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小虹螺

小虹螺位于葫芦岛市区北30多公里,海拔700多米南北狭长,山上怪石嶙峋,陡峭如削,“虹螺晚照”是锦州八景之一,小虹螺山已经去过两次了,都是在夏天的时候去的,第一次直奔梳妆台,然后返回,那次正好赶上大雾,并不是能见度很低的那种,而是分层的,站在梳妆台上往远处看,脚下是浓雾,上面却是很淡的那种云,真的是像雾像雨又像风,当时想到了西游记里的“瑶池”,忽然一阵风来,雾气迅速蔓延,短短的二十几分钟,已经完全被大雾笼罩,下山后惨被雨淋。第二次是直奔瀑布后返回(现在实在回忆不起来为啥大老远就去看一下瀑布就回去了?好像回去后大部分人去喝酒了,也许组织者就是为腐败找个借口吧)。

       一直都想好好在爬一次小虹螺山,这次终于有机会故地重游了。头一天晚上早早躺下,可是不知道为啥半夜一点的时候还是没睡着,担心第二天睡过头会迟到,赶紧把手机设定时6:30分起床。后来意识渐渐模糊,等在一睁眼发现天已经亮了,忙看时间,已经6:35分了,心里纳闷闹钟怎么不响啊,再看手机,看完之后自己都气乐了,居然设成晚上6:30分,如果是PM6:30还可以理解,居然是18:30分,实在不知道当时是咋想的。好在不晚,赶到集合地点的时候已经来了一些人,不多时人就到齐了,基本上准时出发,8:30分到达本次登山的起点也是终点,一个不知名的农家小饭店,专门针对登山的人开的。等葫芦岛的驴友到齐后,9:00准时登山。

 

  虹螺山没有经过任何开发,所有的景物都保存的原汁原味,就像一个不施任何粉黛的村姑。

 

 已经是晚秋,除了没有雪,山里的景致和隆冬已经相差不多了。

 

 

枝头零星的树叶似乎还在表达它对生命的眷恋

 

 忽然听到水声传来,原来是一缕清泉,不用说这里快到我们这次穿越的第一站“上水湖”瀑布了

 

 小红螺山的怪石

 

 瀑布两边陡峭的山崖(居然忘了拍瀑布)

 

 右面的石头有点像关公,这里由于不是景区,很多景色需要自己想象,可以随便命名,就叫它"关公石"吧

 

 

由瀑布去三节楼由于全程几乎都是上坡路,所以也是最大的难点,耗费体力很大。应该是当地政府部门在山里很多地方都设置了路牌,所以很难迷路。

 

  终于到了三节楼,就是用石头垒成的三层小屋,来历不清楚了,在这三层小屋的背后应该隐藏着很多故事吧,由于来这里的人很多,周围有很多丢弃的垃圾,和景致实在有些不和谐,实在有些遗憾,大多数驴友都很注意保护环境,但是总有一些人不注意,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吧!

 

 

 

 

 

 三节楼出来直奔梳妆台,就是上次被大雾笼罩有点像瑶池的地方

 

 山风过后,松林荡起绿波绿涛“哗哗”直响,疑惑是那瀑布的声音,扭头望去,那挂瀑早已在脚下了

 

 绝壁之上,放眼望去,裸漏的山石,宁静的小村,几处池塘,显得那么静,觉得就算是一只蜜蜂飞过,都会打扰这份安宁 

10点多到梳妆台,也是小虹螺山景致的精华处,很多人以为这里是最高点,实际不是。这里相传是“虹螺女”晨起梳妆之处,由于风很大,这次没有上去,甚至连个照片也没留,很是遗憾。

11点多到了这个地方叫范道洞,今天午餐的地方。范道洞是一个高大概2.5米,深大约6-7米得一个洞,据说是100多年前一个姓范的道士在这里修炼而得名,午餐大家带的五花八门,居然还有现场做汤吃的,烧开水往里下豆腐、韭菜,上面葫芦岛兄弟还做肉丸子汤,和群主“虎哥”开玩笑说,以后有可能有现场包饺子或者烙饼的。

 午餐后开始最后一站--望海寺,开始的路很是陡峭,坡度很大,到达山顶后有种峰回路转的感觉,山路也顺势变得平缓,去望海寺的路不近但并不费力。望海寺遗址只是一片稍空旷的地方,上面是几块大石头,还有一些人工凿刻过的痕迹。这里到底经历了什么?望海寺是怎么衰败的?已经不得而知了。到达望海寺也就到了这次出行的最后一站了,准备返程了。

 

 已是晚秋,山里很难找到绿色,偏偏这几朵小花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不过即使再顽强它也将被即将来临的寒冬所吞噬,因为它无法改变四季的更迭,就像再强壮、再有权势的人都不可避免的进入生死轮回一样。生命短暂,所以一定要开心每一天,很多烦恼实际都不是烦恼,只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罢了。

 

 山下的竹林寺,(据说也叫龙泉寺,不知道是不是,也有说龙泉寺是在山里,现在已经没有了)。

“ 枯藤老树昏鸦”

 这个是山下那家无名饭店的小狗,叫小白。很通人气,也特别可爱。据说这只小狗经常和驴友一起爬山,今天上山的时候还没看到它,但是在范道洞时就看它跑来跑去的,在望海寺也有它的身影,下山的时候也是一路尾随的下来了,不知道是不是为它的主人招揽食客。有五六个人下山的时候找不到路,还是小白带着下来的,只是带的是稍远的那条路。

 

 

 

(完)

 

 

 

 

 

 

一米阳光发表于2011-11-15 16:31  
分享到 
(1588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