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有必要样样红吗?
“青春少年是样样红……”歌手黄安唱出的是处于青春年少的人应该不断奋斗、拼搏,活出精彩人生的情怀。可是近几年来,茶叶界也出了一股“样样红”的潮流。传统的正山小种、滇红、祁红、宜红、滇红等理应该红的茶的就不说了,现在却有用碧螺春的鲜叶做成的“阳羡红”、用信阳毛尖做的“信阳红”、用崂山绿做成的“崂山红”,甚至用铁观音做成的“观音红”、用普洱毛茶做的“古树红”……不知道这些“红”能红多久?
用绿茶类、乌龙类、普洱类的原料来做红茶,是个很好的尝试。从神农尝百草至今,由“荼”到“茶”,本就是不断尝试、创新、继承和发扬的一个过程,推陈出新是应该鼓励和提倡的,但是不顾茶叶特性和口感差异,只求博得消费者眼球、只为赢得一个华而不实的市场噱头,实在不应该。
太湖之滨的碧螺春,茶叶极细嫩,全部采用一芽一叶的鲜叶制成,一个熟练工需要采摘7万个左右的芽头才能制成一斤成品茶。本已身在名门,碧螺春却不满足于绿茶中的地位,还要比肩红茶中的金俊梅,只是可惜,碧螺春是小家碧玉,用其鲜叶做成的“阳羡红”不像由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精制并创新出的金俊梅那样适宜过火工,最终让人喝到的“阳羡红”不仅内含物质不够丰富,而且水色浅、茶汤薄,完全失去了它在绿茶中鲜、爽、柔的口感优势,没有人愿意再喝它第二回。这细嫩芽头的命运,想想都让人感到惋惜。
福建产南北二乌龙,闽北武夷岩茶(大红袍、肉桂、铁罗汉等)为一脉,另一脉是名气最大的闽南安溪铁观音。同属于武夷山产区的正山小种,以及由它精制创新出的金俊梅都属于浓郁高香、火工较重的红茶类,和岩茶系一样,口感厚重、内含物质丰富、耐泡。而产自闽南的铁观音虽然和岩茶同样是大叶种茶,但是铁观音的香气独特,有种决然于尘世的清幽,汤色较浅,特别是现代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就更明显体现了这一特性。用铁观音的鲜叶来制作红茶,红茶的特殊工艺虽然使其茶汤颜色变浓,但终究觉得欠缺些什么,喝到嘴里本该有种凝神聚气的厚重感,却被铁观音本身的清幽上拔之气给冲淡了,红茶的优势口感荡然无存。
信阳红、崂山红,同样有以上的不足之处。普洱茶居然也耐不住寂寞,用其原料做红茶,为了区别于大名鼎鼎的的滇红,绞尽脑汁的想出一美名来。
商家都想“样样红”是可以理解的,轮番炒作新的卖点,追逐利益最大化嘛。但是红的不应该仅仅是茶叶的颜色吧?茶叶应以适合它制作工艺的颜色出现才是王道,任何对茶叶制作工艺的推陈出新,违背了用“舌苔”收货的原则,注定都是不能长久的。
随波逐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