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骑十三陵

 

2012的冬,退去的格外不情不愿,3月18日的活动因天气原因而推迟。但大家也有幸在18日这天享受了一次春雪。 

  春与冬的对峙  

 

 终究是春来冬又去,24日,骑行的人们出发了,而我这个super菜鸟也混入了队伍中:对骑行100公里还完全没有概念,对变速车的换挡还没有整清楚,包括车况也没有调整到最佳,可谓无知者无畏啊!

西三旗的集合地点

 出发了,首先发现是车子的大轮挂不进三档,接着觉得车子好像气不太足,骑着有点儿费劲。。。终于盼到了休息处,下车觉得腿有点儿不会走路了,而更郁闷的是发现休息后再骑比休息前更累了,大腿开始酸疼了,介是神马状况啊???还没到昌平县城啊!咬咬牙,骑吧,让腿们慢慢疼着吧。可是没想到的是考验还没开始,过了昌平县城,就开始慢上坡了,老天爷也来加一磅,顶风啊。。。额滴大仙,这不成心么?再咬牙也和大家拉开了距离,变成了收队收容的唯一队员。终于看到陵了,那个亲切啊。。。那埋在那里人就是活过来也体会不到我看到他坟墓的激动心情。

第一站:思陵—十三陵中规模最小的一个陵,原为田妃之墓,崇祯死后,被草草葬于此。 

 

  网摘:明思陵,位于陵区西南隅的鹿马山(又名锦屏山或锦壁山)南麓,是明朝最后一帝朱由检(年号崇祯)及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收买人心,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为清延效力,始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并改葬崇祯帝后,营建了地上园寝建筑。按《清世祖实录》记载,清廷下令以礼改葬崇祯帝后,并营建思陵建筑,时在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当时,本应同时并举的工程计有三项:一是思陵营建,二是葬张皇后于德陵,三是葬万历妃刘氏于银钱山。

在思陵不远处,是崇祯的秉肇太篮王承恩的墓,这位老太监是唯一陪着崇祯皇帝至最后的人,可谓衷心为主。

 

 

 网摘; 现存的王承恩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陵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王承恩墓坐西朝东,东侧第一通碑高2米,正面由吴下倪钦题行书刻“王承恩墓”。此碑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基座四周浮雕十分生动,表现题材为“龙马负书”、“犀牛望月”等神话传说。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龟趺,碑首有“敕建”字样,碑文800字,为清顺治帝(顺治17年)亲自撰写。紧靠墓前的碑高2米,螭首方趺,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碑文24字,是顺治二年营建思陵时,顺治帝为褒奖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撰写的。

第二站:昭陵

  网摘: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无字碑石龟负碑,竖立于祾恩门前的碑亭内,空白无字,可能因皇帝功过难评之故。

明朝灭亡后,昭陵先后遭到两次破坏。公元1644年,战乱中明楼遭火焚;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五日,大雨滂沱,雷电交加,陵恩殿和两庑配殿又遭雷击起火,陵卒拼命扑救,只救下了两庑配殿,陵恩殿被彻底烧毁。随着岁月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间,两庑配殿和陵恩门又相继残坏。 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政府为缓和民族矛盾,重新修葺明十三陵。昭陵也在修葺之中。从遗址分析,当时修葺的项目只有明楼、棱恩门、棱恩殿三项工程。这次重修,虽然使陵园制度稍趋完备,但却改变了原有建筑的规制。

 第三站:定陵 

 

 网摘: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第四站:长陵村午餐

哈哈!这是俺滴最爱啊!一是真滴饿了,二是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让我木有想到的是,吃过饭后,腿就不疼了,记住啊:人是铁,饭是钢啊!!!

 第五站:  景陵

网摘: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

景陵的营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卜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寝营建正式动工。天顺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陵寝工毕。其间断断续续共历28年的时间。

景陵内的祾恩殿台基,仍是嘉靖年间改建后的遗物。前面的御路石雕二龙戏珠图案,比献陵一色云纹,显得更为精致壮观。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廷曾对明陵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为省工省料,景陵的祾恩门、祾恩殿均被缩小间量重建,两庑配殿及神功圣德碑亭因残坏而拆除。目前,祾恩门、祾恩殿的台基上还有清代改建后遗留的柱础石。神功圣德碑亭仅存石碑及台基。

  第六站:永陵。这是我印象很深的一个陵,因为20多年前曾经进去过,当时一行4人,找村里的人拿了钥匙进去,虽是夏天的午后,但只觉阴风阵阵,听到动静,吓得够呛,原来却是松鼠,没敢往里走太多就出来了,现在想起来有点儿后悔,应该好好看看。 

 

 

 

    晒

   网摘: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永陵的营建在世宗皇帝登基后的第十五年。系其在位时营建的“寿宫”。但其卜选陵址却是在嘉靖七年(1528)皇后陈氏去世之时。当时,世宗命辅臣张璁及兵部员外郎骆用卿等人为陈皇后选择陵地。同时,也秘密选好了自己的陵地。

永陵用料考究,规制宏阔。“其规制一准于长陵,而伟丽精巧实有过之”

第六站:德陵

 

  网摘: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熹宗朱由校,光宗长子,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启。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享年23岁。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八日葬德陵。文献记载:熹宗“性至巧,多艺能,尤喜营造”。他曾操斧斤锯凿,自制小楼阁,“雕镂精绝,即巧工亦莫能及”。干得高兴时,甚至解衣裸体,随地盘坐。他“不爱成器,不惜天物”,随意拆改,以供片时之乐。

皇后张氏,熹宗原配。河南祥符人,太康伯张国纪之女。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入城时自缢南明弘光朝为她上尊谥“孝哀皇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王朝将她葬入德陵。

 第七站:十三陵水库

 

 在此,合影。

比起冬日的水库,冰已融化,多了几分妩媚。

  回程,经过两个慢上坡后,是顺风,下坡,爽啊!!!以至于再上平路时,感觉速度快不起来了。 而屁股也开始严重疼痛了,奇怪其他人怎么都不疼,大家说都磨出来了,哈哈!佩服!

路上小事故,好在没有伤到人,也没有碰坏车。违章驾驶太可怕,也太可恶。

  首次长距离骑行,圆满结束,回到家,躺倒沙发上先睡了一觉。累啊!欣喜的是,第二天醒来,感觉不错,除了屁股有些疼,大腿有些酸,别的正常了。

   感谢领队叮铛,感谢收队康健(应该是吧,希望我没记错,人家可是一路在我后面收着我啊。。。),感谢单飞侠,感谢很多。。。记性不好啊,一下子记不住这么多,大家原谅吧,因为有你们,让我完成了我的首次100公里骑行,这一天很开心,很多收获。。。

补一张十三陵地图吧!(标红圈的六个是这次走到的)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清风明玥发表于2012-03-29 08:11  
分享到 
(673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