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20年将是一个暖湿期
今夜外面寒冷,室内温度宜人,家人问起有关气候变化问题,就闲聊一些,晚间无事,整理一下发到这里,与大家分享。
气候的变迁有旋回性节律.以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演变为特征.又可分为冰期-间冰期旋回,超世纪旋回,世纪内旋回三种.
冰期-间冰期旋回波动周期在1万年以上,甚至超过100万年.最长的周期达4000-8000万年.
超世纪旋回,周期在100-10000年之间,通过对花粉分析与环境考古研究,中国自从进入冰后期的1万年以来,曾经出现了三次寒冷期和两次温暖期:泄湖寒冷期-仰韶温暖期-周汉寒冷期-唐末至宋末温暖期-现代小冰期.
世纪内旋回周期在几年至几十年的范围内,研究20-21世纪的气候波动资料,对我们目前生存的人们尤为重要.去年年北京的寒冷与西南地区的干旱也与气候的旋回波动有关.20世纪以来我国的冷暖干湿演变大致按:暖干-冷湿-冷干-暖湿-暖干的顺序变化.从干到湿以10年以周期,从暖到冷以20年未周期. 两者结合起来从暖干再到暖干的周期是40年.1981-1990是暖干,1991-2000时冷湿,2001-2010是一个冷干期.
冰期-间冰期旋回波动周期在1万年以上,甚至超过100万年.最长的周期达4000-8000万年.
超世纪旋回,周期在100-10000年之间,通过对花粉分析与环境考古研究,中国自从进入冰后期的1万年以来,曾经出现了三次寒冷期和两次温暖期:泄湖寒冷期-仰韶温暖期-周汉寒冷期-唐末至宋末温暖期-现代小冰期.
世纪内旋回周期在几年至几十年的范围内,研究20-21世纪的气候波动资料,对我们目前生存的人们尤为重要.去年年北京的寒冷与西南地区的干旱也与气候的旋回波动有关.20世纪以来我国的冷暖干湿演变大致按:暖干-冷湿-冷干-暖湿-暖干的顺序变化.从干到湿以10年以周期,从暖到冷以20年未周期. 两者结合起来从暖干再到暖干的周期是40年.1981-1990是暖干,1991-2000时冷湿,2001-2010是一个冷干期.
按此规律推论,2011-2020年将是一个暖湿期.
湿暖期气候特点:年均温度增高、最冷月均温0摄氏度的北界估计向北要推进了大约几个纬度。两个纬度间距为110公里。也就是说,亚热带北界要北几个纬度.
气候变暖,雨量增多. 关于降水,2010-2015年开始旋回.由"南涝北旱"转为"北涝南旱".
这个旋回期大约60-70年.
在历史上每到暖湿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会友好相处.战乱也少.
气候变迁特别是气候变冷,导致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规模南下,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政局的演变。简言之,中国历史上的暖湿期,大部分是国家统一的强盛时期,相反,干冷期则大多是国家分裂、政治多元时期。
如果2011-2020年是一个气候暖湿期,将给中国带来明显的益处.
(一)中国北方降水量正在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以来的春天,北京(包括华北平原)雨量有所增强,黄土高原的陕西、甘肃、山西,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也雨量也有所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北方每年春季都要刮的十几场扬沙、浮尘、沙尘暴(例如,2006年4月17日北京遭遇强烈沙尘暴,笔者首次测定北京市降尘量33万吨),今年春天至今北京地区仅有一二次(此前气象部门预报有11次左右)。笔者认为,这种带有转折性的气候大变化,主要不是植树造林绿化的人为功劳,而是自然环境在大尺度范围里发生了有利于增加我国北方降水量的变化(不排除有人会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正是全球变暖促使北冰洋冰山大量融化,导致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水汽含量大幅度增加。
(二)北方降水量增加将给我国带来巨大利益
众所周知,中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对于中国北方来说,水资源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变暖对我国北方水资源的增加(每年约数百亿吨),无疑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政治利益;如果能够配合渤海汽化工程、空中南水北调工程,则效果更加明显。
1 、北方广大地区由于降水量增加,农业、畜牧业、林业的收成可望增加10-30%。
2 、北方工业生产由于水资源增加,工业产值可随之增加10-30%,甚至更多。
3、北方城市水源短缺将得到大幅度缓解,市民生活环境质量随之相应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以来的春天,北京(包括华北平原)雨量有所增强,黄土高原的陕西、甘肃、山西,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也雨量也有所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北方每年春季都要刮的十几场扬沙、浮尘、沙尘暴(例如,2006年4月17日北京遭遇强烈沙尘暴,笔者首次测定北京市降尘量33万吨),今年春天至今北京地区仅有一二次(此前气象部门预报有11次左右)。笔者认为,这种带有转折性的气候大变化,主要不是植树造林绿化的人为功劳,而是自然环境在大尺度范围里发生了有利于增加我国北方降水量的变化(不排除有人会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正是全球变暖促使北冰洋冰山大量融化,导致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水汽含量大幅度增加。
(二)北方降水量增加将给我国带来巨大利益
众所周知,中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对于中国北方来说,水资源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变暖对我国北方水资源的增加(每年约数百亿吨),无疑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政治利益;如果能够配合渤海汽化工程、空中南水北调工程,则效果更加明显。
1 、北方广大地区由于降水量增加,农业、畜牧业、林业的收成可望增加10-30%。
2 、北方工业生产由于水资源增加,工业产值可随之增加10-30%,甚至更多。
3、北方城市水源短缺将得到大幅度缓解,市民生活环境质量随之相应提高;
4 、巨额投资的南水北调工程可以下马,或者压缩投资量,或者改变用途。例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以通航目的为主。
5、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数以百万平方公里计的半荒漠、荒漠、沙漠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得到相应程度的改善,许多久已干涸的内陆湖泊(例如罗布泊)有可能重新碧波荡漾,农业、畜牧业、林业将得到全新的发展,并可吸收大量温室气体。
(三)全球变暖对中国利大于弊
对比之下,全球变暖导致的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对沿海陆地的侵蚀,以及极端天气导致的灾害增加,对我国造成的损失,总体来说远低于我国北方降水量增加而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可以说全球变暖对中国利大于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坐享其成,等着全球变暖给我国带来好处。事实上,我们还有大量的艰巨的工作要做,必须积极应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灾害性天气对我国的挑战和机遇。
5、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数以百万平方公里计的半荒漠、荒漠、沙漠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得到相应程度的改善,许多久已干涸的内陆湖泊(例如罗布泊)有可能重新碧波荡漾,农业、畜牧业、林业将得到全新的发展,并可吸收大量温室气体。
(三)全球变暖对中国利大于弊
对比之下,全球变暖导致的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对沿海陆地的侵蚀,以及极端天气导致的灾害增加,对我国造成的损失,总体来说远低于我国北方降水量增加而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可以说全球变暖对中国利大于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坐享其成,等着全球变暖给我国带来好处。事实上,我们还有大量的艰巨的工作要做,必须积极应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灾害性天气对我国的挑战和机遇。
博雅散人发表于2012-12-07 22:46
(1011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