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徽州(一)----地理历史篇
五一小假,临时起意,跟车二进徽州,又临时客串了把导游,一路探寻、思考,收获良多、感触良多,辗转归来、整理一二,广而告之、文以交流。
余拽文若干,题材内容每每广查众言、力求完整准确严谨,体裁形式则求变求新求奇,今试以问答形式,漫话安徽及徽州。
---------------------------------------------------------------
(一)地理历史篇
1、徽商、徽菜、徽居、徽雕、徽墨、徽砚、徽剧、徽班、徽学。。。。。众徽之“徽”是安 徽之“徽”么?
答:非也!
2、安 徽之徽是徽州之徽么?
答:然也!
3、徽州之徽是徽宗之徽么?
答:也是,也不是。
众位看官,晕了木有?以上三问,容洒家一一道来。
欲明此三问三答,须先明诸徽之“徽”意。
徽:大绳,三股绳,说白了,就是绳索(小者谓之绳、大者谓之索、三股谓之徽),引申为捆绑、束缚,似“绳之以法”。以上诸徽,皆源于此,与纤维、维系、维护、维新、思维之维类似(维乃系车盖之绳),而与徽之另意“标记、美好、善良”无关。
然则,安 徽、徽州、徽宗,缘何用此不吉之名哉?
这便要提到中国古代帝王的两个“盖棺定论”的称号:庙号和谥号。
庙号,“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常用“祖、宗”后缀。古代天子庙号极其严格,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即“祖”有功而“宗”有德,源于商,止于周,复兴于汉。
谥(shì)号,始于周,通常是按《谥法》,给君王或有地位的人死后另起的称号,如“文”帝、“武”帝,“哀”公等,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中国古代,对已故皇帝的常用称呼往往是在庙号、谥号和年号间选一个,或者几个联用,比如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就是谥号,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就是庙号,一般唐以前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唐及以后庙号多,明清则习惯用年号,如永乐、康熙、乾隆,特别是满清一朝几乎是清一色的年号皇帝。
(庙号常用「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那么,宋徽宗那么一个文雅的书画皇帝怎么就“被庙号”成“三股绳”宗、“捆绑”宗了呢?想想他的经历、结局吧,对了,“靖康耻”,被绑去金国客死异乡。宋朝真是个让人爱招人恨伤不起的尴尬朝代,是个国家富而不强、百姓穷而不弱的朝代,产生的徽宗、钦宗两个庙号,也是极其特殊、绝无仅有的两个!(表面是美好、钦佩,实际悲惨、羞辱)
那么徽州之徽是怎么回事?网上很多“粘贴文”明指或暗示是宋徽宗改的,故名徽州,笑话!徽宗之称号乃其死后“被称号”的,他非是太祖太宗这样的官一代、官二代(严格讲宋太宗是官一代,徽宗是官七代),焉知死后的称号并用于政区名啊?其实,徽州之徽,与徽宗之徽同出一辙,仍为“绳索、束缚”!怎么回事?
这么回事:徽州原叫歙(读“社”,原意为吸收、汇聚之意)州,历史上分分合合、拆拆并并、改来改去,到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始统“一府六县”(祁门、休宁、黟县、歙县、绩溪、婺源)并延续千年。歙州因何改成徽州了呢?《水浒传》里不是主讲梁山好汉嘛?事实是,宋江起义仅仅是宋朝三百年历史数百次起义中很不起眼的一次(正史中仅只言片语涉及),从1119~1121年也就一年半多时间,徽宗不过感冒一场,而真正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方腊起义,这次起义号称占领“9州81县”(实为6州52县,几乎就是后来江皖浙赣的江南省)、建立了真正的农民政权,这次把徽宗吓成了心脏病,等平定了方腊起义后,怀狠在心的宋徽宗便把方腊的老家歙州,改成了“三股绳”州、“捆绑”州,------历史在此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宋徽宗借以捆绑百姓之“徽”,竟在5年以后“徽”了自己、最终“徽”成了牌位上的徽记,这简直是对众多“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皇王将帅们的绝妙讽刺!不过,徽州毕竟这么产生和流传下来,直至辛亥革命“废府留县”,即1121至1911年,除去元朝至正年间改名“兴安府”中断10年,前后累计"捆绑"了780年。(----更有意思的是,宋徽宗这个“教主道君皇帝”,迷恋道教与风水,而风水术正是在宋朝系统化、理论化并大形其道,而以后的徽派村落及建筑恰恰是因循风水的。徽宗与徽州,还真是有缘)
回头再补叙一下徽州另一个名称----“新安”:最初是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孙权灭“山贼”建立新都郡,然后是280年晋灭孙吴,更名为“新安郡”(永新安定);589年隋文帝改为歙州,607年隋炀帝复改为新安郡;612年唐高祖改为歙州,742年唐玄宗改回新安郡,758年唐肃宗再改为歙州。----似乎每次政治变革就改一次名和辖区,“新安”简直成了政治气候的晴雨表。有意思的是,唐朝最后放弃“新安郡”,也是因为嫉恨反贼“安”禄山!就这样,两朝皇帝(在野党,唐肃宗、宋徽宗)为报复两个“反贼”(反对党:安禄山、方腊),便一步步将新安改为“歙州”再改为“徽州”,但不管怎样改,这一带的山水没有改,钟灵毓秀的新安江,哺育了两岸勤劳智慧的新安人民,培育了灿烂的新安文化: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医学、新安建筑、新安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艺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艺、文房四宝、徽菜。。。。。。
另附:秦置歙shè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县南有歙浦,因为名。”《新安志》:“或曰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因境内高山环抱,峰峦起伏,河流纵横,萦回曲折,故以为名。
好了,接下来便到了最最要命、最易以让人误解的安徽了!
咳咳,且慢,欲知安徽来历,必先搞清江南!
4、江南是指长江以南么?
答:早就不是了。
江南这个词,经过了自然地理、行政地理、人文历史诸般演变。最初,曾是与“中原”“边疆”并列的区域泛指,比这类词小一点、范围也小一点的是江东、河西、关中、岭南这样的词。隋朝,江南开始有行政区域的用法,其范围类似当时的扬州辖区。到了唐朝,正式设置江南道(相当今鄂北、湖南、皖南、苏南、闵北、浙、赣、川东南、黔东北),后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宋代有江南东路(今苏南、皖南及上海)和江南西路(今江西),明代称直隶、南直隶(江苏+安徽),清代有江南布政使司(江苏和安徽,俗称江南省),康熙年间(1667年)正式拆分为江苏省与安徽省。到这时,“安徽”正式出场了,这就是清朝江南省一分为二的结果,取原来的四大城市作为两省的省名,江宁(南京)+苏州=江苏,江北安庆+江南徽州=安徽。至此,我们便明了,安徽之徽便是沿用的徽州之徽。
当然,以后,江南这个词便无行政实体依附,也由自然地理、行政地理的名词,演变为人文意义的江南了。江南水乡、烟雨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如此诗情画意,带给人的是无尽的缠绵、淡淡的忧郁和丝丝蜜意。
好了,至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安 徽始于江南分省、徽取自徽州,而徽州之徽与宋徽宗之徽同源同意。
于是,细查脉络,徽商、徽菜、徽居、徽雕、徽砚、徽墨、徽剧、徽班等等诸徽,几乎尽是徽州之徽,而非指安徽全境,具体细节,后面见缝插针。
顺带说下,似“安+徽”这样的组词法,在安徽相当普遍,如休阳+海宁=休宁(吉庆平宁);东流+至德=东至;全氏+椒陵山=全椒;东淝河+南淝河=合肥(注,淝水之战便发生在其附近的瓦埠湖和东记河)。
5、“徽”是安 徽简称么?安 徽为何简称“皖”而非“徽”?
上文说到徽州于安徽那么重要,那么安徽为何舍“徽”而取“皖”呢?
皖者,从白从完,“白”指日出日落之间的天色,天白也。“完”指“完好”、“完美”。“白”“完”联合指“完美的白色”、“无暇的白色”。巧得很,此恰恰是徽居的标志色!从字面上看,“皖”远比“徽”美上百倍。然而安徽之为皖,非为一个好字儿,而是因为这个好字儿,曾经是春秋时期这方水土上的一个方国的名字(中心为安庆),这个皖国后为霸楚吞并,再以后,皖地始终蛰伏于“扬州”“江南”这样的行政区划之下。至清康熙分省而治,皖地始挣脱“绑缚”,再至中华民国从形式上推翻帝制,“皖”这才重见青天白日。
皖之字,亦用于安徽之大区,为皖北、皖中、皖南、皖东、皖西;用于山名,指曾贵为南岳的天柱山;用于水名,指流经皖地416公里的长江,安徽也因之被称为“八百里江山”,如同八百里秦川(东西360公里的渭河平原)、八百里洞庭(曾经的周长)。巧合的是,古代靠快马传递的特快专递“800里加急”,也是这个800里,等于快马一天的行程,不过,比“千里江陵一日还”还是差了些,哈哈。
6、安 徽山水知多少?
纵观中国地图,各省分区5花8门,奇形怪状,其中比较整齐的,是山西,东南西北皆有明确的山水作天堑,近乎平行四边形,而象内蒙、陕西则是毗邻9省8省,边界9曲18弯。安徽呢,周围邻6省,属内陆邻省较多一族。不过这6省倒是蛮好记:东(山东)、南(河南)、西(江西)、北(湖北)、两江(江苏、浙江),从另一个特征记,除去一山(山东),剩下全是江河湖了。
这些山河究竟多广?
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面积13.97万平方公里。其中涉及三条水系:淮河、长江、新安江。 淮河----中国南北气候及地理分界线,长江----中国传统政治南北分界线。两条大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把安徽分为皖北、皖中和皖南,进一步再细划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此其中,平原面积占31.3%(包括5.8%的圩区),丘陵占29.5%,山区占31.2%,湖沼洼地占8.0%,笼统说,原、丘、山各占三成,剩下不到一成为水。这便是安徽地理的基本特征,这个基本特征,也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安徽的发展及命运。
安徽多山,多名山,大名鼎鼎者如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琅琊山,皆显江南秀色。徽州更多山,黄山(1873米)、清凉峰(天目山主峰1787米)、牯牛降(1727.6米),如三尊巨人,并肩屹立在皖南。
安徽多水,古徽州之地为新安江,长江流经皖中,淮河流经皖北。五大湖之一的巢湖在皖中江淮丘陵。就是这些水,造就了美丽的鱼米之乡,也酿出了无数次人间悲剧。而正是后者,一次次把安徽百姓推向了贫穷与死亡,安徽几乎年年发大水,水灾和乞丐曾经是安徽对外的名片,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1991、1996、2003、2008,每次水灾都是一场巨大灾难。江淮之地,地势低洼,这便成了天然与人为的泄洪之地,一次次筑坝,一次次决堤、一次次致富、一次次返贫,不知道这样的轮回还将持续多久?!
7、黄 山 温 泉何处去?汤口之汤在哪里?
论秀色,黄山美景甲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绝不为过!不过,通常说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其中的温泉貌似有点过了。黄山温泉主要指两处,一是黄山脚下温泉景区的飘雪泉(朱砂泉),二是黄山市里的醉温泉,只可惜我们匆匆过客无暇无福消受,所以与我们游览关系不大,与我们游览有关的,是较晚开发的黄山边上的翡翠谷景区,这山里的涧水哗哗的,刚好弥补了黄山主景区缺水之憾,又因这里促成了10对因祸得福的情侣,所以又成了名副其实的“情人谷”,《卧虎藏龙》的玉娇龙便在此地觅恨寻仇龙争虎斗了一把。
这里顺便说下黄山山脚下的汤口镇!此镇距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67公里,离黄山南大门1公里,离飘雪温泉景区2.5公里,是从南门登黄山的必经之地。所以,此汤口,不仅是黄山温泉之口,也是黄山景区之口。
何谓汤口?“汤”为何意?热水、滚水、温泉是也!北京中轴线上不是有个小汤山以温泉著称嘛,南京东郊也有个汤山温泉(传说后羿射日落汤山),与此“汤”为同一“汤”也。那么,那个“固若金汤”的汤何意?我们都晓得这个成语是形容城池坚固的,坚固若“金”可以理解,怎么还坚固若“汤”了呢?别惑!我们说这个词是形容“城池”的,城---墙,池---护城河,这下清楚了吧,该词是说城“墙”坚固若金属、城“池”难渡如滚水,“金城汤池”也,非勇士莫能“赴汤蹈火”也。
8、徽州古村知多少?
徽山徽水徽州府,徽村知多少?答:不老少!
走进徽州,穿过山山水水、田间地头,我们会被一个个白墙青瓦的小村落所迷倒。这些小村落,风格是那么的一致,特征是那么的鲜明,格调是那么的淡雅,山环水绕间,那一排排的马头墙,宛若骏马昂首嘶鸣,而那一栋栋的徽居,正恰似万马奔腾。
好了,不整湿的了,来点干的、严肃的,看看这些村落的历史,看看传统的徽州“一府六县”(记六县,我以谐音编成顺口溜:“毋起义,修社稷”(婺祁黟休歙绩),或“571,休射击”,推荐前者,大致为从西南到东北方向,切恰合“徽”意):
歙(社)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置的第一批县。后长期为歙州、徽州州治所在。著名的景区和村镇有:深渡新安江山水画廊、徽州古城(斗山街、许国石坊、南谯楼)、鱼梁村鱼梁坝、棠樾村牌坊群、石潭村、昌溪(中国唯一的木制古牌坊)、溪头镇、蓝田村、晔岔,、杞梓里、雄村。特产有:歙砚、徽墨;黄山毛峰、顶谷大方、黄山银钩、黄山绿牡丹、锦上添花、海贝吐珠;三潭枇杷、徽州雪梨。另,古属歙县、现为黄山市徽州区的呈坎村、唐模村、潜口村,都堪称是徽居博物馆,前两者,更是风水徽居之杰作!
黟(一)县:与歙县同为公元前221年所建。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著名古村有西递、宏村、南屏、关麓、屏山等,古民居遗存3600幢,为皖南之冠。特产有腊八豆腐、食桃、泗溪三宝(苦丁茶、香榧、葛粉)。
休宁: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建县。中国古代第一状元县(当代为甘肃会宁),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出了19名文武状元,居全国各县之首。“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著名村落有万安古镇、陈霞里庄(黄山市最高的村庄),新开发的景区有源芳的“徽州大峡谷”。特产有黄山名茶(琅源松萝、白岳黄芽、名州炒青、金台毛峰、新安源银毫)、五城茶干、五城米酒、贡菊(徽菊,与杭菊、滁菊和亳菊并称中国四大名菊)、竹编、竹雕。
祁门:唐永泰二年(766)置县,中国御医第一县,作为新安医学的发源地,历代有19名人供职于太医院。古村有历口镇历溪村,自然风景有牯牛降风景区,特产有:祁门红茶、凫峰绿茶、石耳、黑木耳、徽菇(徽州香菇)。
绩溪:唐永泰二年(766)置县、大历二年(767年)正式独立,今属宣城市。徽厨之乡,徽墨之乡、蚕桑之乡,“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名人倍出:胡雪岩、胡适、胡 锦涛。现保存完整的古迹有三百余处,太极湖村、龙川胡氏宗祠、周家祠堂、桂枝书院遗址。绩溪小吃(冬瓜包、米粉、挞馃)。
婺源:唐开元二十八年(740)置县,“书乡”、“茶乡”,“中国最美乡村”。 名人祖籍地:朱熹、詹天佑、江 泽民。特产有绿(绿茶)、红(中华荷包红)、黑(龙尾砚)、白(江湾雪梨)。小吃有粉蒸肉、糊豆腐、清蒸荷包红鱼、糖醋鹅颈、清明粿、蒸汽糕、糯米子糕等。 婺源古村密布,特别是油菜花开季节美不可言。著名的景区有:李坑(理坑)、汪口、晓起、思溪、延村、彩虹桥、严田、鸳鸯湖、文公山、灵岩风景区、江湾、庆源、洪村、石城、江岭、大鄣山卧龙谷、百柱宗祠。今婺源属浙江上饶。
附:09年春节我初进徽州时写的一首小诗:
串过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
也到过江南的乌镇和西塘
住过版纳傣家的竹楼
更留恋江边那一排排吊脚楼的凤凰
去了婺源,去了大理,去了丽江
去了陕北,去了晋中,去了雪乡
去了那么些那么些古老的城镇与村庄
宏村,西递,为何还是那么把你想
那么想看看你的模样
是因为你延续千百年的历史?
是那粉墙黛瓦马头墙?
异或别的什么特别的地方?
那是个春天的开始
遥远的北方还披着冬妆
蜡梅高昂着黄黄的蓓蕾
成群的鸭子在湖中扑打着翅膀
那清清的溪水,绕着一家家墙跟轻流
那弯弯的街巷,欲通还拒地,
拐进了一间间的书房和闺房
那古朴的桌椅,那精致的窗棂与雕梁
那开阔的天井,聚拢着外面的灵光
可这都不象是理由,都不象
这是如此整洁精巧的村庄,
有店铺、有作坊
但隐去了商家的喧哗和铺张
这是如此大气的村庄,大开着门
迎接着八方的游人和目光
我徘徊在光光的石板巷
总在把更多的历史和民俗想
百姓的家园,各有各的礼数和主张
或封闭、或开放,或幽静、或风光
料想我都住不长、住不长
外面的世界,总让我有太多的奢求和渴望
想作个隐士,也只是想,只是想
不想也罢,不想也罢
蒙蒙烟雨中
一双眼睛,在朝我窥望。。。。。。
----------------------------------------------------------------------------
(二)民居建筑篇 (http://www.517huwai.com/blog/24349)
9、水口在哪里?----徽居与风水
10、徽居为何是粉墙黛瓦?
11、现存徽居有明代以前的么?----徽居的火与马头墙
12、“粉墙黛瓦马头墙”、“大门小窗高山墙”,究竟何意?
13、“肥梁瘦柱中天井”,为何肥?因何瘦?
14、“天上之窗为何称井”----徽居的水与天井
15、徽建的三绝?(民居、古祠堂、古牌坊)
16、徽居的三雕?(砖木石)
17、徽居的3、4、5-----3雕、4水归堂、5岳朝天
18、徽居、徽商与江南园林
19、厨房、厕所、牛棚、猪圈---不上镜的生活
(三)闲情逸志篇
20、徽菜的特点。
21、徽茶的品种。
22、文房四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
23、徽戏徽剧,徽班是从安徽进京的么?
24、黄梅戏与京剧诞生发展之趣。
25、花鼓戏、曲艺、戏曲、二人转
(四)杂谈
26、徽州两位大人物和两位小人物。
27、漫话徽商(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
28、婺源之殇。
29、《说凤阳》版本知多少?透过小曲看安徽。
30、理学的影响。
31、徽学的现实意义。
32、乱花渐欲迷人眼。有关名词、说法的炒作、争议。
好家伙,顽总您这是掘地三尺了
。强烈建议您直接就出一本书吧!
前些日子,驴友问我去不去房山长沟看油菜花,说不出北京也可以看到大面积的。我推脱了,我觉得油菜花就应该属于江南隽秀的湿润环境,它静悄悄的绽放在小桥边,流水旁,院子门口。。。。。。
这是俺去年独行饶徽古道的深刻感受。对于经过的古村,也算是领略了徽派民居的一角角吧!
希望能有机会再去安徽,借用顽总此篇深入浅出的泣血之作,绝不会走马观花了!在此深鞠躬谢过!
透过蒙蒙烟雨
我看到一双眼睛,在朝我窥望。。。。。。
写得好!
呵呵,现丑现丑了。
其实这一句,我是真的有深意的。
隐含着我对当地人现状、心态、追求的一种猜测。。。。。
我以为你在写命运之神,呵呵
在指引你去做一个隐士,还是游侠。。。
也有这方面的意思,似乎 自己的神魂游离出去
再回头来问自己。。。。。。
就象那句“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哈哈
一直在路上,只因这神魂游离。。。
是吧,赶紧着,写出来,算是赞助!
1、安徽省东至县的南溪古寨生活着800多户匈奴族后裔,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
2、匈奴人的野性与斗志渐渐褪去,留下更多的,是徽商的儒雅和诚信。
3、有建于元代的一幢碉楼,仍然保留着些许匈奴民族的烙印。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0b2b8f0100x0px.html
这个还真不晓得!
只晓得汉朝打败匈奴,内迁了一部分,这南溪或许就是吧?我考证考证
--这村是金家啊!据此查到安徽大别山区的金寨县、金家寨,猜此两金是否都与匈奴有联系。果如此,则恰好形成迁移轨迹。
呵呵。兄弟过奖了。
说到婺源,从政区上,如今确实归了上饶。历史上,也几次这样。最近的两次,是便于国军围剿江西红军,后来当地反对又还治。再后来,我军围剿江西国军,也从婺源为起点,建国后就这么顺下来到如今。
但从文化渊源和心理认同上,婺源还是徽州的婺源。(近来也有潮流要重新归并原徽州一府六县)
这样的政治"强制"归属的事例,还有汉中等地。
有心,有意,有想法,才有味!
我看该改ID名——老神童!必需的。我去安徽时也在那感慨半天,咋就写不出这好的文章尼。人跟人差距怎就这么大呢?
可要了命了!
说老实话,我不过是多问了些,多想了些,多查了些,多学习了些。然后,把别人玩耍吃酒的时间,用在了敲字上。
以后记得常过来登门拜会我,我管你油水+墨水喝!
OK!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也没作功课,主要是奔黄山,别的村落也是胡乱转了两个,包括以后去婺源也就是从形式上拍了点照片。
第二次去,没去黄山,主要 转了些小乡村,乖乖,就象我们北方人习惯了到处都是北方的村落,那边,那么普遍、那么多有味道的古徽州村落!!
看来你遛达的也不错!
如果就是散心,也没大必要非把那些村研究个底儿掉,感受到就好。
这次我感受最深的,是歙县边上的太白楼和渔梁坝。
在太白楼不经意间和卖字画的姐姐对了两句话,解了我好几个疑问,在那时,真的感受了那个地方人文之深和普遍。
在渔梁坝,在练江边,让我看到非小桥流水的大江气派,也真怪,即便是大江,仍然显得那么柔美秀气!我还看到了以前发大水的标记,太震撼了,居然能涨那么高!!
暂时先收着。要是写不出来写不完,再还你哈
诙谐的文字,多多少少让我学到了一些繁杂的地理和历史知识!谢谢!
还代表我母亲谢谢你,因为她是安徽人!
真把安徽、徽州吃透写透,得出一本厚厚的书。俺就是想到、晓得这么点儿,写这么一点,有点儿用就好啦。
还望指点、补充!
真的厚厚的书恐怕还看不进去呢,反而这样点点滴滴的容易吸收。
我可没有能力指点补充,你可太谦虚了!
都说高手在民间,我看高手在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