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京西御稻

今天活动的主题(动笔比按快门费事,具体时间以发生时为准):农耕,咱说这个话题有点大啦,容易不着边,不如不说;京西御稻,过去听说过,这几年又有人鼓捣;关键是供桌上这鸡、鸭、鱼、肉,这插秧前还得摆一桌,还是皇上买单:祭天、祭地,求个好收成。虽是老模式可咱还没见过!

地点:有点冤,历史上的御稻种在咱家门口——玉泉山前,北坞、六郎庄、万泉庄一带,打前年开始玉泉山山前的公园里不栽花草种水稻,▲▼有图片可举证。不过如今旱得种水稻也有浇地一说,天天得用大水管子往田里灌水。

今天这皇上有点犯晕,咋跑到大北头去啦,真要这样,这京西稻就得改叫京北稻了。害得咱赶早不摸黑大老远地赶去,老顽童还搭售7公里的徒走......。
你还记得电视剧里有纪晓岚在皇上跟前挤得和珅的一段对白吗?纪问和:你知道是清河深还是沙河深?和珅只得如实回答:沙河深(杀和珅),逗得这皇上直乐。今天皇上祭天插秧的地就是沙河上庄水库边上上庄镇的西马坊村。
如今种水稻也是与时俱进,村口有三块牌牌:
450亩的国家级京西稻产业标准化示范区;
北运河流域耕地质量监测:土壤养分指标、土壤安全性指标、种植模式、投入产出效益;
稻田养蟹示范项目:占地不用地,占水不用水,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河蟹,记忆里,早先的北京大点的菜市场都有卖,先用盐水泡,吐干净内腔;倒进大蒸锅,用刷子一顿乱杵,算是洗;大火一蒸,由青变红,沾着姜末醋......。记得有一次,这进锅的螃蟹造反,居然顶开了压重的锅盖跑了出来,全家人紧急动员进厨房,旮旮旯旯地找螃蟹。再往后不知咋地越来越金贵,到最后500克的阳澄蟹能卖到7、800。这两年又开始兴送螃蟹卡,送礼不用提溜着,大有腐败中介之嫌。市场经济,供过则贱,咱还真盼着这收螃蟹能和收水稻一个样。
“北京有三宝:二锅头 烤鸭 京西稻”,布置在现场的广告语,顺口、易记,好创意。

活动发起人:老顽童,“517”人都知道。
正版:

▲▼西马坊的村官们。


▲如今,村属于行政,鼓捣田里的则是公司化经营。负责接待的公司女员工,见你拍片,一个“耶”,极配合。今天大概是小满,参加活动的赠一枚“快乐农庄小满”的胸章,每个节气都有类似的活动,积攒够24枚,据说就划给你一块地,使用期一年,算是“小产权”你花钱,你种地,村里人帮你玩。


锣鼓喧天:这喜庆的闹腾,多是村里的老年人张罗,等这孩子长大,大概得改街舞了。





鞭炮齐鸣。



五谷向天抛,酒往地上洒,上苍跟前,皇上也下跪,有敬畏比无畏强。


领导都有这喜好,墨宝伺候,走哪留哪。

圣上颁发《稻田认养证》,不知道是否包括后面稻香小屋。不过今天这皇上的玉玺是圆的。

搞笑版
团伙里有几个“嘎古”的,这队伍便嘻嘻哈哈少了正形。整个下午意外的喜乐频发,乐和事不断。咱接个“搞笑版”续集,大家接着看。

摸鱼、插秧、赶小猪赛跑、林间捡蛋,村里安排的活动尽兴,就等着那碗粥啦。今天这野炊讲究,有桌有椅,现磨的豆浆,赠送的紫米粥不限量。

有点撑,树荫下,绿草甸,摆龙门阵消食,等着第一个“发坏”的上场。

▲▼“立麦(麦克风)与麦霸”。一段评剧唱响,老顽童真投入。有人跟帖评价:“酒干尚买无”,细细一琢磨,还真是:这酒瓶都大头朝上立起来了,好一幅“酒没了,人醉了”的瞬间照。


▲▼这两张PP连着看,下面这一张就是:还好,肋条骨没伤着!


▲▼蜗牛上场,有斗牛士赶紧跟上,“西班牙斗牛士”音乐起,观斗者,前仰后翻。


▲台上台下。

▲巾帼不让须眉。

“粉丝”。

闹够了,上路。大沙河上庄的这一段,是京城闻名的烧烤地,临岸的农家院落家家支摊,租桌椅,租蓬帐......。5公里的路,赶上两顿“霸王餐”,诧异今天竟然还能玩成这模样。


▲▼一帮北大的研究生,晾蓬下玩着三国杀,无暇顾及,这掌炉的MM被咱们夸得,竟然将大把大把的串串捧上,还不停地叨唠:随便拿!随便拿!,只拿得那玩三国杀的隔着大老远地喊:留点,留点呀!
套近乎,套点吃的也就罢了,这迎风沐霞光还套人家的QQ号,用心有点......那个......,哈。


▲▼又是两摆摊的MM,不过要动筷,不如串方便,只有创造上席,其他人起哄。创造,大概因为懒于烹调的缘故而蹭吃闻名,入席之前自言自语:这到好,今天蹭到圈外了。不过咱今天给他正名,中午饭他可是先给买了20元的鲜磨豆浆上桌后才拿起筷子吃的“百家”饭。
这妹子大方,半拉西瓜转着圈切,转着圈送,临到了自己只剩下窄窄的一条。
今天咋啦?蹭吃!蹭喝还能蹭拍!



▲7公里,嘻嘻哈哈,今天收兵之处。感谢517,在网上给凑起这么一帮活宝。
这游记跑题太远,最后还是走一段正道,手头有本书《关于海淀》,把相关京西水稻的一段抄上:
三国时期因建车厢渠,海淀一带已种植水稻,自元代郭守敬开通通惠河,再一次为海淀农民种植水稻创造条件。不过,海淀地区种植水稻初具规模,在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达鼎盛局面。玉泉山官种稻田十五顷九十余亩。其金河蛮子营、六郎庄、圣化寺、泉宗庙、高粱桥、长河两岸、石景山、黑龙潭、南苑之北红门外稻田九十二顷九余亩,合官种稻田共一百顷九亩有余。其中玉泉山前北坞村的稻田,早在康熙年初年就开辟出来了,其中有一部分分布在玉泉静明园宫墙之内,北坞村的稻农成为第一批“御活计”。
自清朝开始,京西稻就是皇室贡米,老百姓无福享用;据说京西稻的培育鼻祖就是康熙爷,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前,有一年6月下旬,水稻开始吐穗,康熙下田巡视,“忽见一棵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这棵早熟的稻子,让康熙如获至宝,收藏其种,来年续种,第二年此种又先熟。这“一穗传”的育种法用了10年单传终于出了新品种——京西御稻。此后四十多年都只作内膳用米,民间无从得此种。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将御稻视为世界良种编入名著《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在第二十章《人工选择》里,他写道:“皇帝的上谕劝告人们选择显著大型的种子,甚至皇帝还自己亲手进行选择,因为据说“御米”,即皇家的米,是往昔康熙皇帝在一块田地里注意到的,于是被保存下来了,并且在御花园中进行栽培,此后由于这是能够在长城以北生长的唯一种类,所以变成为有价值的了。”
1954年,毛泽东读《红楼梦》,看到贾府的庄头乌进孝进贾府交租,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只有“二石”,引起他的关注。让农业部查了“御田胭脂米”的产地,之后给河北省委写信说:可否由粮食部门收购一部分“御闰胭脂米”,以供中央招待国际友人。
被找到的“御闰胭脂米”是康熙培育出御稻之后倡导在南方推广的,乾隆下江南时又带回来的“紫金箍”,被种植在昆明湖畔,以玉泉山水灌溉。又一轮回的京西稻,其间二百多年。到解放前,京西稻主要分布在海淀的山前地区,沿玉泉山水系附近,海淀镇、西苑等一带,共13204亩,最多的时候曾到过12万亩。
50年代起,京西稻由国家统一收购、上调、专仓保管。“除了一人一年五斤大米的口粮,留点种子,其他的京西稻全部上缴国库。”入库稻谷按一、二级标准收购,由西直门粮库加工成“特贡(供与贡,原作者大概用混了)”大米,作为中央机关用米。
在网上,还能搜到70岁以上的老稻农们对“京西稻”的回顾:
“京西稻做出来的饭互相之间都不怎么粘,饭粒能一粒粒数出来。”;
“我们都不舍得拿来煮饭吃,都是拿来熬粥。用京西稻熬成的米粥,盛在碗里“米汤都是青绿青绿的,米是米汤是汤,顷刻间就会结成一层透明的薄皮。”(今天在西马坊喝的粥还真是这色);
“把一点珍贵的京西稻和大量的小米混合在一块蒸,这被他们称作的“二米子饭”让他“吃过一顿,老想吃”。;
“京西稻米很珍贵,只有春节、五一、八一这三个重大节日才在全家的饭桌上出现,每个人都能尝尝。”
“那香味冲着呢,隔着一条街都能闻到。闻到那个香味就知道谁谁谁又煮京西稻吃了。”
种植京西稻,需要大量土地、大量的水,且亩产低。产稻区随着城市的外延扩展,又地处中关村科技园发展高科技的核心区内,1994年海淀区进行精品高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精品农业;1998年又配合北京市进行了第二次调整,京西稻逐渐被蚕食,2001年,最后的6万亩停种,京西稻挥手告别京城。玉泉山的水也不再是过去的水,水质不说,水量已是以涓涓来描述,去年小区前施工,两道口径约5米的管道由南而来至山前,用来输送南水北调的水,玉泉山上风上水不再,这京西御稻再种,也只能是传说的景观再现。
如今北京市海淀区从科技创意和文化创意入手,开发“京西稻”的文化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打造以“京西贡米”农业文化为核心的集生产、观光、科普、休闲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科普主题公园,从而提升“京西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皇家文化魅力与品牌影响力,开发其附属文化产品,发展以稻秆、蒲草等为原材料的民间草编文化工艺产品,使秸秆等废弃物得到再利用,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包括养螃蟹,促进农民收入。这就是今天西马坊村一天的时代背景。
-
-
2012-05-30 22:30惠然而来回复
-
-
2012-05-30 21:41天赋迷幻小脸儿刮的真利索回复
-
-
2012-05-30 21:40天赋迷幻斗牛了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