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晚了一千多年

来晚了一千多年

 

暑中带汗入山中,霜满风篁雪满松。

只是山寒清到骨,也无霜雪也无风。

 

一四四O年。谷积山。承蒙皇恩,一禅寺兴建落成。同年四月八日,众僧立碑记一块,额篆书"敕赐灵鹫禅寺"

灵鹫禅寺座落之地峰峦突起,如谷积堆然,错落有致,有的孤峰兀立,有的余脉相连,山色如墨如翠,浓淡相宜,风景如画。山底的灵鹫禅寺里每天定时传出僧侣们低沉而悠远的诵经声,诵经声在群山间缭绕回响,使之显得更加幽静,也给群山增添了许多灵性。山不在高,有庙则灵;庙不在大,有佛则名。

灵鹫禅寺座北朝南,院落不多,却也不失气派,建筑风格坚固粗犷又不失精美。寺院殿堂的门券皆是由又宽又厚的汉白玉发券制成的,花纹细腻而又精致。

一进寺院山门,即可看到上书“菩提场”三个字,这里供奉的是毗庐舍那佛,香火旺盛。第一进院殿内匾书"灵鹫禅寺"四个大字。第二进院是普光明殿,其左乃罗汉堂,石券门做的又宽又厚,还雕有花纹,宝瓶等纹饰,券门顶由汉白玉砌成,还刻有梵文佛经。堂中有两根石柱,石柱两边摆放的是神态各异而趣味横生的五百罗汉像。堂内东西墙壁上各有大佛龛九个,四面墙壁上还有无数小佛龛。

后来,山上陆续建了三座佛塔——鞭塔(建于辽代)、铃档塔(建于明代)、东塔(也称和尚塔,建于明成化十五年,也即一四七九年)。三塔分别建在三个小山峰上,错落有致,和山底下的灵鹫禅寺十分对称,其中,中间山头上是鞭塔,它与灵鹫禅寺的山门、一进院二进院的大门都处在中轴线上,整个布局颇费了一番精心的规划。鞭塔稍小,密檐式砖砌防木结构。东塔的雕刻非常精美,东西南北各有一面佛像。铃铛塔为楼阁式,十分宏大,汉白玉砌筑,是一座八角形九层塔,每层8个角,每个角都悬挂有风铃,整座塔共有72个风铃。每当山风徐来,悠扬的铃声飘荡在山谷,悦耳动听而又让人心灵平静,夕阳映红塔身,塔楼披上一层迷人的色彩,赏心悦目又引人冥想。这真是一处学佛修行的宝地。登上这座空心塔,可以俯瞰灵鹫禅寺全貌,还可以望穿层层峰峦,直到云雾尽处……

灵鹫禅寺是京西有名的佛教圣地,不仅香火旺盛,还时常有四方名士造访学经。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曾游历于此,于是,留下了本文开头的那首诗《宿灵鹫禅寺》。

……

而当我们这批驴友于201335日寻访至此,这座曾经辉煌的千古名刹已然破败不堪!

当年八角形九层的铃铛塔如今只剩下两层了,连基座下面也都已被挖空,现出一个大洞,周围散落着几块残垣断壁,除此之外,几乎已无法看到它昔日雄伟身影的任何印记,唯独为悬挂风铃而凿出的孔还默默地坚守着,仿佛还在等待着那悠扬的风铃声。

中间山头上的鞭塔,下部砖石被人拆去很多,现在看上去岌岌可危。

东边的山上是喇嘛塔,局部残留着精美的雕刻,东西南北各有一面佛像,现在只剩两个了,佛像也已被风化得模糊不清。塔下面同样被掏开了一个大洞。

这三座佛塔风姿不再,且无人管理,被人破坏的不成样子,但气势犹存。

我们走到山下的灵鹫禅寺,发现它的几个殿堂里除了佛像,已空无一物,佛像前的拜佛垫上面也布满灰尘。

罗汉堂里已经没有罗汉,不过堂内东西墙壁上还留有几个大佛龛,四面墙壁上还有许多小佛龛,佛龛全部变成了黑乎乎的。

在山寺后面,我发现有一座石碑,上书“大辽析津府(即现在的北京)良乡县张君于谷积山院读藏经之记”,这才可想象到这座古刹曾有的辉煌。

当我们走出上书“菩提场”的山门,准备下山,寺院又恢复了平日的空旷与寂静,那山门留给我一个孤独落寞的背影,似乎在用这个背影告诉我:“你来晚了一千多年!”

我心中不免怅然惋惜。

 

2013-4-5于北京丰台











望远·澄明发表于2013-04-05 18:35  
分享到 
(709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