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记十九 石门营--圈门穿越 2011.11

的石门营潭柘寺穿越因种种原因改为了石门营圈门穿越,此行有两个算是我带进驴圈的新驴朋友(一个是第一次、一个是第二次参加),所以没有如以前一样跟前队狂飙,而是一路款款而行,正因为如此,让我有时间尽情欣赏身边的风景,由此也改变了我一直认为深秋初冬无好景的观点,学会了去欣赏哪种苍凉中蕴含的大美、学会了去发现四季轮回中孕育的生生不息、学会了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应大自然的脉搏。

   清晨六点离开温暖的家,冒着料峭的寒冬,奔向今天的集结地---苹果园地铁站。一路上出奇的顺利,以至于7点刚过我就到了苹果园,考虑到外面太冷,就没出站,在地铁里找了个角落,踏踏实实的等我俩个外挂。

时间终于到了7:40,我的两个外挂陆续到达,到队旗下报了个到,大家在领队的带领下涌向929车站,根据以往经验,我催促着两个朋友加快脚步走到队伍前面,等大家停下脚步按领队要求排成两行,回头望去,黑压压一片,人大大超出我的想象,应该有100多人吧,看来一辆车是绝对坐不下了。

        920左右我们到达此行目的地——石古岩站。945等来了第二辆车,点完名、照完集体照,我们正式开始了当天的穿越。

 

 

    穿过村庄,经过了半个多小时的山路,衣服已经被汗湿了,在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我停下来等我的两个朋友,中午11点多我们到达小狗之家开始午饭。可笑的是,当我们尽情享受完我们午餐,寻找我们的队伍时,才发现,身边都是陌生的身影,我们居然被组织遗忘了。

    虽说这并没给我们造成什么损失,但却又一次反映出目前越来越热的户外活动的不尽人意之处。从五月份开始参与驴行开始,本人已经经历过历险、晚归等种种意外,不过以前多参加的是包车前往的活动,至少还没有被落下过,而此次本身人数众多、加上是公交出行,没有机会与同伴、领队互动,加之是第一次参加这个群的活动,本身相互之间并不熟悉,甚至连领队的相貌都不是太清晰,而当时同时到达小狗之家午餐的就有不下三只队伍。不过不管怎么说,我们当时午餐的位置离大队不超过20米,的确没有听到领队的招呼。看来以后,参加公交出行,还得将参加人数与领队资历考虑进去。

    好在,第一,京西古道是一条既有文化内含又适合新人参加的休闲线路,因此走的人不在少数。第二,时处秋末冬初,道路较明显,不用找路。第三,后半段峰口庵到圈门自己8月底走过,熟。所以,反倒没有了压力,我们自己慢慢溜达,尽情欣赏沿途美景,而且还有另一只走石门营--到圈门的队伍作伴,沿途也不会感到寂寞或者说是荒郊野外的孤独恐惧。

 

 

 

    沿途上哪错落的蹄窝、在利益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日益变化的村子都在默默的述说着昔日的繁华、而那旧时的国道上一处处的栅栏、关口与今日的高速公路除了外表略有不同外,功能并无二致,却原来千万年来变化的只是生活方式,不变的是管理理念。真不知,是该为古人喝彩还是为今人叹息。

        420我们来到村口,让我惋惜的是,几个月前还在修缮的圈门过街桥,不仅没有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来修缮:房顶上颜色不一的崭新耀眼的瓦、墙上新抹的平整的水泥、石阶两旁新加的水泥护栏、桥拱上白得刺眼的白灰新砖,门前还挂上了“门头沟文化之源发展研究室”的牌子,呜呼!我实在不敢想象那还在修缮中的戏园子将会以何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

 

 

 

    如果说,那些还住在老房子里的村民为了能享受到时代变迁带来的新生活而修缮自家的房屋,我尚可理解,而这古老的过街桥,难道就不能留下来,给后人一个了解先人、了解历史的物证吗?北京城中的四合院已经行将消失殆尽,难道这远离都市至少目前还根本不会影响到村子的发展或规划的老建筑也要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吗?悲哀啊!

小舟发表于2012-06-12 12:26  
分享到 
(1537次阅读/2个评论/0人赞过)
    信步瀛洲

    小舟,你这篇游记的名字应该叫石古岩圈门穿越,而不是石门营。

     

      流汗嗯,太粗心了,谢谢大哥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