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仙人飘翩下云台

 

    借用缪哲在《桑奇三塔》一书中对印度笈多王朝的评价,经适当改造来形容唐朝亦是恰当不过的——唐朝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灿烂的时代。与之相伴随的,是精神、智力和才气的迸发。 其中的智力与理性之美,多见于这一时期的建筑、雕塑与艺术。在唐代,思想、信仰与感受,彷佛获得了肉身,故而可见的、可感知的。佛像的神采,亦在出世的超越与尘世的关怀间,获得了微妙的平衡。    

 

    在一个阴日的清晨,怀着仰慕之情,我来到了位于泾河南岸清凉山下的大佛寺。一座圆柱形巨大红色山体矗立在天地之间,窟前有五层楼阁屹立,阁楼之上书“明镜台”三个大字,大概取自神秀和尚“心如明镜台”之偈语。洞窟东侧有一碑亭,碑文记载了大佛寺修建扩建的历史。大佛寺建成于唐贞观二年(628年),是唐太宗为超度郴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极大战中阵亡的士兵而建,初名应福寺,石窟造像的开凿则一直持续到唐文宗时期,历经200余年苦心经营。北宋仁宗为其养母刘太后庆寿时改名为庆寿寺。

 

    大佛洞是全寺的中心,亦是该寺最大的洞窟。窟内主像为“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为石泥塑彩绘。阿弥陀佛像高大壮观,高19米,宽10米,盘腿坐在莲座之上,施说法印,面方耳垂,额宽唇厚,肌肉丰满,颇显唐代风格。根据柯律格,西方净土主佛、阿弥陀佛崇拜在5世纪的寺院中开始流行,成为中国最强大有力的佛教信仰之一,供奉的阿弥陀佛可能采用不同的材料,体现出不同层次的艺术水平,往往同时兼顾了宗教热情和政治忠诚。据说,为结帝王之欢心,大佛塑像多少凝入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面相特点。

 





    大佛左侧为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和信仰的力量,右侧为大势至菩萨,是智慧的化身。佛家有言:信则能入,智则能渡。两尊菩萨面相丰润,含蓄恬静,形神无不流露出天国的至善至美。前去参观时,大佛洞正在维修,大势至菩萨前脚手架林立,未能找到合适角度拍摄。

    更令人遗憾的是,三尊塑像皆经后代重塑,原貌已失。只有阿弥陀佛之背光仍保留了初始的面貌,刻着火焰纹、花卉和卷草纹图案,众多的伎乐飞天和小型坐佛环绕四周,展现了佛国世界的美好与祥和气氛。背光间的小坐佛肉髻低平、面庞方圆、体型敦厚,保留有北周以来的塑像特征。

 




 

    大佛洞两侧分别是罗汉洞和千佛洞,为唐高宗时期开凿。这一时期,唐朝的雕塑工艺达到了顶峰,人物造像风格趋于成熟。其中千佛洞为一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中心柱窟(唐代石窟此种样式已较少),据窟中题记铭文,大部分雕像塑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唐代造像突破了三佛或一佛二菩萨的组合,增加了力士、天王等担负不同职责人物。这些佛像共有的时代风格是鼓胸、细腰、宽胯、头身比例适度、身体丰满健康,有的菩萨呈现出女性般的优美身体轮廓,从中体现出盛唐时期开放、自由、活泼的社会风尚。

 

    下面这组菩萨恍如孪生,我将之定名为“双生花”。二者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披罗衣之璀璨,珥瑶碧之华琚,曼妙腰肢朝同一方向轻轻扭动,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而那如舞蹈动作般的风姿,则完美刻画出菩萨的婀娜和妩媚,让人忍不住久久凝视。

 



    唐代造像的最大特点是充分揭示出人体的最优美姿态和内心的丰富情感。这样的艺术造型,肇始于张僧繇绘画风格的影响,于北响堂石窟身体微曲的胁侍菩萨之中初见端倪,经过隋代的酝酿发展,到了唐代终于成型。与北魏时期那种超凡绝尘、不食人间烟火的造型不同,唐代造像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不但极力表现身体姿态之优美,还有意识地突出菩萨安静祥和、关怀现世的神情,力求拉近人与神之间的距离。“他不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神灵,而是作为管辖世事、可向之请求的权威主宰。”(李泽厚)

 

    仔细欣赏这组菩萨,你会发现它们是唐代造像艺术的完美代表,堪称“东方的维纳斯”。丰满的胸部、纤细的腰部、娇艳的面庞、朦胧的眼神以及嘴角流露出的神秘微笑,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你面对的仿佛是两个人世间高贵文雅、丰满苗条、健康美丽、活泼可爱的少女。顾盼生辉,撩人心怀。记得川端康成在《古都》中曾将美丽的少女与佛像作对比,“假如说,千重子小姐站在中宫寺和广隆寺的弥勒佛前,真不知小姐有多美呢”,以前总觉得突兀,现在有些理解了。












 

 

    罗汉洞位于大佛洞西侧,大约开凿于唐高宗执政时期,武则天登基后多有补刻。共有四个面北排列的小石窟。西起第三窟内,在壁上刻有浮雕佛经故事60余幅,并留有唐宋以来游人的题刻。其余三窟内雕有佛像和菩萨数尊,造型生动,雕工精致。

 

    罗汉洞内塑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大部分造像头部缺失,火燎的痕迹较为严重。这些塑像是在唐武宗会昌年间发起的毁佛运动中遭到破坏的。唐代创建人一直以老子后代自居,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极力推崇道教。唐武宗崇信道教,同时深恶佛教。加之,寺院规模的扩大和佛事的兴盛,掌握了大量的财产。武宗时期因征战讨伐,国库空虚,急需财政支持。基于上述原因,会昌五年(845年)武宗发起了毁佛运动,拆毁寺庙,遣散僧侣,捣毁佛像,佛教遭到极大打击,史称“会昌法难”。 想到此节,不由一声叹息。 






 

 

    罗汉洞内有组塑像为文殊菩萨骑狮像,雕凿于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文殊菩萨结跏端坐于狮背之上的莲花座上,狮子颈上系铃,狮尾摆动,造型精美,给人以长嘶奔腾的动感。狮像一侧为驯狮的昆仑奴造像,身材短小,头部扭向一侧,发卷曲,双足外撇。昆仑者,黑色也。唐人将黑色皮肤的人统称为昆仑人。唐代时,有不少南洋诸岛和非洲地区的黑人被贩卖到中国,供人役使,故称昆仑奴。

 



 


 

    我将这组塑像称为“藏”。他们隐匿在黑暗之中,露出微笑,仿佛世道人心尽在掌握,能看穿你内心的秘密和纷扰。他们似乎又随时呼之欲出,走出黑暗的包围,走下神坛,与你一起经历世间的诸般烦恼,启发你获得究竟的证悟。




 

 

 

 

 

 


    最后让我们在一组唐代标准的“S”造型中结束这次佛像之旅吧。唐代的菩萨已不像前朝的菩萨笔直地站在佛的身旁,而常常是把头微微地像佛一侧倾斜,丰腴的胯部向一侧扭动,这样身体就呈现出优美的“S”型。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我左扭,我右扭,我对扭,不扭不风骚,不扭不美丽。








 


 

 

   从大佛寺出来,想起唐人的“丰颊厚体”之美及武则天时期那种“方面广颐”对饱满大气之美的崇尚已经久违了。唐代的精神,大概就是要不负此生,尽情尽兴。如今的时代,流行的是骨感美,纤纤细腰锥子脸成为王道。今天的许多女明星,若是生在唐代,则会被当做病态。我们大概忘记了,在辉煌的大唐,女人曾经可以那样健康、自信、自由地舒展自己的身体。爱我就连同我的赘肉。

 

 

    【大佛寺】

    西安城西客运站乘坐高速大巴至彬县,2小时车程。县城内乘坐3路公交车直达大佛寺,车程半小时。坐北朝南。

骆驼发表于2013-07-21 15:13  
分享到 
赞过
(1051次阅读/1个评论/1人赞过)
    一直走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