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胡林穿越西胡林一日游,,,,转载行者帖
![]() ![]() 本周的郊游一直到周五下午才确定成行。周五北京下了点小雪,谁也不知道周六天气会咋样。报了三个名额,第二天早上出发时临时放鸽子一名,临时加入队员一名,总算没有浪费名额。虽然阴天,但车上人爆满,8点准时出发,一路有说有笑有唱,认识不少新面孔。
到达东胡林,下车开始徒步前进。从公路走到乡间的小路,从下过小雨的地方走到下过雪的地方,又从下雪的地方走到有冰的地方,路上婉转曲折,时上时下,不一会儿就投入了大山的怀抱。
上午的目的地是冰瀑,我们四五十人终于在十二点多来到冰瀑面前。我们三个新驴走得慢,一路走走停停,到达冰瀑时我们敬爱的大爷已经支好了炉火在烧开水等着我们呢。午餐自备的意思就是,有条件的吃热的,没条件的吃凉的,我们仨比较幸运,跟大爷蹭碗热水吃泡面。很特殊的野炊,在冰上吃热腾腾的泡面,哈哈。
午餐之后在冰瀑拍照,少不了边玩边照相。我们人缘好,混了两幅冰爪,基本够仨人用,都没摔跤,
后来冰瀑这边又来了两只队伍,和我们混到一起了,队长吹哨子集合我们都没听到。大爷为了过来找我们仨,也脱离队伍了。下午的目的地是密洞,我们四个都不知道那个密洞在哪里,幸好大爷装备齐全,用手台跟队里联络。此时不知道是窜台了还是怎么回事,收到的语音信号是让我们原地等待,说是他们在上面水库拍照,等会就下来,我们就在原地等了一会儿,结果从上面下来了一拨人还不是他们。我们再次跟队里联络,说是他们已经到了密洞,大概是原路返回,走到一开始刚看到冰的地方左拐就能看到密洞。我们顺着道路返回,走到有冰的地方没看到有左拐的路,又继续前行,继续跟队里联络,再次收到信号说我们走过了,还要返回到刚看到冰的地方去,我们试着左转过河,貌似有人走过的痕迹,就顺着道路走了一段。走着走着路又断了,要滑下一米多高的石块到冰面上走。大爷走到快,在前面十几米的地方碰到了开哥,总算找到队伍了,开哥来洞口接应我们了,我们就跟见到了革命同志似的。 我们接下来要走的就是下面这个洞口,从外面看谁也想不到是过人的,其实也是一个排水洞,洞口水面还在结冰,洞里面有溪水融化流过,要有头灯和手电筒才好通过,我们五个人在里面排列前进,排头的开哥和殿后的大爷有专业照明设备,我的移动电源照明灯太微弱了,基本漆黑一片的时候才管用,我们仨女生就深一脚浅一脚的跟着队伍走。八百米的山洞一路弓着腰走下来,出了洞口都快腰肌劳损了。 还好洞里面没有落石。
出了这个山洞,我们看到了接应的牛队,又一次找到了组织的感觉。顺着羊肠小道继续去找大部队,这一路看不到大部队的影子,只好用手台联络,我们在半山腰的小路上摸索前进,都知道要走到山沟里面去,但是怎么下去找不到路,来回了两次终于摸出一条路来,想下山要先上山,翻过一座山头,终于看到大部队在对面山头上了,我们继续下山追赶。可能是为了赶路,也有点大意,在一段看似安全的小缓坡上刚想跑起来,脚底一滑就摔了一跤,躺那儿不敢动,缓了一会儿才起来,屁股还是疼,但基本不影响走路。今年跟冰雪亲近了那么多,这一跤也算是还给冰雪的记忆。我一直很担心两个外挂的安全,原来最应该担心的是我自己啊,她俩在平地走的可快了。最刺激的就是寻找大部队这段路了,一路上情绪波动,时而看到希望,时而迷茫,都没心思也没时间拍照留念。在山上找路的时候还遇到了对面山头的一支队伍,老开喊话:“你们是哪个队伍的?”对方回答“强驴队”,这个情景让我想到了电视里的游击队,现在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喊话了,呵呵,看着人在对面山头,确实搞不清楚谁是谁,只能喊话,哈哈。 这次郊游虽然惊险刺激,美丽与危险并存,但也是对心理和体力的考验,还好有惊无险。吃一堑长一智。以后记住一个道理:宁可走在队伍前面走走等等,也不落在队伍后面走走赶赶。不怕慢就怕站,老话没错啊。
下午四点多钟,来到另外一个目的地,鬼谷洞所在地韭园。上次京西古道之旅来到这里的时候,洞门钥匙不在,教授也不在,只看到了上面这位追随者。他的法号叫“元方”,取义外圆内方的意思。这次再次看到他,形象依然没变,旁边多了两条狗,看似威猛,实则非常温顺,最厉害的应该是那条小黄狗吧,它敢对另外两条大狼狗嚷嚷。 这次牛队专门提前联系好房教授,才带队过来。教授在温室里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房教授在鬼谷文化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但是人非常随和,一点都没有架子,还自己动手扫地倒垃圾,穿着也非常朴素。他这间温室里面什么都有,我想象中的玻璃房跟这个有点像,下雨的时候在里面呆着一定很悠闲。温室里有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各式各样的桌椅,各种茶叶。教授说看着最普通的包装那个茶叶最好,我忙着拍照也没时间品茶。元方又带我们参观了教授的书房,里面的兵书我听都没听过,石头,木雕,字画,古剑,真是讲究人啊,我打心底里由衷的佩服。 接着元方又带着部队去了鬼谷洞。我在最后面跟房教授聊了几句,淇县的云蒙山我也专门去过,到这里才知道是房教授给他们做的规划方案,还有当时跟省里的领导开会的合影,那时的房教授可真年轻啊。我最想了解的还是鬼谷文化方面的事情,但是时间有限,队里看我掉队又在打电话催我了,急忙拜别房教授,一路小跑上山追上大部队。 来到鬼谷洞口,有两个门,前行进门是个山洞,里面很暖和,呆着也很舒服。元方后来说里面通地下河,冬暖夏凉。右行进门是往下走的台阶,底下有两层,里面也是漆黑一片,闪光灯可以看到里面有些简单的居家陈设,据说房教授在这里研究鬼谷文化,在这种地方呆着,跟隐居似的,没有一定定力的人在里面是呆不住的。 告别元方和他的狗狗,告别马致远的老家,告别鬼谷洞,告别京西古道,我们终于返程了。
|
![]() ![]() 本周的郊游一直到周五下午才确定成行。周五北京下了点小雪,谁也不知道周六天气会咋样。报了三个名额,第二天早上出发时临时放鸽子一名,临时加入队员一名,总算没有浪费名额。虽然阴天,但车上人爆满,8点准时出发,一路有说有笑有唱,认识不少新面孔。
到达东胡林,下车开始徒步前进。从公路走到乡间的小路,从下过小雨的地方走到下过雪的地方,又从下雪的地方走到有冰的地方,路上婉转曲折,时上时下,不一会儿就投入了大山的怀抱。
上午的目的地是冰瀑,我们四五十人终于在十二点多来到冰瀑面前。我们三个新驴走得慢,一路走走停停,到达冰瀑时我们敬爱的大爷已经支好了炉火在烧开水等着我们呢。午餐自备的意思就是,有条件的吃热的,没条件的吃凉的,我们仨比较幸运,跟大爷蹭碗热水吃泡面。很特殊的野炊,在冰上吃热腾腾的泡面,哈哈。
午餐之后在冰瀑拍照,少不了边玩边照相。我们人缘好,混了两幅冰爪,基本够仨人用,都没摔跤,
后来冰瀑这边又来了两只队伍,和我们混到一起了,队长吹哨子集合我们都没听到。大爷为了过来找我们仨,也脱离队伍了。下午的目的地是密洞,我们四个都不知道那个密洞在哪里,幸好大爷装备齐全,用手台跟队里联络。此时不知道是窜台了还是怎么回事,收到的语音信号是让我们原地等待,说是他们在上面水库拍照,等会就下来,我们就在原地等了一会儿,结果从上面下来了一拨人还不是他们。我们再次跟队里联络,说是他们已经到了密洞,大概是原路返回,走到一开始刚看到冰的地方左拐就能看到密洞。我们顺着道路返回,走到有冰的地方没看到有左拐的路,又继续前行,继续跟队里联络,再次收到信号说我们走过了,还要返回到刚看到冰的地方去,我们试着左转过河,貌似有人走过的痕迹,就顺着道路走了一段。走着走着路又断了,要滑下一米多高的石块到冰面上走。大爷走到快,在前面十几米的地方碰到了开哥,总算找到队伍了,开哥来洞口接应我们了,我们就跟见到了革命同志似的。 我们接下来要走的就是下面这个洞口,从外面看谁也想不到是过人的,其实也是一个排水洞,洞口水面还在结冰,洞里面有溪水融化流过,要有头灯和手电筒才好通过,我们五个人在里面排列前进,排头的开哥和殿后的大爷有专业照明设备,我的移动电源照明灯太微弱了,基本漆黑一片的时候才管用,我们仨女生就深一脚浅一脚的跟着队伍走。八百米的山洞一路弓着腰走下来,出了洞口都快腰肌劳损了。 还好洞里面没有落石。
出了这个山洞,我们看到了接应的牛队,又一次找到了组织的感觉。顺着羊肠小道继续去找大部队,这一路看不到大部队的影子,只好用手台联络,我们在半山腰的小路上摸索前进,都知道要走到山沟里面去,但是怎么下去找不到路,来回了两次终于摸出一条路来,想下山要先上山,翻过一座山头,终于看到大部队在对面山头上了,我们继续下山追赶。可能是为了赶路,也有点大意,在一段看似安全的小缓坡上刚想跑起来,脚底一滑就摔了一跤,躺那儿不敢动,缓了一会儿才起来,屁股还是疼,但基本不影响走路。今年跟冰雪亲近了那么多,这一跤也算是还给冰雪的记忆。我一直很担心两个外挂的安全,原来最应该担心的是我自己啊,她俩在平地走的可快了。最刺激的就是寻找大部队这段路了,一路上情绪波动,时而看到希望,时而迷茫,都没心思也没时间拍照留念。在山上找路的时候还遇到了对面山头的一支队伍,老开喊话:“你们是哪个队伍的?”对方回答“强驴队”,这个情景让我想到了电视里的游击队,现在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喊话了,呵呵,看着人在对面山头,确实搞不清楚谁是谁,只能喊话,哈哈。 这次郊游虽然惊险刺激,美丽与危险并存,但也是对心理和体力的考验,还好有惊无险。吃一堑长一智。以后记住一个道理:宁可走在队伍前面走走等等,也不落在队伍后面走走赶赶。不怕慢就怕站,老话没错啊。
下午四点多钟,来到另外一个目的地,鬼谷洞所在地韭园。上次京西古道之旅来到这里的时候,洞门钥匙不在,教授也不在,只看到了上面这位追随者。他的法号叫“元方”,取义外圆内方的意思。这次再次看到他,形象依然没变,旁边多了两条狗,看似威猛,实则非常温顺,最厉害的应该是那条小黄狗吧,它敢对另外两条大狼狗嚷嚷。 这次牛队专门提前联系好房教授,才带队过来。教授在温室里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房教授在鬼谷文化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但是人非常随和,一点都没有架子,还自己动手扫地倒垃圾,穿着也非常朴素。他这间温室里面什么都有,我想象中的玻璃房跟这个有点像,下雨的时候在里面呆着一定很悠闲。温室里有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各式各样的桌椅,各种茶叶。教授说看着最普通的包装那个茶叶最好,我忙着拍照也没时间品茶。元方又带我们参观了教授的书房,里面的兵书我听都没听过,石头,木雕,字画,古剑,真是讲究人啊,我打心底里由衷的佩服。 接着元方又带着部队去了鬼谷洞。我在最后面跟房教授聊了几句,淇县的云蒙山我也专门去过,到这里才知道是房教授给他们做的规划方案,还有当时跟省里的领导开会的合影,那时的房教授可真年轻啊。我最想了解的还是鬼谷文化方面的事情,但是时间有限,队里看我掉队又在打电话催我了,急忙拜别房教授,一路小跑上山追上大部队。 来到鬼谷洞口,有两个门,前行进门是个山洞,里面很暖和,呆着也很舒服。元方后来说里面通地下河,冬暖夏凉。右行进门是往下走的台阶,底下有两层,里面也是漆黑一片,闪光灯可以看到里面有些简单的居家陈设,据说房教授在这里研究鬼谷文化,在这种地方呆着,跟隐居似的,没有一定定力的人在里面是呆不住的。 告别元方和他的狗狗,告别马致远的老家,告别鬼谷洞,告别京西古道,我们终于返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