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秘径——西东龙门涧穿越归来

























 

1

龙门涧,在过斋堂水库后的清水镇。站名叫上清水。下车能看到路边指示牌,往里走 十公里就是。龙门涧周边有灵山、黄草梁、百花山等著名景区。

涧分东西,西边的也叫鬼谷,东边的也叫大峡谷。后来我住的农家院房东听我说是自己从西龙门涧穿到东龙门涧的,就跟我说,今年清明,有十几大学生被困在山里。

我收集穿越资料时候,在一个帖子里读到这样一句话:“……随着‘绿野’(户外网站)老驴们的逐渐隐退,西东龙门涧穿越将成为被遗忘的一条秘径!”

坐下来再次品味这话,才觉得它说得准确到位。

2

西东龙门涧穿越线路会被遗忘,我想无非两大因素:

一个是交通不便。公交去那里当日不能往返。我是在燕家台农家院过夜次日返程的。去龙门涧的交通,很多帖子都能找到,我就再不厌其烦的说说吧:在苹果园地铁出口乘开往双塘涧的892路公汽,在上清水站下车,从上清水叫辆黑车去龙门涧现在价会要20块。在苹果园有每天唯一的一班从苹果园发往龙门涧的892路公汽,从苹果园发车大概在下午3点,从龙门涧发车大概在早晨6点。

3

周六起晚了,没赶上7点的892路头班,据说期间走了好几趟的加车也没赶上,只好等9点的一班。这个时节玩户外的超多,花花绿绿的户外衣服,枝枝丫丫的各色装备,把一个892的小站台挤得烂粥一般。好容易上去了,一路上在石古岩、王平村、法城、火村口、甚至百花山、灵山什么的下车人很多,都是大队人马集合。甚至,车上还有好几个老外穿着趿拉板扛着一人高的行囊在斋堂下的,说去看爨底下。唯独我一人是在上清水站下车的。

大拨哄的线路有大拨哄的热闹,不寂寞,穿越线路设计难度适中。

4

西东龙门涧穿越淡出人们视线外的另一个制约原因是,穿越线路上有几处险地。

攀岩是从户外登山分化出来的,玩户外,危险是个永恒的主题,稍有不慎就一定会发生安全事故,但如果我们心存敬畏,当止则止,按照自身条件小心妥善处置,我想就一定会有一个尚好的行程,会有一个有惊无险的尚佳回忆。

自西龙门涧向东龙门涧穿越,一路上会有两个地点要格外的注意,它们是西龙门涧的板子崖;进入东龙门涧景区前的小断崖。除这些外,一路上有好几处在崖边走,需要用登山杖先拨开青草探到土路。

险就像辣子这个调味品,不是刻意追求刺激,而是顺势解决穿越时候出现的问题。险,是相对来说的,就像“小马过河”一样:河水既不像蚂蚁说得那样深,也不像骆驼说得那样浅,是因人而异的。

什么都一马平川的大台阶,那这样的线路还有几分趣味呢?

5

《北方的空地》讲,当初最先穿越藏北大羌塘无人区的,不是玩儿极限户外发烧友,而是测绘兵们。死亡随时存在,死了以后怎么办?就地埋了,再找个粗木桩一插,作为墓碑。

西东龙门涧的穿越的先驱们。如果不是他们永不停止的脚步,我的穿越无法想象,他们是无名强者。

现在网络上的资料有《西龙门涧至东龙门涧穿越攻略之续篇》,作者不详、《龙门涧西东穿越归来》,作者不详、《门头沟龙门涧攻略之东西龙门涧》,作者毒虫、《西龙门涧攻略》,作者李老师。如果朋友想去看看龙门涧,可以放狗搜索这些珍贵的资料,我引用的时候,都用引号表明。

6

我觉得西东龙门涧穿越线路特色是完全具备真正的山地丛林的越野的特点。

有浅度徒手攀爬、陡坡上升、崖边行走、落叶谷下撤、废梯田中通行、小岩石下行等。使得行进中,花样繁杂,变化多端,避免了一路单调的机械迈腿活动。

在当年铁血滇缅的中国远征军,在缅北首先遭遇到的正是日本热带丛林作战的王牌部队。第一次入缅遭到了空前的惨败,十万热血男儿,逃回来的只有四、五万。现在还能在缅北的野人山(胡康河谷)原始森林的洞穴里发现累累白骨,最容易分辨的不是锈蚀的武器,而是青天白日徽章。焦土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第二次入缅作战的国军,玉碎日寇,逼得他们被迫烧毁了军旗。所以第二次能确的胜利,跟他们取得了丛林行军的经验密不可分。

这条穿越的线路可以找到房山“红螺三险”崖边古道行进的感觉,也能体现圣水峪北梯的浅度攀岩。

7

板子崖是穿越的起点,从鬼谷景区进去,走到尽头是银窝瀑布。

我望着悬崖琢磨,难道就是从这么光滑的、被瀑布常年冲刷得地方攀登上去么?当然不是,我又看了攻略,赶快倒退二十米的路程,抬头看左手边的崖壁,崖壁上用红字写着登山危险,游人止步的字样。由此很容易找到了大名鼎鼎的板子崖,它高约五米。

我从资料图片上还看到个简陋的木梯子,可现在只有一个原木塞在崖壁的缝隙里。我琢磨难道是抱着原木上去嘛?最后否定了,答案为:原木是给下来人准备的。

如何上板子崖?

“……强烈建议一个人轻装带绳索和快挂先行攀上,然后把装备吊上,其他人员再轻装攀上;防滑手套和护膝在这里很有帮助,手套可以防止锋利的岩石划破手指,护膝可以帮助我们身体多两个支点;合理并充分发挥上、下肢力量,保持身体有三点支撑在岩壁上,启动一个落脚点前,一定计划好下一个支点,没有接受攀岩训练的人就也可以完成的。”

我个人的做法是,把背包卸下来,用绳子连接好,我带着绳子先从右边上去几步后,再横跳到左边的小平台上,再把包拉上去。眼看背包擦着岩石拉上来,才想起我的GPS、手机、相机都在头包里放着呢。弹去尘土,包被磨花了,手机都是土,以后在老乡家给它洗了个澡,强悍的摩me525

第二次用绳索是在将进入东龙门涧景区的时候,那里就是小断崖。我用绳索独降下,看着树根挂着的绳索,我几乎是第一次使用。很像拍照下来,但时间很晚了,只能收拾好绳索,赶路跑进东龙门涧风景区。

龙门涧属于岩溶地貌峡谷,沟深谷壑,泉水淙淙,景色非常迷人,《环珠格格》外景地就在大将军谷口拍摄的。从东龙涧穿出来还能在谷口看到拍其他连续剧留下的一些外景。东龙门涧景区票价40元,现在很难逃票,

在东龙门涧的末端,也就是在我进入该景区的地方有一小亭子,边上赫然立着一块墨绿色的铁皮警示牌,大概意思是警告:你已经进入龙门涧景区请补票;如有女性遭遇不测该不负责。

8

板子崖垭口和井壁垭口是最美丽的地方。

只要你敢爬过去,就有极美丽的风光等着你了。

“……真是太美了,下面是一峡谷,因为四周均陡峭高壁,显得这里更加神秘,谷中还有干涸泉池。沿石级而下,可达谷底,但我们未多停留,因攀崖花费了不少时间,转了一弯,又开始上爬,都是人工开的路,好爬。路好认,一直向上。”

过板子崖后,找到左手边的指示,也就是崖壁边的“之”字路,由此登板子崖垭口。

“扳子崖西垭口,垭口很狭小,路很明显,有明显人工修过的痕迹。沿路从这里开始下降到谷底。是一个类似盆地的地方,四面都是高耸的陡壁,十分壮观。沿路左拐向南走约20,又开始从西面的陡坡Z字形上升至第2个哑口,海拔约1150。沿着路继续下降,路边的灌木很多。注意分辨道路和驴友们留下的布条路标。”

我个人的感觉是板子崖后的方壶胜境,真的是非常罕见的妙境!几乎我找到的每篇帖子,都对该处凤光赞不绝口。此地风景如画,风光旖旎,景象瑰丽迷人,移步换景,四围群峰连绵,近在咫尺却不可触及,使人如同身临江南狮子林中。石板台阶忽上忽下,七十二峰错落参差,真是不可多得的方壶胜境!

“……上了(井壁)哑口,你会再次大叫。哑口很小,只容一人。坐在这个哑口上望后看,两边悬崖直直向上,黄赭色的山石中间留出一个倒梯形的蓝色天空,远处一馒头形山峰正好落在其中,青灰色,下面是密密树丛,雪白的白云山间飘过,何等景色!”

我以前觉得不掩门景色奇佳,当我看过板子崖垭口后的风景,就觉得前者一般化了。

我在猜想为什么一个悬崖后面还有人工修葺的台阶呢?我猜测这里大概是当年抗日的一个根据地。当年的区抗日战争指挥部遗址就在鬼谷里的一个不起眼的岔路里。是否这里也和他们是一起的,只是推测。

8

其实穿越的这一路,标记比较清晰,有布条,有红色油漆箭头。

从井壁垭口往前沿崖壁小路可到兰花指峰。兰花指峰不知道是谁给起的名字,再贴切不过了。一个不大的路边山峰上居然有几个小石笋突立着,分明是佳人兰花所指。下面的路途被攻略写得很清晰,什么鬼屋,梯田等等,有兴趣的可以查找。

我自己走的是过梯田,可看到中国联通的从东灵山-龙门涧的通信光缆。跟着翻过一个垭口,也就是东西龙门涧的交界,有铁丝网。

跟着下到鞍部。沿着红色箭头下谷底。有条上山明显小路,由此到达一个鞍部平台。跟着下到谷底,快到底的斜坡有一道小悬崖!在这里能看到景区白晃晃的小路。

一路艰辛,终于得到了回报。我的穿越自中午十一点多开始,到下午七点才完毕,其间以为完不成了呢,甚至打算在山里过夜了,因没带营地灯。可就是这样跌跌撞撞的自己走过来了。

晻叭坭叭咪唝。

9

爬出东龙门涧铁丝网,惹得一条狗叫,看门老头追出来。

跑开。

投宿农家院。吃着西红柿炒鸡蛋,随口问房东这里为什么叫燕家台?

房东跟我讲了一堆话。挺好玩,大概意思说这燕家台周围山如莲花瓣,村子就在花台,加上东西龙门涧的青龙白虎的护卫,是块风水宝地,一位皇上看燕家台风景幽深、明净,想在百年后葬在这里,叫风水先生来看。村民心想如果此地成了皇陵,那不都得背井离乡了么。就托风水先生想办法。风水先生思来想去,两边都不能得罪,最后对皇上说:您眼力极佳,可这里只适合百姓住,不适合皇家享用。为什么?就因为皇上是真龙天子,有两两条龙在这里戏珠了,龙多了可不是什么好事。跟着又提醒皇上说:这地名叫偃驾台对皇上不利。

皇上自然被忽悠得打消了在此建陵的初衷。

早晨五点起来洗漱完毕,外出看黄草梁那边的景色,山谷间有亮光自东升起,天被多云遮蔽,亮光只有些许班烂。村口道观刻石保存清晰,据说是从东龙门涧移来的,红墙淡了颜色,成了浅粉,在我过才察觉整个山村如此安静,尚在沉睡中。

唐朝发表于2013-04-23 12:27  
分享到 
赞过
(3382次阅读/0个评论/3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