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徒走十三陵

 

 



 

△▽在京北的昌平浅山带中,散落着一片帝王的陵寝,这就是明十三陵。三面青山环绕,那突兀的,在阳光下帝王特享黄色琉璃瓦当的建筑格外显现,那是陵寝宝顶的明楼,多数在近几年都修葺一新。

对十三陵熟悉又不熟悉,长陵、定陵两个旅游热点,曾去过几次,其它的皇陵因偏僻且不开放而少有人涉足。如今兴自虐式徒步走,串着十三陵走是结队徒走的一条路线。周末,在517网上找到一个徒走的队跟着从定陵起步,经昭陵、康陵、茂陵、裕陵、庆陵、献陵到长陵收队(黄点划线),15公里,也是第一次结识发起此行的“一直走”,打这之后在网上他的徒走活动和出行游记一直是我关注的。

 
 

徒走的始点是从驾崩300年后被焚骨扬灰的万历陵寝定陵开始。领队“一直走”六十出头,善讲、善走,就着历史典故谋划出的徒走路线,在517户外网上深得年轻人的喜爱,别的领队一般提前一周网上发贴招兵买马,“一直走”周四网上张榜,周六在定陵集合,跟随者达40多人。

 

△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一个地宫被挖掘开放的皇陵,因此它的知名度似乎比朱棣的长陵高,也是后来故事最多的一个皇陵。

1955年的10月9日是个星期天,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余心清,约了邓小平,李富春,郭沫若还有吴晗、新凤霞郊游十三陵。两位副总理向郭沫若提议:长陵这样雄伟,里面一定很宏大,肯定会有很多珍宝来陪葬,说不定还会有很多壁画和绝版的古书,咱们把它挖掘开,搞个地下博物馆,好不好。

1955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收到一份请示挖掘明长陵的报告,报告的末尾,赫然列着当时文化界6位重要人物兼政要: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张苏和吴晗。

    当时长陵是个开放的公园,这挖坟的事落在了中科院考古所,落在了考古所第一掘手白万玉头上,这白万玉一看,考古挖坟多荒郊野岭,这皇陵万众瞩目,不知入口,把这坟挖烂了,这人丢不起,这责担不起,白万玉不挖,不过委婉地提了个建议:先挖个别的小陵做个试验。正当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报告“定陵南侧外墙皮有几层塌陷,内有砖砌券门的迹象”,万历的定陵自个露了头,这就有了如今地宫开放的定陵。

没有配套的保护条件,重见天日的文物风化退色变质,据说后来定了个规矩,帝王坟不再开挖。不过再后来清东陵乾隆爷的裕陵和清西陵光绪的崇陵的地宫陆续开挖续展。如今历代的帝王陵寝开挖的或没开挖的,圈起来都是旅游收入的资源,一但改朝换代,这前代皇陵禁地的威严便了无踪影。

万历的倒霉还在后头。挖出的陵主万历被送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进行复原,1米64的身高,还是个驼背,在阶级斗争唯上的年代,万历与同葬的两个皇后的复原图是这样描绘的:头戴瓜皮金丝小帽,横眉怒目,鹰勾鼻子下挂着一张血盆大口,首乌皮鞭侧身站立,两个皇后则穿红带绿。涂脂抹粉,妖冶而凶残,是那个年代文学作品中地主和地主婆的标准形象,意化为“皇帝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更荒诞的是文化大革命初的1966年8月24日,在“打倒地主阶级头子万历”的口号声中,十几个红卫兵冲进定陵地宫,把三具尸骨又拉到眼前的定陵大红门前广场上进行批斗,批斗中,有人抱起石块向尸骨猛烈砸去,三具尸骨被击得七零八落。有人喊了一声:烧了他们!于是广场上木柴燃起熊熊大火,尸骨被扔进火堆,烈焰腾起,烟灰纷纷扬扬,四散漂落…… 。

 

△45年后的定陵,似乎又有了些帝王陵寝的威严。第一次关注到广场前的万历功德碑居然是个无字碑,导游们侃出的是武则天乾陵无字碑翻版的“典故”。大概有什么‘吉祥’的说法,这驼碑的青石‘龟腚’被一拨又一拨的游客竟摸出一片凹陷。在后来的十几个陵的穿走中才发现除了长陵,所到的皇陵看到的帝王功德碑皆为无字碑。

在互联网上搜索因由,原来在嘉靖之前的长、献、景、裕、茂、泰、康七陵并没有碑和碑亭,到嘉靖时逐一修葺,奸臣严嵩呈请嘉靖帝撰写七碑之文。用现代文学家郑振铎的话讲:‘皇陵碑文’那是皇皇大著,其气魄直足翻倒一块夸诞的碑文,以不文不白,似通非通的韵语,记载着他自己的故事,颇具浩浩荡荡的气势。嘉靖帝也许是看淡,也许是无此文才,疏于动笔,至此这十三陵前的碑多无字,不知就里的,还真以为是朱家王朝的大度家风:千秋功罪由后人评说。

 

△队伍集合点名后领队讲出的第一个典故就是定陵出土文物展馆这面外墙所刻画的大明全景。从征战起兵开始到故宫皇城再到发现定陵地宫的金刚墙,填充细节的有永乐大钟、永乐大典、下西洋的宝船、明长城,王者霸气十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只有永乐大钟旁很小的一块:一本翻至“乃服(纺织)”插图的《天工开物》,这是崇祯十年宋应星撰写的我国第一本从科技角度将农业和手工业十八个生产领域的技术知识与技术经验汇编书籍,其深度和广度达到的水准据说一直到清末未有超越者,而作者在封建社会能推崇“贵五谷而贱金银”的思想无疑是更为可贵的。

 

△定陵红墙外,一颗树干两种颜色,经“一直走”的提醒才注意到:昌平的果树多有嫁接的树瘤。

 

△路过的昭陵村前小庙,院内一棵大树将小庙遮阴覆盖,别有情致,地图上标的是:武圣财神庙。关公与赵公元帅一块供,在后来的游走中发现不止这一处,不知有什么讲究。小庙借着皇陵也收开门票。

 

△▽昭陵,明朝第十二位皇帝隆庆帝朱载垕与三位皇后陵寝。30岁即位,在位六年,据说第一年还算勤政,之后就放手张居正而疏于问政,不过对前朝嘉靖积存的社会矛盾有所缓解,对老百姓来说就算是好皇帝了。昭陵规模数中等,占地3.46万平米,是长陵、定陵之后,第一个完成大规模修缮并开放的陵墓,有小公共可直达。

 

 

△▽西出昭陵不远就是110国道德胜口段,从这里北上可上延庆、张家口。历史上北攻南守,其西边关沟的八达岭、居庸关、南口一线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实德胜口一直是个隐秘通道。唐代这里是内地与外蕃互市交易之地,宋、辽;金、辽;李自成进京,佯攻在关沟,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闯王李自成都是亲率主力避开关沟重兵防守而在德胜口得手。1472年也先率蒙古瓦刺骑兵从这里奇袭昌平和明皇陵,大明朝野震惊,由此在这条山间通道的北出口修建柳沟城,就是如今豆腐宴盛名的凤凰古城以封其入口。

在这里驴队折东,翻过燕子口,沿山路而下就是康陵。燕子口有九龙山,据说登顶可观十三陵全貌。

 

 

△▽康陵。明第十代皇帝朱厚照与皇后夏氏合赃墓,占地2.7万平方米,修缮完毕但大门紧闭。

正德皇帝好玩,北上宣化,为后人玩出了一出大戏《游龙戏凤》,下江南,则给北京市井玩出了一个吃春饼的习俗。据说武宗玩得不愿在吃饭上多耽搁,于是下人特备薄饼卷着葱、酱、肉、菜随时候着。沿运河到淮安清江浦,下人就着淮扬菜卷薄饼,吃得武宗嗍着指头夸口不绝,带回宫中犒赏下属,传入民间效仿,加上北京人讲究在立春之日、二月二之时以此宴请,便有了“春饼和菜”这道风俗饮食。这几年守陵后遗康陵村打出“康陵正德春饼宴”的招牌小有名气,是游走十三陵的吃饭点。按人头算,死价敞吃,不限量,特适合驴群AA制的出游方式。

 

 

△茂陵。明第八代皇帝朱见深与三个皇后的合葬墓,占地2.56万平方米,修缮完毕,大门紧闭。

 

 

△▽走向裕陵,裕陵前的神道与功德碑。徒走的好处就是在陵与陵之间穿插,走这道才能走出点感觉。

 

△▽裕陵。明第六代皇帝朱祁镇与两个皇后的合葬墓,占地2.62万平方米。就是“土木之变”被蒙古瓦刺生擒,“夺门之变”复出,两次上台的英宗。

有点幸运,赶在了大规模修缮之前看到了旧皇陵,距上一次清乾隆年的大修缮跨越227年,风雨凋零。

 

 

△▽庆陵。明第十四代皇帝朱常洛与三个皇后的合葬墓,占地2.76万平方米。1620年是大明特殊的年份,父子两代万岁爷在这一年相继驾崩,一至七月为万历四十八年,老子是大明王朝中在位最长的皇帝,八月则为泰昌元年,从即位到晏驾总共30天,儿子成为大明王朝在位最短的皇帝,这个儿子就是朱常洛,虽然仅执政一个月,朱家也不亏待,这陵修得一点不差。

明十三个陵,占地面积不等,建筑繁简有异,但规制基本相同。自石桥起,依次为碑亭、陵门、棂恩门、棂恩殿、明楼和宝城,且由陵墙合围。献陵、庆陵与众有所不同,明楼与宝城单独合围,棂恩门、棂恩殿另成单元,之间曾有河流过,多了一道石桥。从裕陵抄小道过来,就到了庆陵合围明楼和宝城这道墙门前。整修一新,在15时阳光的斜照下,琉光异彩,明暗界面清晰,四周松柏林立,荒草杂丛茂密,一个只有徒走方可“到此一游”的地方,带着体乏歇息片刻的享受。

庆陵的明楼得扒着门缝看。

 

 

△▽庆陵陵内的石桥。绕着棂恩殿的外墙走到庆陵的陵门,这一路,这样扒着栅栏、门缝看景已成习惯了。

 

 

△献陵。明第四代皇帝朱高炽与皇后张氏的合葬墓,占地4.2万平方米。也是个短命皇帝,在位仅10个月,可这陵寝建了18年。

 

十三陵西北片八个陵,除泰陵未到,15公里,加上康陵的FB,约七个小时,临近晚霞时分到长陵收队。充充进去走马观花,在保安清场的押送下,成了那天最后一个走出长陵的游客。

惠然而来发表于2012-03-02 12:53  
分享到 
赞过
(2233次阅读/2个评论/2人赞过)
    良知行
    微笑谢谢,收藏,以后比照着走:)
    一直走
    收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