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2一个人,晋西南的那些古村落(上)
这个题目看起来缺了个动词或连词,游走?溜达?拍摄?。。。想了半天,都觉得不合适,那就用个逗号逗着吧。
想去这些古村落,还是上次在站上,天气不好不利于工作,加上工作上有些事情也不是很顺利,心情很低落,就打算出去溜达一下,后来课题组学生毕业,我得回京,也就作罢了。这次工作上有几天的空余等待时间促成了此次出行。
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陕西汉唐盛世把许多东西都陪葬在地下,而明清时期晋商财雄全国,商号遍布天下,有银子的晋商纷纷置办了很多豪宅;同时,古代的官人和有文化的人也不会缺钱,比如进士,比如举人,还不说其他做官的人,他们大多会回乡置办房产;再者,山西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保守聚财的省民心理,以及清末民国时期,其他地区战乱不断,山西却相对安定使得山西的古宅,古建筑等保存较好的很多。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那些古建早已名声在外,其实山西大地上古村落现存还是很多的。
这次去的那些古村落涉及晋东南的阳城、沁水两个县市,其实这两个县市里还有些其他的古村落,比如柳宗元的柳氏民居、湘峪古城等,由于时间关系这次未能去浏览,得等以后有机会了。按照游览顺利,这次去的村落有:皇城相府(皇城村)、郭峪村、砥洎城(润城村)、下庄村、中庄村、上庄村、尉迟村(唐代名将尉迟恭曾隐居于此而得名,一代文学大师赵树理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这次也就在村口看了一下,没进去,也得等有时间再去)、窦庄村、郭壁北村、郭壁南村。
22日9点26分花费3.5元坐上6917次绿皮火车10点35到达阳城,花费8元坐车直达皇城相府。刚到的时候天空还飘着小雨,不久天就晴朗起来。皇城村有几家宾馆,但我还是选择了农家旅馆,这个村基本上都开设农家旅馆,也很富裕,全国十佳小康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算是靠吃祖宗了。我找好住宿,就开始下午的游览之旅。
(村子的介绍说明文字也大多摘自网络)
--天空还飘着小雨,村民的住宅均是联栋--
--中国十佳小康村,村办很气派吧--
(一)皇城相府
国家5A景区。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
明清两代,祖居这里的陈氏家族是很牛的文化巨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述作繁盛,冠盖如林”。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足迹遍及14个省、市,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
康熙年间,当属陈氏家族鼎盛期,居官者达16人之多,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编一典《康熙字典》的盛况,堪称北方第一文化巨族。在皇城,无论是踽踽而行,还是驻足瞻观,那浓郁的历史气息无时无处不浸入心脾。清代初叶,就在这一方厚土上,产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家、理学家、诗人陈廷敬。在陈廷敬的故居,留下了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当地人称之为“皇城相府”。
--名字--
--门--
--从城墙一角看过去,上部有窑洞,下部为四合院--
--河山楼,周日门不开,上不了顶--
--四合院--
--因为有了《康熙字典》--
--这个小巷子,据说是干了坏事,挨站的地方--
--上部似窑洞的建筑--
--城墙--
由于以前看过一些这样的建筑,所以我就在外面溜达了一会,基本没进房子里观赏,所以很快就结束了这个村子的浏览。出来后就去这个村的对面--郭峪村。
(二)郭峪村
郭峪村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距阳城县城20余公里,是太行山麓一处城堡式村落,有“中国民居之瑰宝”之美誉。郭峪村离“皇城相府”的陈氏皇城村仅数百米之遥,两村原为一村。据说“皇城相府”是陈氏有权有钱后在郭峪村外独自建的一村。
--郭峪村城墙--
郭峪,为郭氏家族所建,以姓氏命村名。据相关记载,郭峪始建村当在唐初。明朝时,郭峪为里,到了清朝,又称镇。民国六年(1917年)实行编村制,郭峪里改为郭峪村。村中有明代古城墙,修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城墙高20米,宽5米,长1400余米,为中国罕见的蜂窝城墙。在内墙上分三层用砖石修砌了628眼窑洞,以备战时贮存军械、粮食、药材和藏兵之用。
村中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宅近40座。院落大多坐北朝南,由三栋或四栋三开间的单体房屋合成三合院或四合院,分主宅院、附属院、花园或菜园三部分。四合院是郭峪村运用最多的一种住宅空间形制,俗称“四大八小”,即中间为院落,四面有四个大房子,四角还有八个小房子,其中厢房两边的小房子被楼梯占用,只在二层搭成出厦。村中名胜古迹众多,汤帝庙、豫楼、申明亭、钟家大院、老狮院、无考古院、王家十三院等均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汤帝庙修建于元代,尚存20米高的挑角戏楼及罕见的九开间大殿,气势恢宏。
郭峪城堡坐落在山水之间,城墙雄伟壮观,城头雉堞林立。城内豫楼高耸、古庙森严、官宅豪华、民居典雅,是中国乡村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郭峪村文化底蕴深厚,明清两代,该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共走出过15名进士、18位举人、50余名贡生,“官侍郎、巡抚、翰林、台省、监司、守令者尝不绝于时”。郭峪村民风淳厚,纺花车、织布机、碾磨、车驾、犁耙等传统物件在居民生活中仍有使用。此外,部分居民还保留着烧香拜佛、求神祭祖的传统习俗。
--郭峪村,秀一把自己--
(三)砥洎城(润城镇)
从郭峪出来,乘车直奔砥洎城,司机20多岁的小年轻,跟他说砥洎城,他不知道这个地方,“洎”他也不认识,多次跟我说成“泊”,说润城镇他倒是知道,看来他家乡的历史文化是不知道了。
润城镇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东,三水萦流,四山环抱,早在战国时期已是韩赵相争的重镇。古称少城、小城,因冶炼业兴旺曾称铁冶镇,明嘉靖三十八年改为润城。曾是阳城县首屈一指的文化、商贸重镇,元、明以来,手工业和商业颇为发达,且文风鼎盛。明末时,富庶的润城镇曾多次遭到流寇的袭扰,为了抗匪自保,润城修建了3座城堡:屯城、刘善城和砥洎城。屯城与刘善现仅存遗址,砥洎城基本保留了下来。
砥洎城位于沁河河心一块天然大砥石上,三面环水,南依村镇。远望其城,恰如砥柱,巍然屹立,击水中流,因沁河在这段又叫“洎水”,因而得名。它以“居住”为本,“防范”为卫,因地制宜地构成住、防合一的聚落体系。现城内民居布局规划基本保持明代原样。
--北留倒车--
--干锅城墙--
--干锅城墙--
正因冶炼业兴旺,现在仍留存着用炼铁的干锅做的城墙,很有特色,一眼望去就像平面蜂窝,干锅内部为空,这样可以冬暖夏凉。
(四)下、中、上庄三村
从砥洎出来,时间尚早,勾起了我从砥洎徒步下、中、上庄三村的欲望。此时,正值盛夏,天空晴朗,艳阳高照。我背着电脑、相机、三脚架等等快20斤的家伙,早已汗流浃背,买了2个王老吉,1个脉动,1个绿茶踏上了去三村的路。从砥洎到下、中、上庄三村接近5公里,连续小度上坡,独自走在路上,热,可痛快。
下、中、上庄三村当属上庄有名,上庄村是明代重臣王国光的故居,被称为“天官王府”。该村上庄村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统治的洪武年间,王国光的曾祖父王尊开始在村庄内修建庄园。王国光自己则在村内修建“天官府”,包括尚书府、司农第、王氏祠堂等建筑。此后王国光的侄子,曾担任过湖广参政的王淑陵又修建了进士第;王国光的孙子,曾担任过山东参政的王征俊修建了望月楼、参政府、厅房院、仰山居等建筑;到民国年间,时任山西省绥靖公署秘书处副处长的樊次枫修建了樊圃新院、樊氏宗祠、花园等建筑。
--下庄--
-- 下庄--
--下庄--
--中庄--
--中庄--
这些建筑采用我国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其设计和建造完全继承封建礼制和习俗。而且这些建筑大量引进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使得南北建筑风格融合得天衣无缝,是我国传统耕读文化典型代表。村内的建筑虽然修建年代不同,但有着严格的规划。整个古建筑群布局以庄河为中轴线,河南岸有尚书第、进士第、炉峰庵,北岸有参政府、司农第、王氏祠堂、望月楼等。所有的布列有序,遵循传统的风水观念。
--上庄--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王国光修建的尚书府,这里也是整座建筑群的核心。尚书府精致小巧,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而且外观封闭,是我国古代建筑排外聚内特点的典型体现。
构架建筑多为抬梁式木,外围砌砖墙,屋顶为硬山式。建筑细部装饰十分精致,砖雕、石雕、木雕等艺术品随处可见,且件件精妙,引人入胜,堪称我国明清建筑装饰中的精品,具有重要价值。
从明中叶至清初的百余年时间里,上庄共出过五位进士、六位举人,其他如岁贡、例贡、恩贡等有百人之多,而其中最优秀的就是王国光。王国光从政四十余年,最高曾做到礼部尚书。他一生最重要的功绩就是辅佐张居正实行改革,对万历中兴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财政家和文学家。
游完砥洎城就打算奔上庄,今晚住上庄村,可是还在修,没有住宿条件。于是,从上庄出来继续向前上山,穿过一个煤矿,翻过一座梁,下去就是“皇城相府”,路程4公里左右。终于在19点多回到了“皇城相府”。休息,明天去沁水的那几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