独具特色的茶。
    关于崂山茶的历史:
    1959年移植试验;
    1960年茶园培植;
    1962年引种成功,在崂山县小宫风景区进行直接茶苗试验,播种5万多丛(折合40多亩),存活1万丛,引种成功。
    1963年开始驯化培植,进行开园移植,对茶园进行有序管理,增强茶苗本身对严寒、干旱和季风侵袭的抵抗力。南茶北引落地生根。
    1964年采到第一批茶籽。
    1965年播种出苗完全正常,青岛茶树第二代出世,让茶树在青岛代代相传定居崂山。
 
    崂山茶的品质特色:
    有诗云:独坐白云洞,山曲且闲步。萧萧修竹林,泉声在何处。欲下东山颠,飘然入云雾。俯瞰大海浪,咫尺迷云絮。但闻风涛声,势作蛟龙怒。行入山下村,始见村边树。不辨雕龙嘴,道人导我去。
美丽的词句,道出茶树的自然生长环境, 好山好水出好茶。每到采摘季节,茶农严格按照专家指导,采取少采,勤采,按时采摘等方法,采摘下的茶芽饱满,黄中带绿,咀嚼后甘甜爽口,回味无穷。
    炒制好的茶,条索结实,白毫凸显 ,冲泡后汤色清亮,滋味淳厚,润喉生津。深受北方茶客的喜爱。
    有茶有故事:关于崂山茶的传说,将我个人偏爱的一则与大家分享:
    崂山茶的传说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若干年以前,崂山太清宫处来了一位年轻的白面书生。据说,该书生原籍杭州,家境殷实,只因自小有两大嗜好,一是酷爱品茗饮茶,二是广习琴棋书画,而于八股学业上则聊无用心,所以屡试不第,遂心灰意冷,终致携琴揣茗,离家出走,遍访华夏名山大川,广寻天下画朋琴友。一日,来到崂山太清宫处,但见山清水秀,石奇草异,浩瀚大海,一碧万顷,清风徐来,花香鸟鸣,大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愉悦心境。遂借居庙中,早晚与庙中道士或品茗论道,或抚琴赏乐,乐不思蜀,竟在此住了下来。话说东海龙王的三女儿一日闲暇游玩来至崂山太清宫,似神仙窟宅、类灵异府地的崂山美景,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在寂寞深宫中长大的小龙女。走在绿荫小径上,忽然和煦的细风,从绿树掩映的山路深处送来了一阵委婉幽雅的琴声。循着琴声,来到一处道舍窗外。但见屋内一白面书生正在抚琴,面前的几案上放着一杯热茶,袅袅上升的热气中,股股浓郁的茶香沁人肺腑。近观白面书生,耳闻阳春白雪,嗅品浓郁茶香,小龙女醉了。于是他们相爱了,结为夫妻,崂山就成了他们的家。游山玩水,品茗抚琴,终日厮守相伴,其乐融融。却说光阴如梭,转眼已是数月。忽一日小龙女见书生面带愁容,经再三究问,原来书生自杭州带来的茶叶已经没有了,崂山当地又没有茶,断了吃茶这一嗜好之源,令书生整日无精打采、心思不安,大有回归故里的意思。小龙女一听,原来如此,笑对书生说:“相公,崂山乃天下神山,不管是江南的,还是塞北的,只要是世上有的,崂山就有,何况是一株茶呢。崂山巨峰顶下、比高崮上,就有一株神茶,赶明天,我和您一起去采回来,茶叶不就有了吗?”小龙女说完,从头上摘下一支珠花簪子,扬手一扔,只见这支簪子随风飘飘摇摇,朝着比高崮飞了上去。待到第二天书生和小龙女来到比高崮上时,但见崮顶上石缝中,已经长出了数株翠绿鲜嫩的茶树来了。从此以后,书生和小龙女也就在崂山安居乐业、白头偕老了。


特产之二:馒头文化

不来青岛不知道那大的馒头,不到崂山王哥庄不知道馒头也有文化,哈哈。
说说这青岛崂山王哥庄的大馒头。
手工制作,传统工艺,五百年历史
手工揉+铁锅蒸+木头烧+崂山水+专用面粉+传统工艺”造就了高品质的正宗王哥庄大馒头。
崂山面塑是崂山地区农村世代相传的手工艺面制品,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其中王哥庄村街道的面塑最具代表性。近年来,王哥庄街道面食行业的能工巧匠们在传统花样基础上,融入地方元素,不断创新馒头的花样造型,开发出了鲜嫩松软、口感甜美、造型新颖的“福、禄、寿、喜”系列产品,目前王哥庄花样馒头已申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悠然山房发表于2013-09-12 12:32  
分享到 
(671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