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南口战役】76年前 一场不能忘记的战斗
南口古战场祭文(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赵晶)
呜呼!崇山峻岭,层峦叠章,雄关漫道,断壁残垣,风雨晨昏,鬼雄常在。而今清平世界,朗朗乾坤,尚知否,金戈铁马,万里朱殷,竟落得,马革裹尸,百年萧寂。秦关竟海,攘拒四夷;明堠逐漠,固卫中州。自古烽火边城,王化难及戎狄;白刃殞身,精魂犹驻燕蓟。清季海通,逼遘阳九,是有内凶外寇累卵之危,亡国灭种倾巢之险。丁丑之变,宛平沦陷,三月灭华之论在耳,八紘一宇之墨未干。屈节降虏,兆民泪尽胡尘;浴血漂櫓,汉土旌荡倭氛。职是之故,六万雄师,进驻南口,钢刃步枪,以拒炮轰空袭,血肉体躯,力保晋察绥冀。鏖战旬余,化碧入泥;歼敌近万,舍生取义。骨填沟壑,骸枕荒野,丹心昭昭,蹈死不悔。浩然天地,英灵不远,今我来祭,以慰先烈:古来知兵非好战,只身靖难勇当先。书生虽无缚鸡力,一寸山河一寸血。临碑致奠,魂兮归来,伏惟尚飨。
就在76年前的今天,就在南口这片土地上,曾经有6万多国军与7万多侵华日军展开浴血奋战,保卫河山,血染沙场,战争进行了18天,国军以伤亡三万三千余人的代价,毙伤侵华日军一万五千余人。这场战役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就发生在南口周边的众多山地上,或许你曾经路过战场遗址,或许你曾经见到被战争破坏的建筑遗迹,但是不知道你当时是否意识到这就是那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日军队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但却不为世人所知的南口战役。
1937年7月底,侵华日军相继占领了北平、天津。为了灭亡中国,侵华日军紧接着沿津浦、平汉、平绥三线扩大侵略。沿津浦路进攻,为的是策应对上海、华东等地的侵犯;沿平汉路南下,为的是夺取中原,进逼华中、长江;沿平绥路西进,为的是占领山西,进而控制整个华北,一举歼灭中国军队精锐,攻占政治经济中心地区。侵华日军以为这样就能迅速打垮中国抗日力量,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蒋介石这时已看清对日妥协无望,遂决心抗战,对侵华日军的三路进犯,都做了相应的战斗部署,在平绥路方面,组织了著名的南口战役。
南口,位于北平城西北45公里,处燕山余脉与太行山的交会处,是居庸关南侧的长城要隘,是北平通向大西北的门户。这一带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关隘重叠。从南口经居庸关西行至宣化、张家口,为一东西狭长之盆地,南北多山,中央凹下,平绥铁路横贯其中,并有公路相辅行,形成为连通西北、华北及东北的交通干线。南口的南北两侧,又是筑在高山脊背的内外长城,山上仅有羊肠小道穿行,故南口是名符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天险之地,人们称它是“绥察之前门,平津之后门,华北之咽喉,冀西之心腹。”守住了南口,即可阻止侵华日军占领察哈尔省,进而分兵晋、绥之图谋,从而保卫察、晋、绥三省,可见南口从来为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地。
为了保卫和抢占南口,敌我双方都部署了雄厚的兵力。侵华日军派出铃木第十一混成旅团、酒井第一混成旅团、板垣第五师团全部,以及川岸第二十师团之一部,总人数约7万人,并配备了大量的火炮、坦克、飞机参战。中国军队主力为汤恩伯将军率领的第十三军,辖第八十九、第四两个师,以及陆续支援的第二十一师、第九十四师、第七十二师、独立第七旅及两个炮兵团,总兵力约6万人。
南口战役从1937年8月8日打响,至8月26日撤退,历时近20天。8月8日至15日,为得胜口、南口之争夺战;8月16日至19日,为南口、横岭城间之争夺战;8月20日至26日,为延翼竞争和中央被突破作战。战斗中,日寇凭借其优势兵器飞机、坦克、大炮等,每日向我阵地倾泻数千发炮弹、炸弹,依山草草修筑的工事,总是刚修好就被毁,再修好,再被毁。但中国军队依仗保卫祖国的誓死决心,以步枪、手榴弹、大刀,与敌军拼杀,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战斗之惨烈、残酷,惊天地泣鬼神。
南口战役为我国抗战史上极其光荣的一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南口战役严重地挫伤了侵华日军,打乱了侵华日军的作战计划,使“三月亡华”的神话破灭。
南口战役和当时进行的淞沪会战,显示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全中国的图谋已暴露无遗,蒋介石决心由应战转为抗战,因而对谈判已一年有余的国共合作抗战问题,其态度积极起来,终于接受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了将工农红军改编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宣布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因此,南口战役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南口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斗志,从此,“中国不会亡!”、“筑成我们民族新的长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等抗战口号深入人心,传遍祖国大地,南口战役的政治动员作用远远超出了它的军事意义。
1937年9月6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发表短评说:“不管南口阵地事实上的失却,然而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远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谢谢老师O(∩_∩)O~
哟,还有果粉。问问河南老百姓去。水旱蝗汤的汤是谁。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