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山·河

 ps:套用朱光潜老先生的逻辑,我想说:漫漫人生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我们之所以还能不时回忆起这路上的美景,全赖你我留下的笔墨和按下的快门。朋友,让我们大家珍重和分享这些文字和画面!我们也努力的让这些文字和画面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在这个想法的指导下,身体不上路的时候,就让心灵在路上吧。哪怕,图片和文字拙劣不堪。

 


三联出版社 齐邦媛著

 

 

 

 

 

读《巨流河》有感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2010年初次进藏,我们一行八人,车行至日喀则时,我神情专注的寻找着每一个有水的地方,想找到韩红所唱到的那条美丽的河,可惜,我失望了。后来才知道韩红出生在昌都,而不是日喀则。


   “故乡,就像是一个梦境一样,一旦离开了,就再也回不去了。每一次的回归,都是对这个梦境的破坏”。忘了是哪本书的作者说的,但是这句话深深的记住了。直到看完台湾作家齐邦媛(下文中,请允许我这么称她为齐先生)写的《巨流河》,又重新从我脑海中调出。这本书借给东北籍的领导看完后,他说“差点在书上写满了体会、感想,突然发现是别人的书,还要归还的,才打住。”


    刚开始还不大理解,为什么每一次回乡都是对故乡这个梦境的破坏呢?见到亲朋好友是多么热闹的事情啊。在一次和我表叔的聊天中,我理解了。“回到上高中时的母校,怎么操场如此之小,教学楼也不气派,完全不是那个我第一次拎着行李来到的那所高中(当是在校住读),印象中的楼是那么的高,印象中的操场是那么的大,以至于每次体育课跑完一圈都感到累的不行……”在我看来也有同感,儿时每年的寒暑假都在农村的老家度过,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摸鱼、上树捣鸟窝、地里偷西瓜、在不大的树林子里演绎着根本不懂得梁山水泊英雄聚义……转眼间,一条形似弯月的河流被高速公路截成两段、那些爬过的大树也变矮了、偷过西瓜的地里再也不种西瓜了、那片树林的小径也被野草覆盖……


    齐先生在1993年11月份的时候,终于有机会回到那幅停留于印象画中的辽沈大地——铁岭。半个多世纪后的返乡,齐先生儿时和哥哥一起漫山遍野奔跑,去拔棒槌草、黑浆果,在冰河上打滑溜的那些地方,半壁已被削成了采石场。儿时齐先生听到的的故事、提到的“鬼哭狼嚎山”,问及当地乡亲竟无人知晓,原来“鬼哭狼嚎山”只是年轻的母亲对幼小的女儿倾诉孤独、无助的心情时杜撰出来的。一个6岁就因为战乱随着母亲离开家乡的孩子,69年后的回归,面对着支离破碎的记忆、逐渐模糊的那幅故乡印象画,有多少愁绪,岂是一江春水能够带走的?
 
    故乡是如此的美好,正因这幅如此美好的画面停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所以一旦再次直面她时,会感到是对那个脑海中的画面的破坏。正如“最好不相见”的歌词里唱到的,原来,是太想见到了,反而怕见到和想象的不一样。
   

    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我问东北籍的几个同事,几乎都不知道具体位置。百度后,才知道它现今是辽河的一条支流的名字,在沈阳附近汇入辽河,一起从营口入海。垭口海,位于台湾最南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打开台湾地图我看到,这个地方有点像缩小版的好望角。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生我养我的湖滨泽国——湖北,我生于環水之滨,環水入汉水,汉水入长江。在那片楚文化润泽的江汉平原上,江河湖泊众多,但是像样的山没几座,大别山离得太远,龟山、蛇山倒是近,但在我眼里算不上是山,只能算作是分处两岸,为长江大桥起引桥作用的两只大铁牛。

    从巨流河到哑口海,从东北到台湾,一路承载了多少乡愁。余光中经典的“船票”和“邮票”是我们未曾离家时所体会不到的乡愁。迁台后,齐先生的老父亲经常独坐海边,朝着台湾的西北方向,大陆的东北地区辽东湾,想象着那片海湾里流出的巨流河水,在海峡里打几个转之后,也会相会到哑口海的这片海湾里,不然,为什么再汹涌狂涛的海浪到了这里,都哑然无声、声消音灭呢?
 

    家,是我安身栖息、早出晚归的地方。乡,是生我养我、离开了可能就再也回不去的梦乡。对于讲究“叶落归根”的老一辈人来说,乡,更是生命诞生和收留躯体的归宿。家,怎么能让我不留恋?乡,怎能让我不魂牵梦绕呢?
 

    从山西洪桐大槐树下离开的子孙,现在每年还在举行着祭祖大典。从秦岭之南汉中走出去的楚汉后人,一些老者还要步行至汉水的源头磕上几个头,带走一瓶泉眼渗出的水。走西口的、闯关东的,总也割不断那家与乡的联系。湖南、湖北人至今还亲切的称呼江西人为“老表”。河南人在福建修建的“洛阳桥”。不说我们的祖辈,既是万恶的小日本,也知道去祭拜那在滇缅战场上战死在“野人山”的亡灵。

 

    对于一些人来说,家和乡是一个地方;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家和乡是不同的内涵。和十几年没见的老同学聊天,和她谈及现在的生活、工作、驴行,她很羡慕地说:“真羡慕你走过那么多地方,不像我,快三十年了,始终呆在一个城市”说完这些,她泪眼模糊,一半是出于羡慕不同世界的精彩,一半是感叹辗转在五湖四海的不易。同学的家和乡是一体的,而我的家和乡是分开的。不同的家和乡,给与我们的都是同样的温暖。

 

    如果真要说人生是一场旅行的话,那也是走向最远的自己和最近的内心。最远的乡、最近的家,孰远孰近,每个人的滋味各不相同。家、乡、山、河,在我心中不曾离开,也从未远去。这种感觉真是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拥不多岛发表于2012-01-12 10:50  
分享到 
赞过
(1402次阅读/33个评论/14人赞过)
    高杉

    此书确实不错!!!!

    雨丫头

    强 “故乡,就像是一个梦境一样,一旦离开了,就再也回不去了。每一次的回归,都是对这个梦境的破坏”。 

     

    感触颇深~~

    让可可
    大家都说主题的事儿,那我就说点别的。看到这句“这本书借给东北籍的领导看完后,他说“差点在书上写满了体会、感想,突然发现是别人的书,还要归还的,才打住。””特别想笑,哈哈哈,因为我经常这样,更主要的是一般我能想起来书是需要换的时候还是打不住偷笑
    大米42

    我的外公的家族也是从铁岭走到沈阳,并在上世纪40年代,被土改镇压之前,潜入北平,用“剥削”来的金条买下这个小院,今天我就居住在其中的2间,乡已不再,家却延续下来,或许多年后我也要铁岭寻根去。。。。。。

    琨玉河
    作为东北人,必须要买一本来看看哈哈。
    如果真要说人生是一场旅行的话,那也是走向最远的自己和最近的内心。
    鼓掌喜欢这句。
    良知行
    走向最远的自己和最近的内心强
    红舞鞋

    家在南方的彼岸,如今在北方的此岸

    无论身在何岸,都不曾远离

     

    去买书看去~~~

      你总算回来啦

    黑子小黑
    真情实感~!强
    条条
    这次不跑题,记忆中儿时觉得很大的村子,十几年后再回去时,真的变得好小;二十年后的今天,小村庄已经变成了平地废墟,儿时的小河、小桥、蛙鸣都消逝了!还有村口的一口老井都没了。
    allan
    漫漫人生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我们之所以还能不时回忆起这路上的美景,全赖你我留下的笔墨和按下的快门。

      这是我记录下心情的动力!谢谢

      very nice!微笑 go on your job.

    无名

    有些人从未离开,有些人再也无法回归,恐怕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小果-沐沐

    已经买了,还没到,亚马逊昨天就收到了,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当当不给力!!

      我和你相反,最早在卓越,后来卓越不卓越了,就当当啦

      嘎嘎。。。我在当当买的还是很多的。。。但是都是货到付款,这次点了网上支付,我靠,结果现在还没到。。。NND

      实在孩子,要保护啊
    子笛
    我也家乡分离了,最近房子卖了,有时候也想换个地方安家,,,回不去了。
    星空

    嗯,上次你和我说了就去买了,还没来得及看。我从出生到现在都一直生活在这个城市,可以说没有离开过家,想来真是种遗憾,遗憾的是未能体会过这离乡的心情,想来我又是那么的幸福。“最远的乡、最近的家”都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