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道关城与蹄窝

京西古道掠影之三

  

△世上多数的路,从古至今,与时俱进,无非是小路变成大路,土路变成公路,直到现在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却也有因社会进步而被遗弃,成为记载人类历史脚印的遗迹,曾目睹前人行路艰辛遗迹的,一是曾几次船过三峡,都要在那万重青山高峡险壁前,久久地关注当年的纤夫们哼吟着川江号子,负重着上水船的脚步,一步一步踏出沿江的纤夫道,在船有自身动力之前,进川的船就是靠纤夫人力拉进去的,那是写在崖壁上的书,记载下纤夫这个曾经的职业与进川的艰辛,如今因三峡大坝而水位提升,“高峡出平湖”后,大概都被江水淹没。再有就是这京西古道上的蹄窝。 

关城,京西古道上的一种古建遗迹,也是收税的卡子,多处于山梁关隘风口处,因常年过风卷浮土,路面多为裸露的山岩,日久天长,竟让钉掌的牲畜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踏出成片的蹄窝。都说老马识途,也不至于教条得只认前辈的蹄印,丝毫不差,如今蹄窝深得让人目呆、结舌。沿古道走,细心观察,不少的路石上都可以发现,三三两两的,浅浅的蹄窝。最震撼的属蹄窝阵,多处于关城近处,如此地密集,窝深,长长的一段,在古道上有几处,成为典型的古道景观。

 

 

△峰口庵关城,为中路古道即玉河古道上险隘关口之一。过圈门沿门头沟壑往西13里,翻上十八盘至山脊处,海拔约816米,是中路古道进山后翻越的第一道山梁。创建年代不详,明代已有,清代由王平汛绿营兵把守,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焚毁。关城建于两山之交的鞍部,座东朝西,以山石砌筑而成,券洞高4米,宽3米,进深6.25米。关城玉河古道从口通过。关下古道宽阔6.2米,用块石铺砌,为防坡陡路滑石块松动,隔一米余栽立石排加以固定。关城西北有一平场,即为峰口庵遗址,现遗存碑刻四通。关城西南有一处长13米的路段,是在岩石山体上开凿出来的,路面宽不足2米,却布满了圆形或椭圆形的蹄窝约百余个,蹄窝上口直径多在10至15厘米,深度在9厘米左右。关城残破,虽属区重点文物保护,如同无人管理状态。

 △峰口庵关城的蹄窝是古道最典型的蹄窝阵。

京西古道多是坚硬耐磨的辉绿岩(系侏罗纪玄武岩)路石,那也难抗岁月的消磨,京西的煤业始于辽代,其后金、元、明、清,到清乾隆时,“宛平县正在开采一百十七座煤窑中,有八十多座在岭西峰口庵西北一带”。长达八百多年的铁蹄踩踏,驮煤运货的牲畜本能地要利用路面上的坎、缝儿等防止踩滑,经年累月,便磨出了蹄痕、直至蹄窝。峰口庵的这一段石路是在岩石山体上切凿出来的,且中间高,两端低,有坡度,负重攀越格外吃劲,路面经牲畜踩踏磨蚀,日益光滑,且路外侧为悬崖,这牲畜也就格外小心,走这里的道格外长记性,所以这里的蹄窝密集、深、大。

        △▽峰口庵到圈门13里路的一段,古道十八盘,似乎验证了京西古道只走牲畜不走车。牲畜身上的驮煤筐叫拢驮,据说毛驴最多驮300斤,骡子也只驮500斤左右。一把儿大骡子5头,才驮1吨多煤,偌大的京城,得踏破多少铁蹄,但至今未发现路石被踩漏的,耶。

这段路也是古代盘山道路中较为典型、保存得也比较好。路宽4—6米,包括路面、路牙及护墙,至今大部保存完好,不过灌木蔓延,咋一看还以为是羊肠小道呢,是人们游览古道的最佳路段之一,不过在官厅村受一条公路的影响,古道的插入点得刻意寻找。

 

 

△虽是山野,古道的路石都是人工铺就,在坡度大的路段,为防止路面石移动,隔1米便有一道立石插出的路牙。

 △▽曾经的商道,曾经的煤窑,还有曾经古道沿边鳞次栉比以道为生的农户、商户,古道早已废弃,奥运会前,煤矿也都关闭,留下不少遗弃的村庄。古道从啦啦湖村穿过,因村南山有山泉,自上而下成瀑布状,水量不大,却常年有水,得名啦啦湖。整个村子只见一群羊。

 
 
 

     △天梯。

 

 △▽牛角岭关城,为北路古道即西山大道西行进山后的第一道关隘,929公交车“陇驾庄”站下,沿永定河至水峪嘴村,一路上山至山梁,海拔约三百,有古道3里,是经过整修后恢复古道原貌的一段,这整修也包括了现代人的想象。关城门洞高6.2米,宽4.3米,深9.3米,过关城的古道段石岩路面上有串起的一溜马蹄坑,也是古道蹄窝阵典型之一。

 
 

△关城咫尺处有古碑两通,其中一块为“永远免夫交界碑”,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立,碑文记述: “……如我西山一带,村墟寥落,旗人一半联居,石厚田薄,里人走窑度日。一应夫差,家中每叹糊口之艰。距京遥远,往返不堪征途之苦……恩准王平、齐家、石港三司夫役尽行豁免。”雍正八年(1730年),王平口巡检司官员阮公将乡民疾苦呈报县官,县官上奏朝廷允准免除这里的夫役,得到皇上恩准。王平、齐家、石港三司夫役全部豁免。此碑为三界内38个村子合约而立,夫役,又称工役,古时按坊郭﹑乡村民户丁口多寡或户等高低,征调丁夫,从事筑城﹑开河﹑盖屋﹑修路﹑采矿﹑运粮无偿劳役,富人可以“免夫钱”顶替,因此该碑其减免的对象实际是京西乡村这一带社会底层又地处偏远地区的弱势群体,算是康乾“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见证。

此碑原遗落荒野横卧,后由税务部门找回,现所立之处不知是不是原址,由北京税务博物馆和门头沟地税局共同提议建造了碑亭。

另一通碑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立重修西山大路碑,是重要的修路碑刻之一。碑文叙述的是京西煤与道路的重要性及修路原由、状况。当时捐资修路的是以三家店和琉璃渠两村的商业店铺为主,内有三家店村的煤厂子14家,琉璃渠村煤厂子3家,可见这条古道与煤商们的渊源。

      △通关古道。将灌木清理后,古道的宽度和建构一目了然,并按现在人的想象,增加了路灯——大红灯笼高高挂。

      △铁匠铺遗址。古道有两多:马神庙多,钉掌的铁匠铺多。

 △古道博物馆,很应该看,只因时间的原因匆匆而过。据说这里是林副主席战备年代的一处国防工程。

 

        △无中生有平地而起的新关城,门票收费的准备。景点论古,最怕的就是这种“画蛇添足”以假乱真。看门的大姐说:平时游人少,没人来收费,只在周六、日有人把门,区里的门票已经印好,20元一张,今天这5元收的是卫生管理费。

        △▽水峪嘴村。原以采石为业,好像是石灰石,2007年6月奥运前夕为保首都的生态环境关矿而发展旅游业。村前是永定河,虽然河水分段而存,跑到这里野餐、休闲的人比上山游古道的多。村后是古道、关城,地处山水之间。那收管理费的几个大姐,都是这个村的,一直在半山腰等着我们下山,搭着她们上下班的依维克班车回到公路上。

 
 
 
 
 

△▽从109国道的陇驾庄到水峪嘴要顺着沿河公路走上一段路,曾开采过的山体还没修复,还有重载的卡车跑着。替代古道拉煤的京门铁路,也没多少煤可拉,整个京西煤矿都处于封矿关闭的状态,京西这大山正按照生态旅游在规划,经济的发展不再是资源型的了。

 

 
 
惠然而来发表于2012-02-20 10:14  
分享到 
赞过
(889次阅读/6个评论/2人赞过)
    豆豆
    这次军训

    http://www.juexiang.com/diaryBook.php?uid=1081237 内容: http://www.juexiang.com/diaryBook.php?uid=1080977 不惜欺骗了母亲 http://www.juexiang.com/diaryBook.php?uid=1081163 过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 http://www.juexiang.com/diaryBook.php?uid=1081060 切忌太真;做人要深厚 http://www.juexiang.com/diaryBook.php?uid=1080916 珍惜每一缕阳光 http://www.juexiang.com/diaryBook.php?uid=1080902 105、做事要精明 http://www.juexiang.com/diaryBook.php?uid=1081275 E公认的好性格:热情、关爱、正直、坦诚 http://www.juexiang.com/diaryBook.php?uid=1081270 不至于盲从 http://www.juexiang.com/diaryBook.php?uid=1081268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http://www.juexiang.com/diaryBook.php?uid=1081351 就像绝壁松一样

    良知行
    有幸和一老师蚂蚁兵团走过文中的一些地方,感谢从更全面的角度给出的启发。
    一直走
    好文字、好图片。
      老师:这是我博客上的东西,才发现在这里可以导入.跟你走每次都能有启发,十三陵和关沟的一直未能结尾,还在想一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